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万吏 > 第八十九章 巧匠难寻

第八十九章 巧匠难寻

    朱谊漶眉毛一扬,

    “这个问题你头一次见本王时就问过。”

    佟正钊微微笑道,

    “小人怕当时问的不是时候。”

    朱谊漶的眉毛扬得更高了,他拥有一对天生的剑眉,整齐而利落,加上深邃的眼窝,倘或生在现代,一定是一张极为上镜的面孔,

    “真是怪了。”

    朱谊漶懒散道,

    “你为何一直怂恿本王组建亲军?如今四海升平,九边诸事,自有皇上运筹帷幄,何必我等勋戚操心?”

    “至于乱民反贼,那更是无从说起,北方近两年虽一直在闹旱灾,但除却一个不成气候的白莲教,也并无实可忧虑之处。”

    佟正钊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朱谊漶道,

    “权不可中制,兵不可遥度,本王非诏不得出王府,即便花了钱组建亲军,权柄大抵也会落入他人之手。”

    “出钱为戚家军雪中送炭尚可一议,本王又何必枉为他人做嫁衣?”

    佟正钊回道,

    “小人近阅邸报,见宁夏洮河诸酋蠢蠢欲动……”

    朱谊漶懒懒地打断道,

    “本王粗览前朝史书,见南宋时,韩侂胄出师数遍,自悔失图,私出家财二十万以助军兴,然竟不免于函首。”

    “昔韩侂胄专权纳贿,家累巨亿,二十万固所能办,本王既非当事之臣,我朝又非遭强敌之势,既无有侂胄之资,又何必欲为捐金之谋?”

    “且本王要真想学习统军之能,骑射武艺哪个不好学,非要问薛氏女一个姑娘家造鸟铳作甚么呢?”

    佟正钊笑了笑,道,

    “小人以为,将才应以取人为上,昔年吴起将战,左右进剑,吴起对之曰,‘将者,挥桴提鼓,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古之大将亲兵,尚不一剑为能,何况如今九边战事,多以朝中后援为要,阵前火器为诀,骑射武功已然是唐宋故事。”

    “昔年蒙元悍将速不台随成吉思汗攻西夏,征金国,西伐花剌子模,横扫波斯、钦察、罗斯诸国,后从拔都征伐高加索诸国与红毛罗刹国,甚至西进欧罗巴东部,被欧罗巴人称为‘野战之王’。”

    “速不台东攻高丽,西达波兰、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开封,无论是西夏、金国的铁骑,中亚、波斯人战象,还是欧罗巴的骑士,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归根究底,正是因为蒙古人善用‘炮手军’。”

    朱谊漶问道,

    “所以你觉得骑射武功没用吗?”

    佟正钊道,

    “骑射尚有可用之处,至于武艺,那不过是民间莽夫的三拳两脚,专作逞强好斗之用,小人以为,王爷实不必学它。”

    朱谊漶忽然笑了起来,

    “薛氏女还真了解你,她说你肯定以为武功和中医一样,都是假的。”

    佟正钊一愣,随即很快笑道,

    “不错,武术就是假的,因为一个人再如何强壮,他能做到的动作也就那么几个,其所能改进之处,不过就是不断练习正确的动作,将速度,力量,发挥到极致。”

    “这一点同中医一样,后人仰赖前人经验,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实则就是永不进步。”

    “而火器不同,只要王爷肯花费钱财,再培养一些能工巧匠,投入精力,深入研究,定能改进火器性能,提升现有铳炮的杀伤力。”

    “即便王爷现下不愿组建亲军,但只要有先进火器在手,王爷又何愁报国无门呢?”

    朱谊漶看了佟正钊一眼,道,

    “你倒是挺会为本王打算的。”

    佟正钊笑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朱谊漶笑了一下,道,

    “其实本王当时也就是随口一问,本王知道私造军火是多大罪名,无非是想瞧瞧薛氏女有没有这个胆量罢了。”

    朱谊漶说罢,又自嘲一笑,道,

    “不想她却当真胆小如鼠。”

    佟正钊忙道,

    “王爷乃天潢贵胄,薛氏女自是不敢冒犯。”

    朱谊漶又笑了一笑,道,

    “算了罢,她要是当真仅因本王身份而不敢接近,那她为何又要将此事转述于你呢?说到底,她就是想敬本王而远之。”

    佟正钊只得一笑,道,

    “或是她以为王爷高瞻远瞩,故而不敢亲近,就怕因一己之身,耽误了王爷的宏图伟业。”

    朱谊漶轻轻地哼了一声,道,

    “行了,女人的事先不去说它了,咱们再说回火器罢。”

    朱谊漶支起了下巴,

    “本王必须得提醒你,以西安本地而论,秦藩封国之内,能心甘情愿为本王效力的能工巧匠不好找。”

    “昔年太祖爷初登基时,于洪武二十年,命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军器、鞍辔二局成造兵器,然至洪武二十三年时,太祖爷便以天下岁造弓箭扰民为由,令工匠轮班赴京成造。”

    “再加上各处所造火器均须造册,现在的陕西,恐怕除了卫所尚有一二应役之徒外,其余熟悉火器制造的工匠,几乎都要受京中有司调遣。”

    “即便卫所自造,一般均系自给自足,但无多余人手可差遣,且我朝从宣宗伊始,便严禁地方私造火器,至武宗时方得解禁。”

    “而地方所造火器种类,皆由朝廷限定,如今最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都由兵仗局牢牢掌握,即使你能从地方卫所寻到工匠,终究也是较兵仗局棋差一招。”

    “另外,本王听闻,如今京中军器制造局的铸造匠人也是供不应求,这几重因素互相叠加,能在陕西为本王效力的火器匠人,怕是屈指可数。”

    佟正钊疑惑道,

    “为何京中匠人也缺人手?”

    朱谊漶解释道,

    “京中军器局与兵仗局分别隶属工部与内府,这两处部门的火器匠人都主要来自匠户,部分来自不堪应差的军士。”

    “然而从正统年间开始,匠户逃籍的现象渐渐增多,到了嘉靖年间,逃役现象愈发严重。”

    “根据前几年的邸报记载,世宗时存留军匠有二千九百四十七人,而实际应役的只有一百九十一人,两相差距竟有十数倍之多。”

    “天子脚下尚且如此,何况陕西又无工部与内府一力督促,你想要寻能工巧匠,恐怕比在京中更为不易。”

    佟正钊想了想,道,

    “工部且不论,内府难道就不能另辟蹊径吗?”

    朱谊漶摇头笑道,

    “你以为宫中宦官个个都如薛承奉那般敦厚吗?多的是连本王都能不放在眼里的实权太监!”

    “火器乃国之利器,皇上自然希望其秘不示人,不仅当今圣上如此,自成祖起,历朝皇帝都用内官来掌管火器制造。”

    “宦官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地方官员将领的节制,自是能帮皇上将火器制造牢牢地置于直接控制之下。”

    “自成祖平定交趾得神机枪炮法后,便内命大将总神机营,在边命内官监神机枪,这些掌握火器的内官即被称为‘监枪内官’。”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监枪内官,他们不但负责火器制造,还负责将朝廷调拨的火器运送给地方。”

    “从仁宗开始,内官直接掌管在边各卫所的火器,地方若用火器须经由内官,才能拨付。”

    “到了宣宗时期,内官在边甚至可管操军务,在边神铳手若有更代缺额,守铳内官便可同总兵官一同选补,内官也可领神机铳炮助战。”

    “虽然宪宗曾申明军令,不许监枪内臣干预阻坏边事机务,世宗也曾一度改革军制,罢免提督、监枪等内臣,但如今无论是在京中还是在边关,火器仍然由宦官主导负责。”

    佟正钊闻言,不由心中黯然,历史上的晚明,实则只有嘉靖至万历时期,火器才不是全由宦官一手掌握。

    至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握朝政大权,又复设内臣以监督火器军务,崇祯帝即位后,撤内臣后又复用,此项制度辗转反复,却始终没有彻底废除。

    虽然这是皇帝掣肘地方将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直接导致明朝后期的军事部署、火器应用处处受限,严重影响边防安全。

    宦官既不懂匠学,也不熟悉军务,一旦小人得势,只会挟势而骄,祸乱军政,直接导致了晚明兵仗局管理不良、效率低下,火器制造进步缓慢的种种恶果。

    清人所撰之《明史》,在评价内官监理军政这一积弊时,甚至将此归为明亡的原因之一。

    佟正钊在心里叹息一声,没想到还没挨到魏忠贤出现,天启皇帝上位,连万历时期铸造火器都如此艰难。

    果然无论甚么时代,外行领导内行、没文化指导有文化的官营作风都只会将事情办得更坏。

    朱谊漶见佟正钊沉思不语,不禁淡笑着问道,

    “怎么样?这事儿你也不好办罢?”

    佟正钊抬起头来,朝朱谊漶微微一笑,道,

    “既然王爷封国之内并无可用匠人,不如不用现存匠户,直接另行培养,岂非容易许多?”

    朱谊漶道,

    “哦?如何容易?”

    佟正钊笑道,

    “王爷可曾听闻,近来陕西灾情有所减缓,皆因两县县令在乡间推行以工代赈之策,于西安府郊县筹建‘杨公书院’,至今已全部建造完成。”

    “小人以为,如今皇帝逐渐大权独揽,乾纲独断之势日盛,内阁辅臣之中,恐怕再无一人能像当年张居正一般四处禁毁书院,严禁私人讲学。”

    “既如此,王爷何不效仿李贽去湖广宣讲‘心学’,于西安府的‘杨公书院’中大力推行‘匠学’,把来杨公书院读书的乡间贫户孩童培养成为王爷制造火器的能工巧匠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