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古风少年恋爱日常 > 第九章 灯谜大会(三)

第九章 灯谜大会(三)

    ''请导播老师把言木选手的答案投到我们的大屏幕上。''琪琪对导播打了个手势。

    导播老师立马会意,将言木的答案投到大屏幕上,那瘦挺爽利、锋芒毕露,侧锋如兰竹的字迹瞬间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

    ''我去,这是什么书法体,真是...真是...卧槽啊。''有的男观众看了以后倒吸一口凉气。

    ''兄弟你这说什么我都能接下去,但你这句卧槽我是真的接不了啊。''男观众旁边的大兄弟拍了拍他的肩膀。

    刚才喊卧槽的兄弟闻言有些无奈,''兄弟,我也想蹦出几个词,但奈何兄弟没文化啊。''

    ''真是一副好字啊,笔法追劲,意度天成,天骨遒美,有奇崛之妙。''观众中的一位老者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须感叹道。

    也有的书法爱好者疑惑道:''这是什么字体,我以前怎么没有见过。''

    ........

    台上的琪琪看台下的观众议论纷纷,完全没有在意答案既有无奈,也有理解,毕竟经历了刚才的那几波视觉冲击,这就好比刚才为你吃屎,现在喂你吃饭,你说你能不说饭好吃?

    看到现场的讨论声依旧热烈,琪琪准备发挥金牌主持人的能力将话题拉回来时,节目负责人的声音从耳麦中传来:''琪琪,采访一下言木选手,。

    ......

    ''可是主任,我们的环节耽误太多时间了,我怕耽误后面的环节。''琪琪听了负责人的话有些犹豫。

    ''琪琪啊,你还没有搞明白当前的形势,你别看我们的灯会有官方的支持,办的有模有样,但是这些年我们的活动太过于保守,虽然传统但也太过于陈旧,人们也不像当年那样关注灯会了,灯谜大会参加人数的减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现在急需要热度让我们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而现在又一个活生生的热点话题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抓住,听到没!''

    ''听明白了,主任。''琪琪恍然大悟。

    ......

    言木看着台下激情的观众暗道不妙,''难道这个世界没有瘦金体。''没错刚才言木所写的就是被称为古今第一时尚达人宋徽宗的瘦金体,这个书法体可谓是中华历史上最具有独创性的书法形式之一,被多名书法大家誉为当世之杰作,虽然有因为它的创造者是当时的皇帝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认瘦金体确实是一个集美观艺术风骨为一体的杰作,虽说宋徽宗皇帝当的不咋样,但其他领域成就,比如;书法,绘画等等,足以在所有皇帝中排上前进十。

    关于瘦金体的记忆是言木几天前觉醒的,上一世的言木所练的书法就是瘦金体,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所以这段记忆一觉醒,言木就控制不住自己用出了它,而现在的场情况搞得言木有些头疼,自己在灯会上用出这种字体,肯定会在网络上引起关注,毕竟这一世国家大力弘扬的就是这些传统文化,艺术,这也使国民也养成对传统文艺特别推崇的习惯。

    言木记得就有一个女网红在网络上分享一些传统美食,传统技能之类的,就受到了国民的关注,一路火到国外。

    可以说只要你的传统本事够硬,那么就算你不想火都能火。

    任何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机会,但不包括言木,他可不想成为什么网红,上一世的记忆让他非常不习惯在外面抛投露面,看到现场变成这样,言木不再淡定。

    而在看到琪琪拿着话筒走来时,言木更不淡定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言木跑了,没错就是单纯的跑了,毫不顾忌的跑了,跑的好像疯狗在后面追,台上只留下几名参数选手,琪琪与另一个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姓名的男主持人。

    琪琪:''......''

    参赛选手:''.....''

    不知道姓名的男主持人:''......''

    所有观众:''......''

    ''看来言木选手应该有什么急事,所有先走了,那我们就直接看一下他的答案吧。''l琪琪嘴角抽搐,强行打圆场。

    听到琪琪的话,观众这才反应过来,一脸复杂的看向大屏幕:''灯会的时间在元宵节前后,我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在我国由来已久。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南宋时,首都临安(今杭州)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灯谜”的正式命名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王鏊在《姑苏志》中记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

    明清两代,灯谜活动的举行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在明末,扬州谜家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格”,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

    灯谜格式自“广陵十八格”之后,不断增加,如《清嘉录》记谜格二十四种,《拙庐谈虎集》记谜格六十种,《谜格释略》记谜格二百余种,《增广隐格释例》记谜格多达四百零七种。

    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元宵猜灯谜,颇具生活情趣,这一古老习俗,相沿至今经久不衰。''

    看着大屏幕上这引据用典,用清瘦刚硬的瘦金体写出的答案,观众集体沉默了,毫无疑问言木的答案是最优的,但就是写出最优答案的人却跑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