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西域之天梦灵图 > 第二十四章 大汉使者:张骞应征始西出

第二十四章 大汉使者:张骞应征始西出

    越是不知道,就越发想知道。之后,年轻的皇帝刘彻开始留心搜集有关西域的一切相关信息。刘彻思索着如何才可以获知长城之外的事情。

    正当绞尽脑汁地思考一无所获的时候,韩嫣来到皇帝面前。这个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也是皇帝刘彻身为皇太子时候的玩伴和伴读。俊秀的面容,一双灵动机灵的眼睛,加上他的能言善道,使得他颇受刘彻的宠信。刘彻成为皇帝之后,他就被提升为上大夫。

    “陛下,今日天气不错,适合到上林苑骑骑马、打打猎,放松放松。”韩嫣进言。

    “好的,主意不错,走吧”

    来到了上林苑之后,韩嫣就吩咐马奴牵马过来。

    皇帝刘彻接过骏马缰绳的时候,无意之间,意识到眼前的马奴似乎不像是汉人。

    ‘“你似乎不是汉人吧?”

    “是的,我名字是堂邑父,本是匈奴人。在一次边境战争之中被俘虏了。因为小人的马术还可以,后来就被安置在这上林苑之中饲养马匹了。”

    听到这里,刘彻突然灵光一现,心想着他既然来自匈奴,肯定知晓长城以外的一些事情。于是吩咐韩嫣把马匹带下去。

    刘彻与堂邑父细致地攀谈了起来,足足有将近两个时辰。在这个过程之中,堂邑父也谈及自己这些年亲眼目睹了大汉的文明、礼仪,为自己当年被指派骚扰汉家边土、滥杀无辜的行为谢罪。

    谈话中,刘彻获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月氏国此前被匈奴击败,并且向西方逃走了。

    夜晚,御榻之上的刘彻辗转难眠,睁开了双眼,思索着......

    突然,一项宏大的惊天计划在脑海中逐渐酝酿成形——派出使团,联合月氏,夹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

    想到此,刘彻顿时坐起,起身下床,走出宫门,仰望明月。

    此时此刻,同样是在长安,另一个人也在仰望明月,他就是汉中小吏张惠安的儿子——张骞。

    此时的张骞,已经是个24岁的青年人了,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从小艰苦的生活成长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锻造着他的能力。

    成年之后的张骞,便从家乡汉中,来到了帝国的都城——长安。

    此时的他,在朝廷担任着郎官。

    望着一尘不染的明月,张骞心想,万里之外看到的也会是这样的明月吗?

    想起自己的名字,张骞总会想到从自己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和自己提过多次的他做过的那个梦——一匹带有两个翅膀的白马,飞向西方的残月。

    张骞不由得望向了西方浩瀚的天空。想着在这个帝国的都城,人物云集,人才荟萃,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郎官,实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自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吗?

    第二天,路过皇城之前的张骞,看见了一大群人围拢在一起,熙熙攘攘,似乎在看什么东西。于是,他也凑了过去。只看见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皇帝今日下达的一份诏书,而内容主旨则是——征募使者,出使月氏!

    张骞两眼直勾勾地看着,顿时愣住了,缓过神来的张骞,心想与其坐困于长安,为郎官而终生,何不出使月氏,立功西域!

    于是,张骞果断应征。

    刘彻得知,异常欣喜,于是即刻召见张骞。

    大殿之上,君臣二人相对而视。年轻的皇帝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长的郎官,眉宇之间散发着勃勃的英气,目光之中透露着坚毅!

    “是你主动应征的吗?”刘彻开口道。

    “回禀陛下,是的。”

    “此次出使月氏,凶险万分,你可想清楚了吗?”刘彻试着问道。

    “我明白,已经考虑清楚了,纵有万分凶险,我只一心向前,定要完成使命!”坚定地回答。

    “好!”刘彻高兴地赞赏道。

    于是刘彻面授机宜,指出此次出使月氏国,在于说服月氏王,与大汉结盟,夹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

    张骞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路程凶险艰难的出使,没有想到,本次出使月氏的战略意图如此宏大,这使得他不由得对于站在自己面前小自己几岁的年轻帝王打心底里敬佩!这位气魄非常,胆识过人的帝王,必将在大汉的史册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君臣二人对视,英雄相惜,风云际会。

    随后,朝廷方面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做好充分准备,挑选可以出使的壮士,选择适合于长途行军的良马......

    相关工作做好之后,皇帝刘彻询问张骞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将会尽最大努力满足。

    张骞思索了一会儿。

    “准备的人员、物资等已经比较充分了,但是好像缺了必要的向导。”

    此时的刘彻,也恍然大悟,这么重要的方面,竟然出现了疏忽,真是不应该啊!

    于是,刘彻也开始思索了起来。

    突然,刘彻想到了一个人。

    刘彻想到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在上林苑之中的匈奴人马奴——堂邑父。

    刘彻即刻派人,到上林苑把堂邑父带来。

    来到了皇帝刘彻面前的堂邑父,向着皇帝毕恭毕敬地行了大礼。

    “堂邑父,你可愿意跟随张骞出使月氏?”刘彻试探着问道。

    “回禀陛下,在下愿意?”堂邑父果断地回答。

    “好的,那么你就作为使团的向导,好好辅助张骞,完成出使。”

    “谨遵皇命”

    随后,堂邑父看向了自己侧后方的张骞,一见如故之感油然而生。他预感到,自己将会和张骞一同经历生死考验,他不但不害怕,反而更加坚定,毫不动摇。

    张骞看着眼前的这个匈奴人马奴,顿时感到他气质不凡。

    “我是张骞,本次出使的使者,很高兴与你共同出使。”

    “我是堂邑父,本次出使,一定做好向导工作,帮助使君完成出使。”

    说罢,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一幕的刘彻,对于此次的出使,充满了期待。

    建元二年,长安城西门外,人山人海,卫兵肃立,旌旗迎风飘扬,仪仗鲜明。

    年轻的皇帝刘彻,身着御服,头戴冠冕,手持佩剑,意气风发,信心满满。

    张骞、堂邑父以及100多人的使团成员准备出发。

    临行前,张骞接过使者节杖,跪别皇帝。

    刘彻则亲自扶起了张骞,眼神之中,满是期待与希望。

    “微臣一定不辱皇命,完成出使。”张骞坚定地说。

    “朕相信你。”刘彻高兴地说道。

    于是,张骞带领着100多人的使团,包括众多的物资,浩浩荡荡地开拔出发,向西而去。

    张骞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的这次出使,将会对历史产生何其重大的影响,他的名字,将会与伟大、先进、文明、荣耀等等连在一起。他不仅在参与历史,而且在创造历史。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时期,即将拉开大幕!而他,不仅会在活着的时候出人头地,而且将会在死后光耀千秋,流芳万古。

    望着浩浩荡荡、缓缓离去的使团队伍,刘彻目不转睛。为了能够多看一会儿,刘彻迅速不顾威仪,跌跌撞撞地跑上城墙,手抚女墙,注目西望......

    而张骞,同样在不时回望长安,这个他既想快快离开,又无比期望可以在他日返回的帝都。

    张骞手持节杖,带领着使团队伍,经过了一段时日的路程,终于走出了陇地的长城。

    渐渐,以张骞为首得到使团越来越远离了汉地的长城。而所面临的环境,与他们在汉地见过的截然不同。

    空旷平坦的自然环境,满目的黄沙,强劲有力的大风,还有十分刺眼的日光,一切的一切,已经开始了对于他们的考验。

    “使君,这样的环境您没见过吧?”堂邑父大声问道。

    “是啊,以前一直都是生活在汉地,小时候在汉中地区长大,那里也就是山多水多树木多,哪见过这等景象。”张骞笑着说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食物,保存体力”堂邑父说道。

    “好的,谢谢你的提醒,有你在,可以帮使团不少忙哩。”张骞笑着说。

    正说话间,只见天色渐阴,浓云遮蔽了太阳,逐渐黯淡下来。突然之间,刮起了大风,漫天的风沙充满天地之间。

    “全部都趴下!趴下!”堂邑父大声叫嚷道。

    张骞以及其他100多位使团成员立刻全部趴下。张骞趴在节杖之上,用自己的身体守护着皇帝授予他的这个节杖,这不仅仅是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件儿,更加是自己必胜的信念,大汉必胜的信念!自己会用生命来守护它。

    过了好一会儿,风沙才渐渐停止了下来。

    只见厚厚的黄沙覆盖了所有人,人们逐渐起身,都在忙着掸去头上、耳中、脖子上、衣服上,鞋子里的黄沙......

    随后,又开始清点物资,整理马匹,因为一些马匹受到惊吓,丢失了一些,不过不打紧。

    此时,强烈的太阳再次露了出来,又是晴空一片了。

    “这塞外的天气,就像是小孩子的脸,变化大着呢。”堂邑父解释道。

    “确实呀。”张骞感叹道。

    于是,整理好的使团再次出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行程,但见一抹绿色映入眼帘。

    “草原,那是草原。”堂邑父惊喜地叫道。

    “原来这就是草原。”张骞笑着说道。

    其他的成员也欣喜地互相谈论着,这是他们头一次看见这么广阔的草原,晶莹碧绿,犹如梦幻般。

    他们刚刚踏上草原,兴奋激动之情还未消散,只见一大股骑兵奔向他们。

    意识到危险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逃跑,就被团团包围了起来,原来他们是匈奴骑兵队伍,隶属于驻防在这里的休屠王一部。

    面对着眼前的匈奴骑兵,张骞让堂邑父向匈奴骑兵解释。但是还没有等到堂邑父开口,他们就统统被强行带走。

    就像当年的张不疑一样,他们被送往匈奴王庭大帐。

    路程之中,张骞逐渐发现使团大部分成员三三两两地议论了起来,而且目光时不时地盯着堂邑父。

    于是,张骞走近细听,原来,他们都觉得堂邑父是匈奴人,本次他们刚刚踏上草原就被匈奴骑兵抓住了,一定是堂邑父故意这么做的,他不安好心,不能相信。

    听到这里的张骞,顿时火冒三丈,义愤填膺。

    “从现在起,你们不能再这么说,我虽然和堂邑父认识不久,但是经过这段日子的相处,我相信他的为人,他绝不会这么做的。这次只是个意外”张骞怒吼道。

    吓得众人瑟瑟发抖。

    看到这一幕的堂邑父,十分感动,双眼湿润了。他没有想到张骞身为一个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选择坚定地相信自己。

    “我堂邑父虽然身为匈奴人,但是绝对没有做过任何不利于使团的事情,在此,我指天为誓!”堂邑父向着众人发誓道。

    张骞以信任的目光投向堂邑父,微笑着,堂邑父也笑了。

    到达匈奴王庭大帐之后,军臣单于在大帐见了张骞。手持节杖的张骞行了礼。

    军臣单于一边擦拭着宝刀,一边以轻蔑的口气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张骞”毫无畏惧地回答。

    “你拿着汉朝皇帝的节杖是要西去哪里呀?”

    “月氏”果断地回答。

    “真是天大的笑话!月氏在我大匈奴的北方,汉朝何以能去?假如我大匈奴派人去南方的越国,汉朝肯让吗?”

    于是,军臣单于不由分说,就让人把张骞带下去扣押起来。

    回想起刚刚这个年轻使者的言行举止,军臣单于觉得这个年轻人还不错,气度不一般,应该是一个人才。于是决定慢慢软化他,使得他可以向师傅中行说一样为大匈奴效命。

    军臣单于不会想到,这个年轻人的意志之坚定,已经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之后的各种各样的威逼利诱,在张骞面前,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一提。

    欲知后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