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西域之天梦灵图 > 第一章 天下大势:嬴政一统击匈奴

第一章 天下大势:嬴政一统击匈奴

    话说夏朝第十七位君王—桀,其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天庭饱满,眉目之间英气逼人,喜宝刀名剑,好骏马神驹,精于骑射。

    即位伊始,着实是一个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有为之君。

    但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尤物自有移人色。自从得到妹喜后,面对这个绝色美女,夏王桀开始沉浸于温柔乡里,陶醉于歌舞声中,自是不在话下。

    常言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真真是金石之句、字字是珠玑之言。

    朝廷臣工,不论职份文与武,官阶高与低,小则在家斗鸡走狗、杀奴隶以取乐,大则在朝结党营私、祸害天下。

    可叹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狂澜难挽,大厦将倾。

    任凭天下之人干着急,九重深宫之内的桀却不流汗,反而变本加厉,以致尽失民心,人心思乱。

    都说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暴君昏主,人人得而诛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身为诸侯之一的汤倒是个眼疾手快之人。这个汤,是商的国君,而商则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大力联合其他诸侯以讨伐桀。

    顿时,烽烟四起,天下大乱。

    就在商汤领导的兵马逼近都城之际,夏王桀幡然悔悟,但是这世上终究没有后悔药,该胜利的一方终将胜利,该失败的一方终将失败。

    夏王桀毫无悬念地战败被俘、被流放到南方的巢湖旁。

    但是,就在商汤领导的兵马逼近都城之际,他却做了生平最后一件聪明事。

    自知大势已去的夏王桀,秘密命令淳维带着一部分族人向北远逃。

    这个淳维,就是夏王桀的儿子,曾经多次劝谏父亲关心朝政,留意诸侯动向,但是终究磨破嘴皮也无用。

    淳维临行之前,夏王桀面色凝重,仰望苍天,微微闭了双眼,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迁居北方,蓄养实力。誓复国仇,再主中原。”狠狠地命令儿子道。

    淳维含泪记住了父亲的命令,挥泪告别了父亲。

    淳维带着族人日夜兼程向北逃窜,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方的草原之上。他们很是惊异眼前的草原景色,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这是一个与他们之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环境。

    于是,吃了一路灰的淳维和族人们在水草丰茂的湖边扎下了营地。望着满地的青草、噗嗤噗嗤到处乱窜的鼠类,他发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要想生存,需要面对巨大的困难。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逃亡匆忙,有限的食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食物最多还可以支撑两三天。

    此时此刻,疲惫不堪的族人们望着这片他们不熟悉的茫茫草原,眼神之中充满了迷茫、凄凉、恐惧......

    到了第二天,眼看粮食就要吃完了。族人们中间不禁怨声四起,愤懑抱怨之言不绝于耳。族人们都认为要不是淳维的父亲夏王桀宠幸妖后妹喜,以至于朝政荒废,从而让以商汤为首的四方诸侯有机可乘、夺取了大夏江山,族人们怎么可能沦落到这般田地,如今真是愧对大夏的开国圣君——禹帝。

    这些言语自然传到了淳维的耳中,淳维也十分苦恼,心乱如麻,毕竟这些抱怨之声并没有说错。

    午后时分,就在族人们坐着发愁的时候,营地的西南方向出现了一大群队伍。

    还没有等到淳维反应过来,这一大群的人就朝着他们的营地冲过来了,有的手持弓箭,有的挥舞着大棒,呐喊着冲向了营地。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淳维,立刻命令族人们丢弃一切物品,迅速向北逃跑。

    即使如此,一部分族人还是被杀死了,女人也被掳走了一些,物品全部成为了那些人的战利品。

    在向北逃亡的路途中,不少的青壮年族人开始逃跑,这种现象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并且他们还是携带着女人一起逃跑的,就算是淳维的夫人桑玉也不知是被哪个族人带走的,还是受不了沿途的辛苦艰难而自行和他们逃跑的。

    一路之上,沿途可以进行充饥的他们都吃了,情况好一点的时候,可以捕捉到一些野兔,岩羊之类的野味;情况不好的时候,也就只能吃野菜,甚至是吃草根了。

    后来,他们来到了一处隐秘的地点,四周都是大山丘陵,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通到外面。

    此时,头发蓬乱,满脸灰尘,嘴唇干裂的淳维看着眼前这不到三百人的队伍,心中明白接下来他们必须要尽快学会在草原上生存,否则所有的人都得死。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

    当年逃难到草原的淳维以及族人们,他们的后代子孙已经演变成了草原之上的一个部落,她便是“匈奴”。

    此时的匈奴,还仅仅是草原之上众多部落中的一个。

    一日,天色渐暗,夜幕降临,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着长城内外。

    长城以北,浩瀚的草原静极了。许多只可爱的黄褐色小旱獭开始活动,尽情地掘食着。苍茫的夜空中,数不尽的星辰点缀其间,星罗棋布,煞是好看,共同拱卫着中间的那轮弯弯的明月。

    一条南北向的蜿蜒的河流缓缓地流淌着。河水中,呈现着月亮的倩影。柔和的月光洒在河面上,闪着粼粼的光。

    河流的东岸,坐落着成千上万顶的帐篷。每个帐篷中,都点着灯火,虽然微弱,却发出一缕缕些许令人感到温暖的光芒。从远处看,就像是千万只萤火虫散落在草丛里。

    一顶高大的帐篷中多加了几只灯火,因而显得格外的明亮。

    帐篷中,床铺上,一位满脸汗珠的妇女正在撕心裂肺地分娩,一旁,神经紧绷的接生婆和几位焦急的婢女在不停地忙碌。

    帐篷外,天空中,突然,月亮少了一角,好像被什么东西吃掉了一块。

    “快看,天狗吃月亮了。”一个士兵惊恐地大喊道。

    部落中的其他人,这才意识到了“天狗食月”。

    于是,大伙儿纷纷地进入各自的帐篷之中拿出瓶瓶罐罐之类的金属器皿,用刀剑棍棒等进行击打,想以此吓走天狗。刹那间,可谓锣鼓喧天。

    经过了部落之中大伙儿的一番敲打,天狗总算是被吓走了,月亮也算是狗口逃生,重新露了出来。大家这才舒了一口气,归于平静。

    突然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宁静。

    “回禀大单于,阏氏生下了一位小王子。”接生婆欣喜地回禀道。

    “但......但......但是阏氏却因难产而死。”

    旁边的一个畏缩着的婢女怀抱着这个面容俊秀,目光无邪的小王子。

    “将这个孩子丢掉。”大单于冷冰冰地命令道。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大单于正是这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小王子的父亲。

    大单于,名叫头曼,体格强壮,虎背熊腰,身长八尺有余。披散着辫发,长着一双三角眼,一个朝天鼻。头戴紫黑貂皮帽,身着褐色单衣,腰系宝带,一派威严气象。

    “万万不可!大单于。”一旁传来这么一句年迈的声音。

    说话者,不是别人,乃是灼羽。

    这个灼羽,年过花甲,须发皆白,额头满是皱纹,一双饱经沧桑的面容。头戴狍皮鹿角神帽,身着紫色鹿皮大衣,腰间系着挂有诸多小铃铛的腰带。

    他乃是匈奴的大巫师,精于天象、占星术诸事,颇受匈奴部众敬重,尽管大单于不太喜欢唠唠叨叨的他。

    “今天是五月五,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害父害母。”大单于冷冷地说道。

    “但是,根据我对于天象的观察,这孩子定是上天赐给大匈奴的礼物,他将会是千年难得一遇的霸主,更会使得我们匈奴变得空前强大。大单于,您不可以违逆上天的旨意。”

    “就凭他,会成为千年难得一遇的霸主。”轻蔑地诘问道。

    旁边的部众们听了大巫师的说法,不禁三言两语地议论了起来。

    部众们大多同意大巫师的看法,认为不可以丢掉这个刚刚出世的孩子。

    头曼单于见此情状,只得作罢。安排事宜安葬了死去的阏氏。

    虽然留下了这个孩子,但是头曼在给孩子取名为“冒顿”之后,只是吩咐奴婢们照看,自己却并不在意孩子的成长。

    与此同时,长城以南,守卫森严的秦王宫中,巍峨宏丽的咸阳殿前,一位身姿伟岸的青年笔直地矗立着。

    他便是秦国至尊至贵的王——嬴政。

    此时,年仅25岁的他,头戴十二玉旒冕冠,身着金龙云纹衮服,腰系碧玉玛瑙宝带,左手按赤霄宝剑而立,炯炯有神的双眼仰望着浩瀚的长空。

    不禁回忆起了从小到大的经历:童年在邯郸任人欺凌的悲惨遭遇;把发动政变的嫪毐剿杀;将给自己带来耻辱的亲生母亲赵太后打入冷宫;把独揽朝政的吕不韦流放鸩杀于巴蜀;直到把军国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突然,秦王嬴政的右手迅速地拔出了赤霄宝剑,直指东方。

    “这个纷乱了上千年的乱世,该......结......束......了。”目光凌厉地说道。

    果然是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

    经过了十来年的统一战争,大秦的雄师劲旅、精兵锐卒,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城陷地、克敌制胜。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战绩,宛若神话。

    那些躺在先祖功劳簿上、靠啃食祖先福荫度日的六国的君王大臣、王子皇孙、公主嫔妃等,陆续被大秦王师押送进了咸阳,结束了他们骄奢淫逸的、生而就有的、人上人的富贵生活。

    他们的余生,必将是战战兢兢、寄人篱下、苟延残喘、度日如年。

    另外,六国搜集珍藏的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如山似丘的金银珠宝、不可胜计的美玉名马、数不尽的布帛丝绸等也被输送进了咸阳。这所有的物品,将属于它们新的主人——嬴政。

    在39岁的年纪,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皇图霸业。

    嬴政亲自拔出赤霄宝剑,砍碎了六国的版图。此时的他,心里明白,从今以后,这世上只有一个版图——秦。

    嬴政认为三皇五帝的功劳只限于一方一地,而如今自己造福的,却是整个天下,比起他们,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确定尊号为“皇帝”。

    在嬴政看来,既然是自己造福了天下人,那么自己就是天下人,而天下人都自称为“朕”。

    想到这里,嬴政确定只有皇帝可以自称为“朕”,再有胆敢自称“朕”的人,株连九族、人头落地。从今以后,“朕”即天下人。

    事实上,所有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江山政权可以永远存在。始皇帝说到底也是一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自然也希望大秦江山可以永恒,一直传至千万世而不绝。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尤其需要应对北方匈奴的重大威胁,始皇帝将旧有的、分散的长城连为了一体。

    但是,始皇帝在观看大秦版图的时候,用赤霄宝剑在地图上指着,东起辽东,顺着长城沿线,剑端指到了临洮。

    想到大秦的东、南两个方向是大海,北方是匈奴,那么临洮以西的西域是个什么情况呢?一个问号不禁在始皇帝心中产生了。

    传说之中,天子周穆王西游,在瑶池之畔,与西王母宴饮。

    对于这个传说,始皇帝早就有所耳闻。但是,关于西域的其它情况,始皇帝就不知道了。

    越是不知道,就越是想知道。

    于是,始皇帝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张终带领使团西行。说起这个张终,是和徐福、卢生为伍的一个方士,以找长生不老药为由,得到了始皇帝的重视。

    始皇帝计划此行的目的有三:

    首要的自然是寻求长生不老药;

    二是搜集异域奇珍异宝,充实秦王宫。虽说六国的奇珍异宝已经尽数进了秦王宫,但是那些个俗品凡物,还入不了法眼;

    三是考察沿途的情况,建立商路,繁荣关中龙兴之地。毕竟这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可不能贫穷落后,让天下人耻笑了去。

    然而恰恰就在这时,匈奴侵略渔阳郡、代郡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报警的狼烟烽火日夜不熄,告急的谍报文书雪片般地送进了咸阳,上达天听,朝廷震动。

    真是无巧不成书,更加巧合的是,一个人回来了。

    这人就是卢生。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这个卢生,是和徐福、张终之流为伍的一个方士,整天忙着找长生不老药、炼丹这些个高深莫测的事儿。

    卢生此行,没有寻找到长生不老药,还花费了大量钱财,想到自己若是空着手回去,始皇帝必定震怒。即使始皇帝不责罚自己,对于自己的信任也会不如从前的。

    卢生的车驾人马来到了渤海之滨。夜里,就在卢生为着回去如何向始皇帝交代而无比苦恼的时候,突然一颗天外陨石划过夜空,擦出火花,落在远处,产生了一阵爆炸。

    爆炸惊醒了所有人,于是卢生赶紧带领人马向着爆炸方位赶过去。

    在周围火把的光照下,大坑里赫然嵌入了一块陨石。望着眼前的陨石,卢生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做好了布置后,卢生带上人马,日夜兼程赶赴咸阳。

    到达秦王宫后,卢生见到了始皇帝,以及大殿之内的文武大臣。

    “此次外出,虽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但是在渤海之滨却意外获得天书”提高了嗓音说道。

    一听“天书”二字,始皇帝以及满朝文武大臣无不震惊。于是始皇帝命令呈上来。

    几位武士抬着一个覆盖着丝织物的东西缓缓进入了大殿。

    卢生亲自揭开了丝织物,只见石头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亡秦者胡”。

    始皇帝以及文武大臣无不瞠目结舌。始皇帝赶紧起身离开御座,上前查看。文武大臣也慢慢围拢了过来。大家起初还心存疑虑,但是望着这块确实不同于一般石头的石头,大家疑虑逐渐消失。面色凝重的始皇帝不觉握紧了拳头,心中想到了北方的胡人——匈奴。

    自从看到了天书后,始皇帝茶不思、饭不想,整日琢磨着该如何来应对。

    一心不可二用。始皇帝也是明白人,觉得使团西出之事先缓缓再说。

    毕竟此时的匈奴,已经令大秦颇为苦恼了。

    万一使团西出,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却引来了一个类似于匈奴的强敌。这样的话,大秦的西面与北面两个方向将会同时受到威胁,这样对于大秦是极为不利的。

    始皇帝最后决定以打击匈奴、捍卫边疆为先,使团西行之事,等到解决完匈奴这个外敌再行实施也不迟。

    于是,始皇帝颁圣旨、封大将、赐兵符。

    出生于武将世家的蒙恬自然是不二人选,始皇帝任命蒙恬为统帅,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这个蒙恬,出生将门,祖父是蒙骜,父亲是蒙武。

    将门无犬子,这话可真没有说错。蒙恬身长九尺,一双丹凤眼,鼻梁高挺,相貌英俊潇洒。更加难得的是,他自幼习武、熟读兵法,统军征战之章法,烂熟于心。

    话可不是吹的,蒙恬调兵遣将、攻伐征战的军事才华,即使是和秦昭王时期的大将,素有“人屠”之称的武安君白起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北部边疆沿线,两年之中,蒙恬率领秦军与匈奴交战数十回合。匈奴胜的没有败的多。

    多数情况下,大单于头曼一回大帐,便掀桌子、摔酒杯、打士卒,气得面色青紫,气喘吁吁的。其他部将见此情状,也不敢多说话,生怕给自己招来一顿毒打。

    加上大巫师灼羽已经于十年前寿终正寝,更加没有人敢于劝谏大单于。

    头曼,还真是继承了他的先祖夏王桀的特点,那就是爱喝酒,好美色。勇猛有余,智谋不足。

    但是,每当在交战之中匈奴失败得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秦军却突然撤军了,头曼十分想不通。

    面对着蒙恬统领的秦军构成的不可逾越的真正的万里长城,头曼自知只要有蒙恬在,自己就绝不可能跨过长城。

    面对着这种局势,头曼单于决定率部北迁,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住人马,还是可以卷土重来的。

    夜晚,繁星满天,月色皎洁。

    头曼下达军令,收拾行装,开拔大营,连夜北迁。

    侦察骑兵探得匈奴连夜北逃,于是蒙恬佩上玄镔宝剑,跃上青骢神驹,执锦辔,挥铜策,指挥15万大军,追击匈奴。

    15万大秦军队,战马嘶鸣,烟尘遮天蔽日,旌旗在大风中猎猎作响,队伍绵延数十里。

    追击了一千余里,蒙恬当机立断,果断率军返回。

    回到军帐之中,蒙恬找来了裨将兼文书官的王锐,命令他起草一份捷报,就说匈奴已经北逃,大军追击千余里,迫于辎重粮食补给异常困难,不得已返回。

    “大军的辎重粮食补给是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困难也不是很大,为何大将军命令末将如此写?”王锐疑惑地问道。

    “不要多问,只要匈奴远逃、不靠近长城沿线,便已是大功一件了。”

    “是,末将遵命。”

    蒙恬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军事地图上的匈奴,其实他早就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只有匈奴存在,自己才能存在。

    欲知后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