金玉良缘

    林黛玉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

    而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就是假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

    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

    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

    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

    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

    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

    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

    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

    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

    《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

    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

    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

    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

    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

    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

    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

    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

    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