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十四章 李艺谋反,回纥大败(二更)

第十四章 李艺谋反,回纥大败(二更)

    唐小天来到大明宫,见李世民正襟危坐于龙椅,他便知事态不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唐小天跪地高呼。

    “师祖请起,”唐太宗道。

    “谢陛下。”唐小天道谢。

    “来,与朕坐一起。”李世民道。

    唐小天不敢违命,在李世民附近坐下。

    “师祖,”李世民道,“如今听闻唐天节将军、燕郡王罗艺据泾州反。该如何是好?”

    “陛下,臣认为地方叛乱不足以太过担忧,当新皇初上任之际,地方州郡各王肯定皆有忌惮。”唐小天垂手道,“五年前罗艺发兵帮助太子建成讨伐刘黑闼后入朝。在长安,罗艺恃功,对人非常傲慢。

    如今您的上任,威胁到了他的利益,他不得不谋反。还是静观其变以掌握时机。”

    曹州一巫师李五戒劝罗艺造反。艺假称接到密敕,令他发兵入朝。艺引兵到豳州,豳州治中赵慈皓出城拜见罗艺,艺遂占据豳州。

    太宗传唐小天入宫,唐小天即刻进宫。

    “师祖,”唐太宗担心道,“那罗艺占领了豳州,现如今对朝廷威胁较大。”

    “无妨,”唐小天道,“可派遣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行军总管讨伐,必有捷报。”

    于是,太宗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行军总管讨伐之。

    赵慈皓听说唐兵将至,密与统军杨岌商量算计罗艺,但被罗艺发觉,艺将慈皓囚禁,杨岌在城外知道不妙,带兵攻打罗艺,艺兵败,抛下妻儿,准备亡奔突厥,半途被其左右杀死,将首级送往长安。罗艺的兄弟、利州都督李寿也被诛。

    为何罗艺又叫李艺?待且听我道来。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罗艺驻防的涿郡自然也不太平,他深知隋朝不得人心,注定灭亡,此时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凭借在边疆剿匪积攒的名望,罗艺轻而易举夺得幽州大权,自封幽州总管,成为隋朝边疆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不过,随着中原混战加剧,罗艺明白自己手中这点兵力不足以在乱世立足。

    当时罗艺已经在边疆运营多年,在当地声望很高,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势力都曾拉拢过他,不过,罗艺都一概拒绝了,他认为占据关中的李渊最有可能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罗艺看天下大势已定,当即投降归附李唐。李渊见罗艺来投自然非常高兴,当即封他为燕王,赐李姓,因此,罗艺又叫李艺。

    罗艺为何要谋反?

    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嫡长子继承制。在罗艺看来,李建成是太子,登上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他绝对想不到,李世民不按规矩出牌:既然不让我坐皇位,那我就掀桌子,硬来!

    公元625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人,逼迫李渊封他为太子。不久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正式执掌大唐。

    在外镇守边疆的罗艺听闻李世民登基的消息后,心中十分害怕,因为他曾经不留余力地支持李建成。而李世民并没有对罗艺下手,相反,为了安抚他,不吝对他大加封赏。

    可李世民的赏赐却起到了反作用,罗艺接到封赏之后,愈发觉得这只是李世民的暂时安抚计策,此后腾出手来一定会对他秋后算账,心中便萌发出反叛之心。

    李艺谋反被杀的消息传到唐小天耳边,唐小天不禁叹息:

    “是李艺自己害了自己啊,太宗最为仁德,都能与魏征等人和解,只要李艺求情,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

    做人不能太过倔强,能屈能伸,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灵活应对,如鱼得水。

    贞观元年,突厥与唐朝发生过纠葛。

    东突厥强大时,敕勒各部散在漠北,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霄等十五部,各部风俗大体上与突厥相同。西突厥曷萨那可汗势力强大,敕勒各部臣属于他。曷萨那对他们征税无度,各部怨声四起。曷萨那杀死各部渠帅一百多,敕勒各部先后叛走,推举契苾哥愣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住在贪于山北。又推薛延陀乙失钵为也至小可汗,居住在燕末山北。西突厥射匮可汗兵势再强大时,二部又去掉可汗称号向他称臣。而居住在郁督军山的回纥等六部本隶属于东突厥颉利可汗,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时,力量削弱,乙失钵的孙子又帅部落七万多家向东臣服颉利可汗。

    不久,颉利政治混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叛离。颉利派他哥哥的儿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回纥酋长菩萨带五千骑兵与欲谷设战于马鬣山,回纥大败欲谷设,菩萨追击欲谷设到天山,俘获了欲谷设的大部分兵马,回纥的势力因此大振。

    薛延陀也攻破颉利的四设。颉利的势力更衰弱,天又降几尺深的大雪,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

    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唐太宗还是希望秉持友好的态度,派遣鸿胪卿郑源寿出使突厥,与突厥商谈,是否同意结盟,突厥传来消息称愿意结盟。

    贞观二年初,从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出兵攻突厥,各大臣也表赞成,太宗以新与突厥结盟为由,认为攻打盟国失去道义,于是便罢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