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堂

    “刘叔,早上好。”

    “早。原来是阿峰啊,去学堂授业吗?吃过早饭了没?”

    “嗯,今天教他们认字。已经吃过早饭了,谢谢!”

    “别客气,还多亏了有你,要不然村子里这帮丫头小子们可没机会读书!晚上到我家来吃晚饭啊!你刘婶早上特意交代我叫你回去吃饭。”

    “刘婶晚上又做什么好吃的了?嘿嘿,我一定去。刘叔,时辰快到了,我先去学堂了。”

    “去吧去吧,授业为主。”

    刘兴看着往学堂走去的背影,暗自感慨,这村子里有了张峰,总算是有了希望了。这世道,普通人哪读得起书,书都买不起几卷,更不用说请先生给的束脩了。

    张峰是他在深山中救回来的一个小伙子,刚见面时还以为是细作,没想到竟然是世家子,虽然没落了,但是所掌握的学识远非常人所及,还愿意教孩子们读书,真的是村子的幸运啊!

    张峰在刘家住的一周里,虎威村村民上山连续寻找了四五天,但仍未找到书童阿信的踪影,而他自己又只知道三叔在高丽,不知道其具体所在,无法动身,吃穿用度全在刘家,这让他倍感不适。

    因此,他在得知村中没有私塾先生之后,决定留在此处给村中孩童教学。

    村民们得知决定后,异常欣喜,合力在村中挑了两块风水宝地新建了一所学堂和一间住房,供张峰使用。

    学堂中,孩子们都已经到了,三四岁到十来岁的孩子都有,正在追逐打闹,看见张峰走近的身影,顿时安静下来,同时往座位跑去,正襟危坐。

    待孩子们坐好,张峰才信步走入学堂,于上方讲台站定。

    孩子们起立,正衣冠,同时拱手作揖:“先生好!”

    “学生们好,请坐。”

    张峰回礼,坐下,孩子们也随之坐下。

    学堂不大,约莫三十平方,是村子里唯二的砖瓦房之一,另一所为祠堂。炎黄子孙总是如此,最好的东西都是给过去和未来,长辈和子女。学堂里共有二十多张桌子,每张桌子都有所区别,这是学生们从自家搬来的,座无虚席,显得有些拥挤。

    “李毅上书,其余人温习昨日所学。”张峰见众人坐好,便开始授书了①(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学的,徐健顺,内蒙古教育2018.4p77,80)。不多时,学堂中便书声琅琅。

    李毅是学堂中最小的学生,仅三岁,坐在第一排,听到张峰点名,从小板凳上起来,捧起自己的书卷摇摇晃晃的走到张峰面前,将手中捧的书卷递给他,清脆的叫到:“先生。”

    张峰温柔地笑道:“小毅真乖,还记得昨天学到哪里了吗?”

    李毅指着书卷道:“先生,昨天我读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小毅真厉害,今天我们就学后面一句。”张峰夸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一边说,一边在书卷上用印泥点上句读。

    “来,跟着我一起读。”张峰指着书卷上的字,对李毅说道,“香九龄,能温席。”

    李毅学着:“香九龄,能温席。”

    张峰范读,李毅跟读,如此反复五六遍后,李毅能流畅的读完整个句子。

    他教的是吟诵,吟诵调是系统所给。吟诵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是祖先们几千年的总结和发明,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既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又可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②(我们为什么要吟诵,徐健顺,语文建设2010.4p74,76,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0.04.013)。

    接着,他开始给李毅讲解这两句话的意思:“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冬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事。”

    随后他便为李毅讲了其中的小故事,李毅入神地听着,听完后喃喃道:“我以后也要当一个被人表扬的孝子!”

    张涛会心一笑,便让其归座,接着为其他人依次授书。

    年龄最小的几位学生新入学,刚开始学三字经,稍大的已经开始学习百家姓,几个学习进度较快的已经开始学习千字文。学生们的基础教育都很薄弱,基本没上过学,因此张峰就从基础的三百千这三本蒙学教材开始教起。

    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明代吕坤曾在《社学要略》中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④(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

    三字经由宋末王应麟所创,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首先说明教育和学习的必要性,以及为人知义的基本道理;其次略述为人成才、知义的基本内容和勤勉的基本精神,然后介绍数目、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再介绍小学、四书、六经和五子这些当时读书人的必读书,其次简述历史梗概并略加评论,再其次以发奋求学或聪颖过人的历史人物以及坚持职守的动物为例鼓励后人为报效国家,光宗耀祖,荫及后人而立志勤学;最后强调《三字经》的写作目的,警勉后人以之为鉴,勉力成才。三字经在识字方面具有常用字覆盖面广、常用字比率高的特点,从而具通俗易懂、易于记忆的特点,且押韵和对偶、对比、排比、顶针等修辞相结合的三字短句,简洁精当,琅琅上口,特别利于读者的诵读、记忆和学习,非常适合学子蒙学之初学习,因此被安排为第一份教材⑤(《三字经》语言研究,廖春华,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百家姓,著者姓名已不可考。《百家姓》一书,是采用四字韵句。通行本有472个字,绘图本则有单姓452,复姓58,共568个字。虽字数较少,所列的大多数为普通常见的姓氏,念起来容易上口,流畅和谐。使儿童了解社会上有哪些姓氏,这在注重族姓的古代社会,自有其用。并且姓氏对儿童来说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此,全文虽无文理可言,但作为识字的童蒙读物,一直是长时间广泛流行,成为著名的童蒙读物之一⑥(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宋代童蒙读物研究,张盛悦,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3.3)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⑦(百度百科)

    除此之外,还有小学、训蒙绝句、童蒙须知、少仪外传、童蒙训、小学绀珠等等文章⑧(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宋代童蒙读物研究,张盛悦,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3.3)。这些蒙学教材均为张峰于系统中兑换所得,抄录出来后由村中的抄书匠将其制成竹简后发放给学生,材料自然是村民所出。

    张峰也是到这时才知道,从古至今,书籍一直都是丝绸和竹简的样式,且以竹简为主,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更是完全没出现过,更因此还衍生出了专门的抄书匠和竹农。

    抄书匠虽不识字,但各个都有一双巧手,可以将看到的文字近乎原模原样的复刻到竹简上,而竹农自然便是专门种植竹林的农民,为书籍提供原料。

    由于这些文章在异界亦有传承,因此虽然百姓很难获取,但张峰兑换仅需要10点积分便可兑换一本。虽然基础兑换价不高,但因教材数量众多,却也花费了四百多点积分直接消耗了他大半的积分,剩余部分也被其换成教学相关的文献,供自身学习。

    不多时,张峰便授书完毕,课堂上充斥着学生们稚嫩的读书声,他也开始默默学习,系统所兑换的文献也并非直接灌顶,只是随时能观看阅读,记住都难,更别说理解了。不过,每一本文章均附赠一本注解,倒也不怕看不懂。

    很快,半个时辰就过去了,一个小姑娘忽然起身,口中呼道:“先生。”

    张峰抬头,将视线移到她身上,小姑娘继续道:“先生,我会了。”

    张峰颔首道:“刘倩,你上来背诵吧。”

    刘倩上前,背完了课业。张峰满意的点了点头,赞道:“你真棒,去玩吧。”

    刘倩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文文静静的,是村东李寡妇家的独生女,她父亲刘强本是村里少数几个接受过教育的武者之一,但在一次边境冲突时,敌国溃军流窜至虎威村,准备烧杀抢掠,村民奋起反抗,歼灭敌寇,刘强不幸牺牲。此后,李寡妇也未改嫁,独自将刘倩拉扯大,村里人也都纷纷帮忙。刘倩自幼聪颖,学习东西很快,在张峰开始教学后成为私塾中学习进度最快的一个,甚至比得上前世的一些神童了,在他人还仍在学习三字经时,她便已经学会了百家姓,现在更是已经开始涉及小学了,只可惜生为女儿身,在这个世界的制度下却是前途渺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