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九节 “石头”和《石头记》

第九节 “石头”和《石头记》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脂砚斋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一句文字,可知,《红楼梦》的原名《石头记》其实是脂砚斋(李雪琳)给起的。

    脂砚斋(李雪琳)是《红楼梦》的第二作者,她所抄录的《石头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才是原装正本的《红楼梦》。

    按照时间顺序,真正的《石头记》——即脂砚斋(李雪琳)所抄录并批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剩下了后面三个版本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第一个版本早已被脂砚斋(李雪琳)销毁了。

    《石头记》这个书名是脂砚斋(李雪琳)给起的。而脂砚斋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一句文字,只保留在《石头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的正文里,而到了“己卯本”和“庚辰本”,脂砚斋(李雪琳)就把这一句文字,从正文里挪了出来,变成了脂砚斋的批注。

    在《石头记》的作者曹霑和脂砚斋(李雪琳)都先后去世后,程伟元和高鹗把脂砚斋所写的全部一千多条批注以及其他人所写的评语全部删除了,这就是人们在现行通行版120回的《红楼梦》里看不到脂砚斋的批注和其他人的批语以及“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原因。

    程伟元和高鹗把脂砚斋所写的全部一千多条批注以及其他人所写的评语全部删除了,他们还改写了《石头记》里若干句原文,续写了《石头记》后四十回。但这样一来,却大大地降低了《石头记》的艺术价值。而且这种行为还是这二百多年来人们无法解开“《红楼梦》的诸多谜团”的主因之一。

    胡适《胡適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程本有程伟元的序,序中说: 

     《石头记》是此书原名,……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榫音笋,削木入窍名榫,又名榫头)。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小泉程伟元识。

     (5)《红楼梦》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始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本出世。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

    《红楼梦》里有很多石头,比如石头(补天遗石)、三生石、石头城(南京、金陵、应天府、神京、长安)。

    我们先来讲“三生石”。

    “三生”:指前生、今生和来生。后以“三生石”喻因缘前定。(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8页的解释)。

    何为“三生”?前生、今生、后生,就是“三生”。“三生”也就是“三世”。

    每一生,都可以看作“今生”。前生的前生,可以看作“今生”的前生。后生的后生,可以看作“今生”的后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世世,都可以看作是“前生、今生、后生”。因此三生三世即是生生世世。所以,三生石就是代表了生生世世的姻缘的姻缘石。

    在《石头记》里,林黛玉的本体是绛珠草,这绛珠草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后来这绛珠草“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此即为“林黛玉”。再后来,就变成了绛珠仙子。绛珠草之所以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因为绛珠草有“绛珠草、林黛玉、绛珠仙子”这三生,刚好符合“三生石”的“三生”之意。

    绛珠草修成的女体“林黛玉”的原型之一是李雪琳,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绛珠草也可视为李雪琳在《石头记》里的第一世。

    第一世的李雪琳(绛珠草)和曹霑(神瑛侍者)结缘。

    绛珠草修成的女体,就是“林黛玉”。李雪琳是“林黛玉”的原型之一,史湘云是李雪琳在《红楼梦》里的主原型。另一方面,神瑛侍者转生为贾宝玉,而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霑。因而这第二世是李雪琳(史湘云)和曹霑(贾宝玉)相爱。

    《石头记》里的事情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霑和李雪琳“曾历过”的“一番梦幻”,因此现实中的曹霑和李雪琳可视为他们的第三世。

    正因为曹霑和李雪琳的第一世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脂砚斋(李雪琳)才在神瑛侍者和“绛珠草”在“三生石畔”结缘这一自然段写下批语曰“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以顽石草木为偶”、“始结此木石因果”,又在“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后写下批语曰“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

    所以,李雪琳和曹霑其实是三世的因缘,“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三生石”其实就是作者曹霑和李雪琳为他们之间的三世因缘而设的。

    “三生”也就是生生世世,“三生石”就是生生世世的因缘,脂砚斋(李雪琳)把她和曹霑合著的这部书起名为《石头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曹霑深爱着脂砚斋(李雪琳),脂砚斋(李雪琳)也深爱着曹霑。脂砚斋(李雪琳)希望就像“三生石”这块石头一样,她和曹霑能有生生世世的姻缘,她希望她和曹霑能永远在一起。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

    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面时,就大吃一惊,觉得在哪里已经见过贾宝玉,觉得贾宝玉很眼熟。《石头记》的第二作者脂砚斋(李雪琳)则评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脂砚斋评语里的“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指《石头记》第一回茫茫大士所说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这一件事。

    因此,脂砚斋在“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面时所写的评语“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其实就是因为:她自己是“林黛玉”的原型之一,是“绛珠草”,曹霑则是贾宝玉和神瑛侍者。

    曹霑和李雪琳在《红楼梦》里的“前生”——“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已有了“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的这一段前缘。

    脂砚斋的评语“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就表明这个和贾宝玉见面的“林黛玉”并不是真正的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的原型之一的李雪琳(史湘云)。而贾宝玉所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林黛玉”也不是真正的林黛玉,她其实同样是“林黛玉”的原型之一的李雪琳(史湘云)。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三回,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甲戌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

    《红楼梦》里除了“三生石”这一块石头,还有石头(补天遗石)。

    脂砚斋(李雪琳)极爱曹霑,她愿意让“曹雪芹”这个笔名只属于曹霑,她愿意让“石头(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这两个他们的共同化身只属于曹霑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里,我们经常看到,脂砚斋以“雪芹”、“芹”、“石兄”、“玉兄”“石头”等称呼曹霑(贾宝玉)。

    《红楼梦》是“石头(补天遗石)”——曹霑和脂砚斋所写,《红楼梦》写的是“石头(补天遗石)”——曹霑(贾宝玉)以及脂砚斋(史湘云)的亲生经历。

    正因为《石头记》是“石头(补天遗石)”所写,写的就是“石头(补天遗石)”的亲生经历,所以脂砚斋把它起名为《石头记》。

    《红楼梦》第一回,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

    《红楼梦》第十五回,

    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庚辰眉批:写玉兄正文总于此等处,作者良苦。壬午季春。]

    ——————

    脂砚斋(李雪琳)之所以把她和曹霑合著的这部书起名为《石头记》,除了“三生石”和“补天遗石”这两块石头外,还因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石头城(南京金陵)”,讲的江宁织造曹寅(曹顒、曹頫)家的故事,而江宁织造的“江宁”就是一半的南京城。

    而脂砚斋(李雪琳)的批注“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和“作者泪痕同我泪”,则告诉我们,《石头记》写的就是曹霑和脂砚斋以及他们曹李两家的事。

    《红楼梦》第二回,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酷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甲侧]:“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甲戌侧批: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

    曹霑之爱李雪琳,他让《石头记》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打上了“李雪琳”的标签。

    脂砚斋(李雪琳)也极爱曹霑,她愿意让“曹雪芹”这个笔名只属于曹霑,她愿意让《石头记》的作者这一荣誉只属于曹霑,她愿意让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都只是曹霑的化身。

    脂砚斋(李雪琳)愿意让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都只是曹霑。

    曹霑因李雪琳所化的“林黛玉”的简称“林”失去了“玉”而给曹霑自己在《石头记》里的主化身起名为“贾宝玉”。

    曹霑因李雪琳是真玉,而给自己起名为“假玉”——贾宝玉。曹霑和李雪琳又在《石头记》里反复写“真”和“假”是对立统一的以及“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因而李雪琳这“真玉”和曹霑(贾宝玉)这“假玉”是一对的,而李雪琳这“真玉”就是曹霑(贾宝玉)这“假玉”——正如脂砚斋(李雪琳)的批注所写“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和“作者泪痕同我泪”,可见曹霑和李雪琳是互相深爱着的,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挚爱。

    正因曹霑深爱着李雪琳,李雪琳也深爱着曹霑。曹霑和李雪琳是互相深爱着的,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挚爱。脂砚斋(李雪琳)才会在《石头记》里写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甲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么深情厚谊的话语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