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鼎革 > 第十一章 赶考(5)·关节

第十一章 赶考(5)·关节

    入城第三日,唐无病依照徐穆尘的约定来到参政府上,门子报了进去,却不见徐穆尘出来,门子出来说,“徐先生带话,今晚初更时分在左隔街,燕雀楼见。”

    唐无病有些糊涂,这是什么地方?自己却一无所知,只得跑到一个茶寮里买了杯茶喝着,再问了问茶倌,只见茶倌掩嘴而笑,原来燕雀楼是青楼。唐无病好不容易挨到晚上,带着李成栋来到燕雀楼,唐无病刚进门,就看到徐穆尘在二楼走廊拐角对他微笑招手。

    唐无病上了楼,徐穆尘把他带进一个小包间,李成栋就在门外守着。唐无病对徐穆尘拱拱手,“玉川兄,唤小弟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徐穆尘叫上一桌酒席,“不急,先喝着。”不一会还有两名歌女进来弹琵琶吟唱一番,两人觥筹相错,扯着闲篇。

    喝了一会,唐无病知道徐穆尘不会无缘无故将自己带到这里,随口问道:“陈守旺呢?现在如何?”

    徐穆尘道:“已经交给巡抚刘大人,据说是革职查办……”说到最后,徐穆尘拖了一下,“还有,旨意下来了,洪大人巡抚延绥。”

    唐无病嘿嘿一笑,洪承畴巡抚延绥是意料之中的,刘广生不会为了一个知县得罪邻居的一个巡抚,所以他必然要被革职查办,“代兄弟恭喜洪大人,看来洪大人能一展抱负。”

    徐穆尘摇摇头,神色依然严肃,“与其说一展抱负,不如说重担在肩,这次是直接跟王贼碰上了。不过大人对你的平寇九策十分赞赏,他托穆尘问你,能不能将此策成文上奏朝廷。”

    这话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说洪承畴要剽窃唐无病的学术成果。堂堂巡抚,找人来问一声能不能剽窃,这已经是给足了唐无病面子,再说了,就算人家不剽窃,靠自己的能力“发表”,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唐无病当即作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洪大人是抬举小弟了,岂有不能之理,其实许多对策都是洪大人自己想出来的。”

    看唐无病如此识相,徐穆尘微微点头,“好,没有辜负洪大人对你的器重。”说着一挥手让歌姬们退下。

    等屋里没有第三个人,徐穆尘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条,在桌子上递了过来,“记住之后,烧掉。”

    唐无病不知道这是什么,拿在手上看了一眼就放进怀中,那一瞥之间只看见上面的一行字“民之所恶恶之”。

    当纸条放到怀内的时候,唐无病的头发根都快竖起来了,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什么,这是四日后恩科考题啊!

    唐无病压抑着心中的狂跳,这可不是一般的抬举,绝对是大富贵。相对于秀才而言,举人等于鲤鱼跳龙门,陕西一科只有一百名举人名额,而全省应试诸生不下两千。二十比一的中举率,实在是千军万马独木桥。而在明朝,当官的都必须由举人开始,可见这张纸条对于普通诸生意味着什么。

    可唐无病激动过后,心中又是一阵苦笑,他这个连四书且刚刚熟读的人即使有了题目又能如何?看来自己要辜负洪承畴一番器重了。

    徐穆尘看他激动的样子,显得十分正常,轻轻一笑,“玄安不必担心,一切都由洪大人打点好了。还有一事你必须记牢。头场卷以‘焉’结,二卷以‘而已矣’结,三卷以‘可乎’结尾,四场以‘有哉’结,五场以‘也夫’,六场以‘可知矣’结,七场以‘岂不惜哉’结。玄安需牢记之。”

    唐无病不及细想,连忙在心中将刚才他说的那些暗号默念两遍,强记下之后,才对徐穆尘点点头。

    这一堆之乎者也可不是简单的文字,这是关节啊!自从中国人在科举中发明了裱名,誊录(对字迹)之后,又一种更高级,更难以追查的科举作弊手段,就是关节。

    北宋太宗以后,严禁考试中的任何推荐活动,同时实行糊名制度。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关节又变成了暗号,所谓“用字眼于卷中以为识别者”。首开先河者,正是极为宋太宗赏识的杨亿。据说某年,考试在即,前来京师赴考的福建举子,相约去拜见“吾乡先贤”杨学士。闲谈中,大家都说皇上这一次很可能派您为主考,“幸有以预教之”。这位杨翰林当场“作色拂衣而入”,还引经据典地骂了一声“於休哉”(语出《尚书》)。结果开考时,果真是杨亿任主考,凡程文用“於休哉”者皆入选。

    道光二十四年江南乡试,青浦有陈琢、葛桐衔、王映江、诸成琮、王浩等五个秀才中举,巧得是他们同乘一条船赴南京应试,乡人诧为异数,还当这条船的“风水”特别好。后来有人透风,当时他们船至南京泊靠下关时,有个仆役模样的误投一函,启视后,原来是考官送给某个也来参加本科乡试的权要儿子的密信,约定以《尚书》里的一句话为暗号。五人大喜,忙还封其函给来人,若无其事地说“你送错了”,让其改投。下场后,各逞本事,将暗号嵌进试卷。结果人人高中,无一落空。

    又比如考官事先给的经卷暗号是连用四个“一”字。届时发下的题目是“子谓子夏曰”,考生便在破题时谓:“儒一而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诫之焉”,这就看不出破绽了。又如考官事先给的试卷暗号是“水烟袋”。届时发下的题目是“所宝惟贤”出自《尚书》,考生便在点题时云“烟水潇湘地,人才夹袋储”,可谓天衣无缝。

    平心而论,能有这等随题发挥、巧用暗号的本事,水平也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述青浦五人同榜中举的例子,据史料称,“五人中,多汉学名家”,即使风声泄露,上面调卷审阅,甚至再来一次复试,肯定差不到哪儿去。但既然想投机取巧,大多没有这点能耐,故晚明以后的此类作弊,又从考官送暗号变成了考生“递条子”,就是由自己设计更加简便的暗号写在白条上,递送考官备查。

    此时此刻,徐穆尘给唐无病的就是这个办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