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天启年 > 第九十七章 风光大葬

第九十七章 风光大葬

    纵然是李青柠出手,也无法让王安恢复过来。正所谓药医不死病,纵然是人世间最好的医者出手,也无法让王安哪怕多活五天。

    林礼的这处别院中存了几支上好的高丽参。李青柠很快将他们熬制成了参汤,把温热的参汤喂给王安之后,双目紧闭、面色惨白的王安总算睁开了双眼。

    “老奴以后恐怕无法继续伺候皇上了。”依旧虚弱的王安在林礼的扶持下强撑着坐起来,对正走进来的朱由校说道。

    正站在他床前的朱由校摆摆手说道:“这种时候就别管那些繁文缛节了。王安你放心,李姑娘一定能治好你的!”

    王安闻言却是笑笑:“老奴的身体老奴自己知道。若不是景田兄和李姑娘一直给老奴续着命,恐怕我这把老骨头都撑不到再见皇上一面了,更遑论什么治好不治好的!能见到皇上一面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旁跪着的林礼已经忍不住掉下泪来,朱由校也很是自责。自己让王安受苦了!但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又不得不把王安赶出京城,才好对东林党出手。王安变成现在这样,恐怕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是不小的原因!

    “王安,你还有没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心愿?说出来,朕都允了!”朱由校斩钉截铁道。

    自己是没法补偿王安了,那么就让他风风光光、了无牵挂地走罢!

    一提到身后之事,看上去云淡风轻,不惧生死的王安也不免动了真情。

    “老奴家中尚有一个务农的侄儿,求皇上看在老奴这几十年的操劳上赏他一口富贵饭吃。”他眼巴巴地看着朱由校,似乎是怕他不允一般。

    “准了!雄县附近有几处皇庄,可以叫他去做个管事;或者是叫他到锦衣卫补个与国同休、世袭罔替的千户就是了。还有什么别的未了之事吗?”朱由校眼睛都不眨的答应了下来。

    就凭着王安的功绩,若他是武将的话,封个伯爵都不过分!现在只封他后人为千户..朱由校觉得给的甚至有些少;但是像他侄儿那种终年务农的人若是骤升高位反而会难以支绌,最终成为灾祸之源。

    王安想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道:“老奴一生所交之人不过二三,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涟算一个,被老奴请来京师的李景田李郎中算是第二个。”

    “李郎中虽然天不假年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东壁堂的牌子却不能倒了。老奴请皇上多多帮扶东壁堂,莫叫东壁堂就这样埋没了!”

    朱由校看了眼圈微红的李青柠一眼,毫不犹豫的道:“准了。此间事毕之后,朕会派林礼走一趟湖北,把东壁堂之事办妥;王安,你还有什么想跟朕说的吗?”

    王安长舒了一口气,笑道:“家中之事和故人之事已经托付于皇上,老奴现在已经是对生死看淡的了。不过老奴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性子愚笨,还望皇上多多栽培于他。“

    他按着床边哀哀哭泣的林礼,让他给朱由校磕了几个响头。王安定定的看着朱由校,眼神中的渴望只要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朱由校说道:“准了。以后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一定是林礼的,不过不是现在。”

    王安笑了笑,闭上了眼睛。他靠在了床头上轻声道:“既如此,老奴便没什么未了之事了。老奴多谢皇上!若是有来生,老奴还愿意伺候皇上,替皇上鞍前马后!”

    朱由校说道:“你是父皇的人,还是去伺候父皇吧。王安,朕问你,你死后可愿被葬入先皇陵寝?”

    一时间,无论是跪着的林礼,站着的李青柠和周围几个护卫的侍卫都是惊讶万分,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陪葬皇帝,那是何等的殊荣?对于这些为人臣子之人来说,死后得以被葬入皇陵,就代表着皇家对其最大的认可!至于什么三公三孤、什么上柱国、什么大学士,跟陪葬皇陵一比都得统统靠边站!

    原本都已经闭上眼睛的王安猛然睁开了双眼,一下子坐了起来。他挣扎着向朱由校叩首行礼:“老奴多谢皇上!”朱由校没有说话,而是将双手背于身后,坦然受之。

    自己的那位便宜父皇想必在陵寝里也有些寂寞,何不让王安去陪陪他呢?要不等到哪天李选侍也蹬了腿儿跟泰昌皇帝合葬,岂不是到了阴间他还得被李选侍欺负?

    等到王安平复了心情,再次静静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朱由校便从房中退了出来,把时间留给了林礼和王安。想必他们还有一些话不方便当着自己这个皇帝讲吧!

    朱由校在门外定定地看着天边的云和树上的雪。过了不一会儿,房中便传来了林礼喑哑的哭声。他心中一痛,知道王安已然离去了。

    ……

    很多年后的人们都说王安是大明朝最为幸运的一个太监。虽然不比刘瑾的权倾朝野,但是他是真的赢得了从皇帝到士林一致的敬重。从大明朝开国以来他还是第一个。

    朱由校亲自主持了这场葬礼。

    说来也巧,王安去世的时候,正好赶上京城的官员们结束休沐。于是,所有的官员们几乎都去了林礼外宅吊唁,短短的两三天功夫就把林礼家的门槛儿踢坏了七个。

    官员中有心的人细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光是送来的挽联就几乎摆满了灵堂,更别说祭文花圈之物;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更是惊人。

    韩爌、孙承宗、邹元标、杨涟、张问达、崔景荣……京城里数的上名号的官员的名字在这里几乎都能被找到。

    更别说还有皇帝亲临和陪葬皇陵的殊荣了。不知道这场葬礼的规模是不是后无来者,反正对于一个太监来说绝对是前无古人。

    不过这一次朱由校的做法落在言官们口中就成了大大的仁政、善政,连带着王安也被赞成了花儿一样的人物。

    这倒也不是他们全无风骨,只会大吹法螺。虽然这次朱由校很是花了些银子,但是他动的却是内库银,于天下苍生无碍;

    再者说了,王安的功绩他们岂会不知?生平多行善事,身后亦有人知;这样一个于国有大功的人走了,又有谁会不识相地上本议论?若是因此开罪了皇帝,那才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呢!

    就让王安,一路走好吧!

    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