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三节 “钗黛合一”

第三节 “钗黛合一”

    刚才,笔者说,看了脂砚斋的三条“钗黛合一”的批注,大家就能知道,薛宝钗的生日和林黛玉的生日的关系了。

    “钗黛合一”之谜,也是《红楼梦》里很有名的一个谜团,这个谜团由脂砚斋提出,到现在历经二百多年了,还没有人解开。

    早在257年前的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脂砚斋就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里,提到过“钗黛合一”。

    《脂砚斋评石头记》(上海三联书店)第四十二回,第442页。

    [庚回前]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脂砚斋的评语,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章回前的评语,故称[庚回前]。这条脂砚斋的评语,有三句话。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我稍作翻译。

    脂砚斋的第一句评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钗”,即薛宝钗;

    “玉”,从脂砚斋的第三句批注“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可知,是指林黛玉;

    因此,脂砚斋的第一句批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其意为:薛宝钗、林黛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曹雪芹是故意分开来写的。

    脂砚斋的第二句评注:“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其意为:《石头记》这部书现在已经写到了第三十八回,全书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有多。所以《石头记》写到第四十二回这一章回时,作者曹雪芹使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重新成为一个人。

    脂砚斋的第三句评注:“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其意为:请各位《石头记》的读者们去看看,林黛玉死了以后,薛宝钗的文字,便知道“我”(脂砚斋)说的话不是错误的。

    可惜《石头记》只剩下前八十回,“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的这部分文字,我们是看不到了。

    ———

    从脂砚斋的这三句“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的批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脂砚斋的态度。脂砚斋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

    我也知道,很多人看见脂砚斋的这三条评语,都会下意识的觉得不可能,觉得脂砚斋的评语太荒谬、太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林黛玉和薛宝钗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

    笔者第一次看到脂砚斋的评语,知道脂砚斋的评语,是在刘心武先生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刘先生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写得太好了。当时,笔者第一次知道《红楼梦》有这么多没解开的谜团,第一次知道曹霑家就是贾宝玉家,第一次知道曹家和贾家的对应关系。

    刘先生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写得太好了,以致笔者第一次看到刘心武先生分析的脂砚斋的这三条评话“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时,笔者就下意识地相信脂砚斋的评语是对的,笔者就下意识地赞同脂砚斋的话,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

    只不过,笔者当时只是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这种意识,却不能证明。

    相反,笔者还陷入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谁真谁假?林黛玉真,薛宝假?林黛玉假,薛宝钗真?”的谜圈。

    想了几天,笔者想不明白,就丢下了。直到数年后,笔者看了胡适的研究《红楼梦》的著作的合集,才开始了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进行证明。

    ———

    脂砚斋写过批注“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明示读者,甄贾宝玉实为一个人。而笔者前面也分析过,甄宝玉和贾宝玉包括名字、相貌、年龄、思想等在内,足足有十五个相同的地方,这足以证明甄宝玉和贾宝玉是同一个人。

    脂砚斋既写过三条“钗黛合一”的批注,暗指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而脂砚斋的另一个化身笏叟也写过批注曰“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

    甄宝玉和贾宝玉是同一个人,因而“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的意思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情况和甄贾宝玉一样,她们两个也是同一个人。

    [庚辰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丁亥夏。笏叟。]

    ————

    我认同脂砚斋的说法,认同“钗黛合一”以及“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

    虽然《石头记》第二作者脂砚斋所说的“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的这部分文字,现在我们是看不到了,但好在《红楼梦》里还有其他能证明“钗黛合一”的文字。

    那么《红楼梦》里,哪些地方能证明“钗黛合一”呢?

    我这么一想,就想到了贾宝玉杜撰《古今人物通考》。贾宝玉为林黛玉起的字“颦颦”。

    《红楼梦》第三回,第50页。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据贾宝玉说出自《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里的句子“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而从贾宝玉和贾探春的对话来看,这本《古今人物通考》是贾宝玉“杜撰”出来的。

    “杜撰”和“撰”,并不是一个意思。

    “撰”:写文章,著书。组词:撰写。(《新华字典》第11版,第662页)。

    杜撰:凭自己的意思捏造。(《新华字典》第11版,第111页)

    捏造:假造,虚构。(《新华字典》第11版,第364页)

    可见“杜撰”就是凭自己的意思假造,虚构;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有;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存在。也就是说,《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不存在的,这是贾宝玉随口捏造出来的。

    而贾宝玉用“杜撰”的、不存在的《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里的句子给林黛玉起字“颦颦”,是用了隐喻,暗示“林黛玉”这个人物也是“杜撰”出来的、不存在的。这就使“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有了可能。

    而且贾宝玉用《古今人物通考》里的句子“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给林黛玉起字“颦颦”,也是暗示读者们,《石头记》是九真一假的。

    ———

    许多,或者说许许多多的朋友都不相信林黛玉是假的、不存在的。我理解这种情绪,我第一次想到林黛玉是假的、不存在的,心里也是很难过,非常的难过。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林黛玉是假的,薛宝钗是真的。因为林黛玉在荣国府不受众人待见。而贾母居然替薛宝钗过生日,却不替林黛玉过生日。如果林黛玉是假的,那就说得通了——那时,我还不知道林黛玉不是贾母的外孙女。但是,作者曹雪芹把“林黛玉”写得那么真实、栩栩如生、情深意切。林黛玉不可能是假的。

    既然林黛玉不可能是假的。那么假的就是薛宝钗了。薛宝钗看起来,和林黛玉相比,确实更像假的那一个。薛宝钗身为女子,本身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但薛宝钗不去反抗这种压迫,还积极去维护这种压迫,以封建制度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劝导别人。薛宝钗就经常劝贾宝玉要上进读书、考科举做官。薛宝钗也经常和荣国府的女孩子说,作为女孩子,不能多读书、不能看杂书;多做女红,才是女孩子应做的事。在荣国府只有薛宝钗一个人会说这种“女孩子不能多读书”的话。可见,薛宝钗是封建制度的守护者。这看起来就有些假了。

    然而,按照封建礼制,薛宝钗的种种行为,是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的。在当时的社会,像薛宝钗这种人,是很常见的。倒是像林黛玉这一类的女孩子,在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

    我想来想去,始终举棋不定,想不明白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中,哪一个是假的。不过,我有一个优点,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

    我把“谁真谁假”这个问题,先放下来了,搁置一边。我又想,《石头记》里,有什么地方,能证明“钗黛合一”呢?

    我这么一想,马上想到了警幻仙子的妹妹“兼美”。《石头记》里写,兼美这位仙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即“钗黛合一”是也。因此脂砚斋批注曰“妙!盖指薛林而言也”,这“妙”字就是赞“兼美”这个名字起得好,因为“兼美”兼有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之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

    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正不知何意。

    警幻道:“……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侧]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

    ———

    我接着又想到,林黛玉、薛宝钗的画和判词,同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页,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

    然后我再想到,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又同在《终身误》这一支曲中。

    这些都是作者曹雪芹暗示的读者们,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的方法。

    《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第五回,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但是,有没有更直接更有力的证明呢?

    我就想到了“薛宝钗的生日之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