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此时已是中午一点半,会议室中的所有人兴奋焦虑中都忘记了该饿着肚子,水一杯杯的喝,烟一根根的抽。不断有人出去打电话,又不断的失望的回来。

    终于,赵大海说了一句,“要不,我再去找找领导,让他们帮着协调一下电视台,帮咱们拍一下,再拖延下费用。反正我都找他们这么多次了,这次又不找他们要钱!”

    乐观的态度让会议室的冰冷松动了,有人提议道,“市里都好办,其他地方的呢?要不咱们都把这首歌学会,到每个地方的时候都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唱,费用还低。”

    有人笑骂道,“一帮五音不全的大粗老爷们,去唱歌,别把咱们好好的牌子给砸喽。”

    众人哄笑。

    赵大海干脆摆摆手,“散了吧,赶紧去食堂吃饭。下午继续,争取今天要把这件事拿下。其他的可以开始准备了。大家记住了,下午都在会议纪要上签字,领导层都在决议上签字。就冲今天在会议室里的那一幕,我相信陈海同志提出的办法可行有效,剩下的就看咱们大粗老爷们喽!”

    喝口水,接着说道,“陈海同志,你提了一个要求,我也提一个要求,能不能把这首朋友的酒卖给厂里。能的话,五个点你就吃点亏。我安排人去弄著作权,这首歌就算厂里的了。”

    陈海很想问问赵大海同志你是怎么知道著作权的,说出来却成了,“谁让我老爸是厂里的人呢,我没问题。还有一首厂里要不要,就我后来唱的那个,都给厂里。对了,最好包装也去申请下专利。”

    赵大海有点感慨,真他么是厂里的孩子,这觉悟,够意思,带头鼓掌。

    父子俩急匆匆的回到家后,看到温着的饭菜,口水直冒,狼吞虎咽。吃饱后,斜躺在沙发上揉肚子。

    陈海说道,“老爸,你们厂赵书记是个人物。有魄力有胆气。”

    陈向东有气无力的说道,“那是,那可是我师傅,进厂他就带着我。你得叫师爷。”

    陈海撇撇嘴,不接这茬。

    吴秀琴忙着下午摆摊的准备,听闻便好奇的问今天上午怎么回事,怎么回来这么晚。

    陈向东没好气的说自己儿子想挣钱把主意打到厂子里,前前后后的说了一遍。

    吴秀琴听到儿子唱歌唱的一群人都跟着唱时,脸上乐开了花。

    缓过劲儿来,趁着还有点时间,三口人又忙碌着串串。

    陈海突然就发现自己的事越来越多,身边接触到的人也跟着越来越忙。

    父母忙着摆摊,老师们忙着做教辅,老洪老陈他们忙着锣鼓队和张罗着夜市,两个好朋友忙着玩命的学习,自己啥都参与。

    有这么苦逼的魂穿么?忙来忙去没有女人没有钱,除了中年人就是老年人,想要去股市捞钱吧只能想想,出门除了冷风吹就是一匹狼。

    手指肚疼了一下,陈海赶紧摇摇头把胡思乱想扔出脑海。

    今天出摊的时间比平常晚了一个小时。陈向东没到上班点就跑了,吴秀琴去休息了一会,陈海苦逼哈哈的自己忙。

    刚到小院子外,陈海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在自己的摊位旁,五六个摊位整整齐齐的顺延出去。

    再一看,都认识,都是一块晨练的老同志们。

    连忙打招呼,“老哥哥们,可以啊,动作够快,决心够稳,不过今天不练锣鼓了?”

    最先问陈海摆摊的老李笑呵呵的说道,“改时间了,以后上午练下午摆摊。来,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爱人你老嫂子,她做的东西好吃的很,我吃了几十年都没吃够。”

    一串摊位都是同样的意思。

    陈海把摊子支起来,吴秀琴则忙着跟其他人认识。

    木炭烧好铺在烤架里后,吴秀琴张罗着大家过来烤火取暖。

    老李和爱人笑呵呵的说道,“不麻烦了,我们准备了蜂窝煤炉子,这不,正在腿边暖和着呢。”

    有人没有准备暖炉,坐在烤架前搓手,陈海看了看,卖的是小商品。

    本来陈海还打算趁着没客人的时候跑到屋子里眯一下,现在也顾不上,知道这几个摊子都是谁后,忙前忙后的给大家烧热水驱驱寒,顺便看看各个摊位卖的是什么。

    可能是陈海的烧烤摊生意不错,大部分是买吃食的,面条馄饨方便面啥的,只有一个摊子是卖小商品小零食的。

    这个摊位的老嫂子说自己啥也不会,身体又不好干不了活,只能如市场里批发点小东西来试试。

    寒暄完,陈海抓紧客人还没上来的时间,去屋子里的炉子边上眯了一会。

    刚刚感觉自己睡着,门开了,乌泱泱的进来一群人,老洪老陈来了。

    陈海身子一晃,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使劲睁开迷糊的双眼,问现在几点了。

    已经快五点半了。陈海赶紧起来活动下身体,搓搓脸,出门到摊子上帮忙。

    老洪摇摇头,“这一天天的,把孩子都累成什么样了,唉。咱们先自己琢磨,实在想不明白的先放一放,集中起来再问小海。我看今天终于有出摊的了啊,老陈啊,咱俩今天可要好好吃一顿了,赶紧洗洗手,老李家的面条我可想了有一阵子了。今天我请客!”

    六点钟,院子外喧嚣了起来。路过的人看到出现了这么多摊位,都过来看看是卖什么的。有那偷懒不想回家做饭的,就准备在这吃了。

    卖面条的老李忙活的满头大汗,揉面擀面切面拉面,摊子前的小桌子上坐满了客人。

    老李媳妇也是忙的不行,下面捞面浇卤端面,一趟一趟的小跑着来回,突然脚下就绊了一下,身子一歪,又赶紧调整身体忙前忙后。

    老李的面摊两种卤子,炸酱的和茄丁肉沫的,闻着就香,看着吸溜吃面的客人就更香了。陈海忙碌中,抬头看了看,不禁咽了下口水。

    卖馄饨的也不错,只不过大部分是女顾客,紫菜海米葱花再点两滴香油,小勺舀起来鲜肉馅儿的馄饨,小口小口吃着,不时喝点汤。

    各个摊子都有客人,或多或少。

    当看到有人忙不过来时,吴秀琴就主动过去搭把手。

    瞅个空档,陈海帮忙把各个摊子准备的电灯都接好点亮,一串黄色的温暖的灯光下香气袅袅,小广场上,十分热闹,吸引来更多的客人。

    各个摊位就更忙碌了。院子外,锣鼓队的老同志们都举起了,正端着面碗蹲在地上边吃边看边聊。

    老洪老陈看着眼前的景象很是开心,这不就是个小小的夜市么?要是能坚持一段时间,夜市就会有更多的摊位更多的客人。

    又想到陈海对南天门夜市的规划设计,两人一阵头大,重任在肩啊,叹口气,继续吃面。

    陈向东过来时也吓了一跳,什么时候这么热闹了?

    把自行车放进院子里,挨个打了招呼,赶紧到摊位旁接替陈海。

    陈海乘机休息一会,也看看各个摊位的情况。这可关系到南天门夜市的大计,现在正好在雏形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健康有序的发展。如果这几个摊位经营状况良好的话,最晚年后正月十五前后,就有可能迎来一次数量的爆发。能留出来准备的时间很紧张,就年前这不到十天和年后七八天。

    还好,摊位都很注意,看来老哥哥们的工作没少做。

    陈海找到老洪老陈,蹲在一块,几人商量起来。老陈把碗送回摊位后,回院子里拿出记录本,仍旧做起了记录的工作,搞的陈海浑身不自在。

    “陈同志,我说,咱们就是聊聊天,能不能不要搞出一副很正式的样子来啊,我都不会说话了。”

    老陈看他一眼,递过来纸笔,“那你记!”

    “得,我没意见了,您老随意。”陈海缩脖躲了,扭头和老洪嘀咕起来,把看到的问题、想到的办法、要注意的地方一一说明。

    很热闹又很忙碌的一晚,收摊时,有要推回家的,有要放在院子里的,很是折腾了一阵。

    陈海的动作很快,收拾完后打扫起了卫生,地上是一片狼藉。

    院子里所有人都没走,都在等着每个摊位第一天的结果。

    显然,正在屋子里算账的每位老嫂子脸上都有隐藏不住的笑容。

    挨个报了数,今天的收成很不错,虽然赶不上陈海的收成,但也超过了他们自己最初的估计。

    掌声响起来,众人这才慢慢散去。

    陈海准备离开时,老洪拽住他问:“锣鼓队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么?眼看着大家的心思放到了赚钱上。”陈向东和吴秀琴一看俩人有话要说,便先走了。

    陈海想了想,安慰道,“还是继续的好,锣鼓队的目标不变,时间最多到正月十六,没啥大问题。人气、人心,不能只靠着这些摊子,锣鼓队的作用还没有到时候,这个宣传阵地不能丢。我估计年后可能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摆摊了,咱们得提前想好。”

    老洪发着愁,看到陈海的脸上有疲色,不忍心再跟他讨论下去,就要把他往家撵。

    陈海刚骑出去没多远,又想起来一件事,折返回来。

    老洪站在院子门口,看着礼堂和小广场,若有所思。看到陈海回来,问道,“咋了,还不赶紧回去休息?”

    陈海跳下自行车,凑到老洪跟前,低声的问道:“老哥哥,你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我想问问你们认不认识电视台的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