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做鞋

    姥姥和母亲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做鞋,全家大人孩子脚上穿的鞋都出自二位之手。

    做鞋需要提前剪好鞋样子,鞋底鞋帮的样子都是先在纸上画出来剪好。姥姥一般会把她剪的纸样子做上记号留着。谁家做鞋不会剪样子的时候,会来姥姥这里临摹。

    我春夏秋的鞋子基本都是鞋面方口系带子的那种,偶尔姥姥会在我的鞋子脚面部分缝制些小图案。冬天的棉鞋我喜欢穿六眼系带的,大弟则喜欢不用系带的两耳朵鞋。

    有了纸样子,姥姥会按照纸样子剪出鞋面先放起来。

    做鞋真是个大工程,首先需要打夹子。要用一点白面放到铁勺子里加水搅拌均匀后再加热弄成浆糊状,或者干脆在大锅里直接加一点白面,兑水后边搅拌边加热。总之就是自己动手做浆糊,做好后盛到一个碗里备用。

    姥姥会提前找来很多没法穿的旧衣服或什么破布片,然后把这些布头都洗干净后,再一一弄平展。这时姥姥就开始用自制的浆糊一层一层把这些布粘到一起,直到她认为满意的厚度为止。之后会把这些由许多层布粘一起的厚布放到热炕头上用东西压很久,嘱咐我和明哥不许挪动。

    不知过了几天,姥姥做的大厚布板已经干透了。这就是做鞋的基本材料夹子。

    她会选出略薄一些的夹子剪成鞋面的样子,同时,她会拿出新买的条绒布或是其它比较结实的深色布剪成大一圈的鞋面。之后再把这层新布固定在鞋靶子上。然后,还会拿出一块新的白布,剪好做里子。都固定好后,姥姥要拿出她提前弄好的窄窄的长布条沿鞋边。如此这般,鞋面就基本做好了。

    冬天穿的棉鞋鞋面不用提前做的多层硬布,而是会特意在鞋面里续上一层棉花。

    做鞋底更是个大工程,姥姥把她打好的夹子,剪成鞋底大小,剪很多,之后一一用白布裹边粘牢,大概四五层。这样裹好的夹子摞一起差不多就是一个鞋底的厚度了,把它们都粘一起,等干透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纳鞋底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般用细麻绳纳鞋底,细麻绳也不本来就有的,而是在秋天收了白麻杆时,一根一根从干麻杆上剥下来,之后再一点一点纺成细绳子绕成团备用。

    至今记得,生产队的大院里坐满妇女剥麻杆子外皮的宏大场面。我也曾跟着奶奶坐在长条凳子上帮忙一起剥,这种活计很费手,一不留神就会扎刺。

    纳鞋底必须用锥子,先把厚厚的鞋底扎透,穿麻绳的针比普通缝衣服的针大一些,顺着锥子扎好的眼穿过便行。每一针都这样操作,密密麻麻的针脚不知道需要多久能完成。

    无论白天晚上,只要不干其它家务的时候,姥姥一直在纳鞋底。她干其它家务的时候,纳了半截的鞋底和麻绳锥子就放在大红柜子上。她生怕我们一帮孩子拿锥子玩受了伤,总是反复告诫我不许动姥姥做鞋的东西。

    鞋底终于纳好了,前后比较密,脚掌心处稀疏一些。横竖有致,看起来像特别工整。

    鞋底和鞋帮连接也需要锥子,不过姥姥干活很快,抽空一天就能上好一双鞋。

    鞋子连接完成后,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

    姥姥拿出木头鞋楦子塞到鞋子里面开始楦鞋梆子。有时小孩子的鞋子没有固定的鞋楦子楦,姥姥就找一些别的东西填充到鞋子里衬出形状,同时也使得硬硬的鞋梆子便的软一些以免顶脚指。

    穿上姥姥做的新鞋,我很开心。走到哪里都经常有人问我谁给你做的鞋?上学后,也有女老师向我讨要鞋样子。

    我从小就穿姥姥做的鞋,大一点后穿母亲做的鞋。直到14岁才穿了一双买的鞋,那是大爷家的秀芬姐姐买鞋买小了一码,她穿了几天有些小,又不方便退换了,来我家的时候便把这双姜黄色的坡跟胶底鞋送给我穿。

    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脚上始终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

    我小时候穿的鞋多数是姥姥做的,后来姥姥忙不过来时,母亲才给我做鞋。而且母亲自从家里有了缝纫机便省去许多事,之前沿鞋口都是一针一针手工缝制,后来母亲干脆用缝纫机沿鞋口。只有姥姥信不过机器,还在一针一线地缝制。

    可以说,姥姥是差不多做了一辈子鞋,奶奶因为手比较笨,只做她自己穿的鞋。母亲算来做了半辈子鞋,将近40岁时便不再做鞋了。

    多年后,我才注意到姥姥的十指关节都很粗大,这大概与她常年做鞋过度用力劳作有关。

    后来姥姥做不动了,母亲便只给姥姥一人做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