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我真没想造反啊 > 第三十四章 造反口号

第三十四章 造反口号

    有人说,民心就是让百姓吃饱穿暖,刘牧之是不认同的。

    这句话当然没错,可是太片面了。

    民心除了让百姓吃饱,更是士兵的待遇,人才的待遇。

    平时不注重士兵和人才的待遇,战时又要指望两者替你卖命,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等到打了败战,被敌人消灭,还要反过来抱怨:不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怎么得了民心反而失了天下。

    民心从来不是单一的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所以,刘牧之今天打算招纳一些隋朝官吏,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平息民愤。

    刘牧之非常清楚,想要维持漳南县这台机器的运转,少不了这群官吏,他最多抓一部分杀掉,不可能全杀。

    但是官吏和百姓的矛盾又是存在的,必须得到发泄。

    于是,刘牧之决定将马县令和林主簿挂灯杆,不,挂在城门上示众。

    百姓看见马,林二人的尸首被挂在城门上,不断的上前唾骂,从早上骂到下午从未中断。

    骂着骂着,逐渐力不从心,来的人少走的人多,怒气也消的差不多。

    刘牧之将一切看着眼里,开始着手处理隋朝官吏,抓捕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官吏后,剩下的官吏纷纷表示愿意合作。

    刘牧之觉得奇怪,于是随便找了一名小吏询问:“马县令说某是反贼,为何你还要和我等共谋。”

    “壮士为了百姓敢单骑闯县衙,实乃慷慨义士,我是在帮助义士,而非帮助反贼。”

    刘牧之默然,没想到入狱一趟反而得到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

    其实还有一样收获刘牧之没有意识到,刘牧之原本威信不足,有孙安祖背书一样有人轻视他,然而他出狱过后,再也无人小觑他。

    随即让高翼带领剩下的官吏维持漳南县的运转,顺便平复一些冤假错案,争取民心。

    晚上,刘牧之一人独处,他突然意识到造反还缺了一件重大的东西,造反口号,他急需一个能够快速传播的造反口号。

    在纸上写下:

    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刘氏复起,李氏复辅。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论影响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大,可是论传播速度,毫无疑问是李闯王的口号传播的最快。

    因为李闯王的口号最贴近老百姓,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同时还传达了造反的终极目标。

    刘牧之始终觉得造反口号越简单越好,最好要让所有百姓都听得懂,这很重要,所以他打算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造反口号。

    先在纸上写下“不服徭役”四字,这是最关键的,后面无论怎么修改都必须保留,因为这四个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后世的记忆表面隋末造反最严重的地区是河北,山东以及江南,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徭役最重的地区。

    就算把其他都删了,就“不服徭役”都能作为造反口号,懂这四字的含金量了吧。

    然后把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毛了过来,改成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

    最后再把伐无道诛暴秦改成推翻隋朝统治。

    如此一来刘牧之的造反口号就成型了。

    推翻隋朝统治,从此不服徭役。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

    既表明了造反的短期目标,不服徭役,又表面了长期目标耕者有其田,还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推翻隋朝统治。

    虽然看上去是个缝合怪,好吧,实际就是个缝合怪。

    可是既有时代特色,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属实是非常优秀的造反口号了。

    第二日当众宣布了造反口号,并让士卒沿着街道传唱。

    之后,带着剩下的士兵盘查府库,清点钱粮。

    府库中,一袋袋的粮食放的整整齐齐,大概是随时准备运往辽东,刘牧之大喜,这么多粮食,暂时不用为粮食而发愁,甚至还有余力开仓放粮。

    出了府库,转头进入武库,检查武库的兵器,把能用的长短兵器取出,不能用的留在库内,日后在找工匠修缮。

    随后搜集田册户籍,开仓放粮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开仓放粮三天后,刘牧之谋求扩大军队规模,于是开展诉苦大会,动员百姓参军。

    至于诉苦大会的具体内容,很简单,那就是把前几日逮捕的隋朝官吏一一抓上台,当众宣读罪行,然后处死,并不断重复此流程,直到所有官吏死完。

    “世间的苦都是你们的,世间的一切美好与风流却不属于你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贪官污吏,无道昏君。

    就是因为这些贪官污吏还有昏庸无道的皇帝在,你们才过的如此艰辛。”诉苦大会结束后,刘牧之如是说道。

    “所以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统治,建立一个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的世界。”

    回应刘牧之的是山呼海啸的“推翻隋朝统治,从此不服徭役。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

    是的,刘牧之的造反口号已经传遍了漳南县,并且正以极快的速度传向其他郡。

    同一时间,齐郡邹平县人王薄自称“知世郎”,意为能够预知天下局势变化的人。

    农民出身的王薄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敏锐地抓住民间百姓苦于兵役徭役繁重的心理,以预言家的身份编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劝告百姓不要服徭役,起来举事,不要白白的去辽东送死。

    王薄这样劝说到:我是长白山的“知世郎”,官府横征暴敛,我等小民都快饿死了,只能到山上造反。

    我手持丈八长的马槊,豪气冲云,听到官军来围剿,我没有半点害怕,反而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

    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送死,还不如拿起刀反抗,即使被斩头,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在这首民谣的鼓舞下,无数无向辽东浪死的百姓纷纷起来举事,汇聚成大大小小的义军,不断动摇隋王朝的根基,使得隋王朝千疮百孔,最终土崩瓦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