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二十一章 日本首次派遣遣唐使

第二十一章 日本首次派遣遣唐使

    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文化历史技术等知识。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

    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未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

    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十二次。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

    当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消息传入整个唐朝时,除了唐小天四人,其他人都面露喜色,因为他们倒想见见海那边的人是什么模样。

    唐小天四人可是了解日本最深的人,身在中国,勿忘国耻,历史上日本人侵犯国土,在自己的祖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他们无法去接受自己要亲自面见这些神棍。即使是远在一千多年前。

    他们在遣唐使抵达的那一天都纷纷推脱生病,没有去见遣唐使。

    唐太宗去探望唐小天,询问病情。

    唐小天想和太宗说明日本人的德性,但他不能破坏历史,只是摇摇头,“多谢陛下关心,臣只是前几日受了一点风寒,过两日便可康复。”

    唐太宗长舒一口气,离开了寝宫,去接见遣唐使。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

    遣唐使来华之后,很善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并把中国的佛经以及艺术等传入日本,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对当时的世界各国而言,对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国摆脱旧有的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使国内臣民变得顺从,尊重统治阶级意旨,进而跻身于先进国家的行列。

    通过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文化、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改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密切联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