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从四大发明开始 > 第三十八章 食邑

第三十八章 食邑

    行完见面礼后,那钦差就开始宣读圣旨,主要便是将张峰封为永安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特旨加食实封五十户,赐西郊庄园一座,实在是厚赏。

    尤其是食实封,按照此时的宋律,子爵本无此荣耀,乃是院长赵律尽心竭力为其争取,将两百户虚封换为五十户实封,官家同意后特意所加,封邑便是庄园所在的村子,这村子只有四十多户人,所缺的户数可由他自行募人补足后登记造册。

    大宋的食实封政策延续前朝,所辖百姓赋税徭役全交予他,虽说不能超过大宋律令的上限,但是否减免也由他一言而决,可以说这些百姓的生活都捏在了他的手里。不过一个隐藏的限制,若是搞得天怒人怨,可能会招致御史台的弹劾,降爵甚至剥夺爵位也不是不可能。

    大宋的爵位则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增加了降级继承,若是子孙未能立功回到获封爵位,则不能继承实封。

    例如张峰,他如今被封为开国子,实封五十户,今后升为开国伯,虚封七百户,实封仍是五十户,再立功,升为开国侯,虚封一千户,追加实封一百五十户,共两百户实封。他的儿子便只能继承开国伯,虚封七百户,实封五十户,孙子则是开国子,虚封三百户,实封五十户,曾孙则只有开国男了,仅虚封三百户,实封则被收回。当然,若是儿子能够立功,攒满功劳后回到开国侯,则自然可以继承两百户实封。但若是儿子不给力,孙子重回开国侯也没有那追封的一百五十户实封了。

    一般情况下,食实封只有开国县公以上才能获得,只能说张峰此次立功确实极大,加上院长的竭力争取,才促成了这一特例。

    宣完旨后,张峰领旨谢恩。钦差完成传旨之责后,感叹道:“下官传旨三十余年,头一次见到开国子竟然有实封的食邑,听闻乃是王爷您为他争取的。早就听闻王爷与当今官家自小一同长大,颇得圣眷,果然如此!”赵律是嗣怀王,只有学院内学生才称其院长,学院外之人均以王爷尊称。

    “微末之功罢了。本王也只是据理直言,主要还是张峰这孩子争气,立功不小。”赵律夸起了张峰。

    钦差也顺势夸了张峰一番,然后便回去交差去了,张峰与院长一同将其送出鲁班殿,目送他慢慢远去。

    张峰转向赵律,恭敬的鞠躬:“多谢院长!学生感激不尽!”

    赵律摆了摆手:“不必多礼,此次也是你立功甚大,我才顺水推舟,你若真想谢我,不如好好努力,将来多拿出些成绩,莫让人笑我识人不明。”

    “是!”张峰点头应道,刚想告退,想了想又忽然开口道:“院长,学生上次借用倒焰窑炉之时,山长曾说想要提高炉温,学生回来后苦思冥想,倒是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应当可行。”

    “哦?”赵律先是惊讶,又有些没好气的道:“你这小子,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有方法为何不早说!若是没有今日只是,你还想藏到何时?”

    张峰有些不好意思的辩解:“没有,学生也是刚想到没多久,而且还不是很确定是否可行,也没验证过,故此不敢擅自上报。”

    他越说越有些理直气壮,最后振振有词的总结道:“所以学生并没有藏着!”

    “行行行,没藏。下午的课不用去上了,你跟我去一趟西郊吧。”赵律也不废话了,起身就带着张峰走了,出门后,他还喊上了李明虚,又让门外的执事去通知道德斋的讲师。

    又一次来到了西郊,这次与上次不同,倒焰窑炉正在使用中,几十位工匠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有进行鼓风的,有运输铁矿石、焦炭的,也有正在清理炉渣的。

    赵康与张峰等人到此处之时,正好有工匠将炉底铁水引出锻钢,采用的是锻钢法,熔炼所得的生铁还需要经过反复锤炼才能百炼成钢。此外,还有炒钢法和灌钢法,和锻钢法一样是如今大宋常用的几种炼钢手段。由于炉温不够,达不到直接冶炼纯铁水的程度,因此炼钢效率和质量都提不上去。

    目前大宋冶铁炉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仅在1400℃左右,能够得到的铁水只能是含碳量2%以上的生铁,而生铁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才能得到钢铁。在含碳为2.0%时,铁开始熔化的温度为1146℃,全部熔化的温度则从纯铁的1537℃降低到1380℃。——《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李众,考古学报,1975,(2):1-20

    锻钢法,乃是用块炼法冶炼所得到的块炼铁经千锤百炼后,再进行淬火得到百锻钢,这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炼钢方法。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庚晋,白杉,铸造技术,2003年4期

    炒钢法则是将生铁加热成为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并进行搅拌,利用铁矿粉或空气中的氧,进行脱碳,借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和熟铁,使百炼钢的原料由原来的块炼铁发展到熟铁,甚至直接利用含碳炒钢来锻制器物。东汉末年流行的《太平经》卷七二中记载“使工师击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便是以炒钢法为基础,将所得原料经锻造后得到的。

    灌钢法则是在上述的炒钢法的前提下,先将生铁脱碳成为熟铁,再根据经验掺入不同分量的液体生铁进行增碳,从而控制所得钢铁的质量。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记述中就提及了此法:“钢铁是杂炼生蹂作刀镰者”,也就是将生铁和熟铁杂在一起合练得到钢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

    发展较广的便是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后又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即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庚晋,白杉,铸造技术,2003年4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