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千古十帝 > 第三章 大王那些不安分的诸侯们(三公传)

第三章 大王那些不安分的诸侯们(三公传)

    商王嫡子子受,在父王帝乙亡故后,继位为王,号帝辛。

    此时的大商,亟待这位新王改变萎靡不振的局面。

    王朝内部,贵族当权,王权被极大削弱,许多时候,商王的王命,甚至还需要大臣们同意才能发布。

    王朝之外,诸侯虎视眈眈,时刻注视着大商的一举一动。

    大商之外,还有不服教化的夷方,屡屡侵犯。

    于是,帝辛继位之初,便召集三大诸侯,封为三公,以求安稳。

    王朝之北,是鬼方的地盘。

    鬼方部落的首领,被封为鬼侯,实力强大,曾是匹敌大商的一个部落族群,因此,鬼方也不是一开始就臣服大商的,在商武丁王时,鬼方便已经强大到成为大商的劲敌。

    强者与强者可能成为朋友,但强大的势力与强大的势力之间,就只会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结果显而易见,鬼方战败,成为大商的领土,鬼方首领,被大商封为鬼侯。

    到了帝辛为王时,鬼方已经远远不如之前强大,所以它需要依附大商发展,所以鬼侯便实施了未来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政策——联姻。

    他的女儿,美艳无双,倾国倾城,加之十分的幸运,所以很快就成为了帝辛最宠爱的妃子。

    为表忠心,鬼方还向帝辛承诺,每年朝贡数千精兵。

    对于彼时的大商王朝而言,强军永远是最重要的。

    但奇怪的是,第二年,鬼方就不再朝贡了,当然是有原由的,比如这些人还未训练得当,等训练好了,一定送到王城中。

    第三年,同样是用随便一个理由搪塞帝辛,这一次,帝辛不惯着这位岳丈了。

    他知道鬼方打的什么鬼主意,鬼方部落虽然没落了,但大商如今一样不再强大,所以已经入局的鬼方竟然试图作壁上观,以坐收渔翁之利。

    那就别怪本王了,帝辛寒笑一声,走向媿氏住处。

    相比西边那位,鬼侯其实好对付的很。

    鬼方部族本就日渐势弱,全靠鬼侯一人艰苦维持稳定,加上其内部各族林立,互不服气,只要失去鬼侯这个首领,鬼方自然就会乱作一团。

    而之所以说鬼侯打算坐收渔翁之利,还是因为帝辛有西边这个‘敌人’。

    西周,姬姓治国,在帝辛还未继位时,就已经跟大商‘结仇’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姬昌跟帝辛属于世仇,姬昌之父季历,死于帝辛的爷爷文丁之手,而姬昌本人又被帝辛之父帝乙率兵打败。

    可以说,大商跟西周,真就只是表面主臣。

    世人皆知他们终会反目,但大商碍于天下,无法先出兵,而西周碍于大商强盛,亦不敢先行出兵,故而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他们出兵的机会。

    虽然但是,世间事,除了战争,还有许多办法可以去解决。

    帝辛虽然行的是大开大合的君主之道,但他同样没有放弃战争之外的法子,质子之外,他又封三侯为公,将三位首领,羁禁于商都。

    尤其是西周姬昌。

    迫于压力,姬昌不敢不来:只要他胆敢抗命,帝辛就有了出兵的理由,彼时,帝辛几场胜仗下,大商军队士气正盛,几乎可用百战百胜来形容;当然,如果姬昌领命来都,那可就别想回去了。

    西周君臣一心,而姬昌‘爱民如子,仁政爱民’之名闻名于世,帝辛正好利用这一点,困住姬昌,西周就更不敢出兵了。

    于是在那个夜晚,帝辛对下面最为强大的三个诸侯下手了,媿氏被他先行赐死,鬼侯气急之下,大骂君王,如同谋反,不就是谋反,所以当场处决,鄂侯竟然还敢求情,那就一并处死,只有那个他最忌惮的西伯侯姬昌,一言不发,毫无破绽。

    既如此,那就去羑里思过吧。

    岁月匆匆,七年转瞬即逝,羑里之中,姬昌奄奄一息,临死之前,请求面见商王。

    帝辛于百忙之中,抽空去见了这个囚徒。

    七年前那个一国雄主,如今大病一场,见到大王后,他的第一句话便是:“大王,我就要死了。”

    帝辛此时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他生来便喜欢光明正大,他宁可在战场之上,真刀真枪地和面前的敌人一决生死,也不愿用这种手段,置人于死地。

    但他的爱妃同他说,如果他只是国家的将军,自然可以如此想,如此做。

    可是他不行,因为他是大王,大商的君王。

    他不用些手段,自然会有旁人用这些手段,甚至比其更下作的手段对付他。

    灭一个姬昌,不仅仅是为了他一人之天下,更是为了天下人之天下。

    一旦大商与西周开战,会白白死去多少人?又会有多少百姓,需要献出食粮,供军队战斗?

    “你可以回去了。”

    帝辛突然收回了所有的怜悯,面无表情地对着脚边的臣子说道。

    无人注意到,地上蜷缩成一块的姬昌,听到帝辛的话,眼前一亮,犹夜狼见明视。

    不过,姬昌很快就失去了即将死里逃生的喜悦。

    因为帝辛还说了一句话,“你的儿子们会替你待在朝歌,直到你真的死了。”

    姬昌一愣,次子姬发,自从成为质子,就注定了他的命运,但为何还会有一个‘们’字?

    莫不是……

    果然,被释放回家的姬昌见到了救自己性命的大儿子。

    伯邑考。

    也罢,只要他还没死,一切就都还有可能。

    无论如何,他,西伯侯姬昌,总算可以回家了。

    代价就是他最优秀的两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留在都城为质。

    终于有一天,躲在西周国宫殿中的姬昌得到一个消息,东夷发兵,入侵大商,帝辛亲征,朝歌空虚。

    营救他儿子的机会来了!

    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平生所愿,唯有再一次见到两个孩子。

    他有很多孩子,但真正有大才的,除了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再无他人了。

    可是,他最爱的两个孩子,却被他作为人质,留在朝歌。

    如今,天降良机,他如何不喜?

    于是,一个营救计划迅速展开而来。

    关于这个营救计划,后世根本没有记载,甚至于伯邑考的死,都被篡改为了帝辛赐死。

    哪怕是在人皇真史中,一样没有这段历史的发生,因为那一刻,帝辛根本不在朝歌。

    彼时的西周,甚至已经比大商还要强大,它占领的国土,甚至比大商还要多一半,以至于后世有天下三分,周占其二的说法。

    但是姬昌极其谨慎,从未大张旗鼓地庆祝,为的就是寻求机会,灭掉大商。

    一如当年,成汤暗中发展势力,最后一举灭夏。

    遥想当年,姬昌之父季历,统治周国,击败一个又一个部落,势力不断扩张,何其伟也?

    就是这么个雄主,却被文丁王召至都城,莫名亡故。

    明眼人都知道,其实就是商王杀的,可是谁又敢说呢?

    后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姬昌继任周国,他直接发兵大商,要为父报仇雪恨。

    结果呢?

    大败而归。

    不仅如此,他反而还要恳求敌人的儿子,放过他。

    自那之后,他就暗暗发誓,终有一天,他要杀王灭商,自立为王。

    话说回来,当时的朝歌城主人,处境却远远不如姬昌。

    帝辛虽然极大的加强了王权统治,但他带着大商改革的步伐无疑迈地过大,平路好走,遇到坎坷,就容易摔跟头了。

    显然,夷方入侵就是最大的坎。

    朝歌城中,那些躲在暗处的贵族们开始了些小动作,而帝辛提拔的宠臣们,虽然有才,但他们又如何斗得过宦海之中的贵族们?

    唯帝辛命是从的大人们如同没了头的苍蝇,不知如何是好。

    这样的朝歌城,随便出点事,就会引发大乱。

    而这,正是帝辛的敌人们,最乐意看到的。

    于是,在内奸的帮助下,西周质子逃了出来。

    后面的事情,竟然成了一桩悬案,因为从朝歌城中逃出的,分明是伯邑考、姬发两人,这是当时朝歌城人尽皆知的事,但到了岐邑,却成了伯邑考未能逃出,客死朝歌,只有姬发幸存,而一同前去营救两位王子的精兵们,竟然也是无一生还。

    这个迷团,直到姬昌死去,才被彻底解开。

    在一个天明地澈的晌午,周国的王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这一次,他是真的要死了。

    床榻之前,只有一人在旁:姬发,如今周国的实权掌控者。

    没有人知道,姬昌的临终遗言,竟然就只是一个问题。

    “考何亡?”

    是呀,他最喜爱的长子,怎么会死呢?

    他的伯邑考,是如何死的?

    姬昌死死瞪着他的次子,仿佛姬发不回答,他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姬发只是点点头,没有言语一句。

    但姬昌却是什么都知道了。

    也是,有些事,只能做,却是无论何时都不能说的。

    事已至此,也只能在天上看这个逆子,是如何实现他的抱负的吧。

    周文王姬昌,终于闭上了双眼。

    最后要说的,是最没有存在感的鄂侯。

    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鄂侯只有一段寥寥几语的介绍,三公之一,因劝告罪,杀之。

    而历史上的鄂侯,却远远没有世人想的那么简单。

    鄂侯的地盘,那个时候被称作盂国,位于商土之南。

    在帝辛父亲在位时,盂国便时常入侵大商属国,很不老实。

    而彼时的盂国首领,还是这位鄂侯的父亲。

    帝乙在位时,大商国力并不是很强大,所以对于盂国的‘放肆’,除了姑息外,只能是拉拢。

    拉拢的方式,无非是联姻,送去珠宝、奴隶。

    事实上,盂国的首领想要的,还要更多,比如帝乙的王座。

    帝乙自然不给,所以一场大战不得不开始了。

    一方是来自南方的盂人,休养生息多年,终于成为猛虎,另一方则是日渐衰弱的大商,所谓的人主。

    如果是公平对决,帝乙绝对不是盂王的对手。

    但帝乙除了是大商的王,还是诸侯的王。

    换言之,盂王一个人来的,帝乙却叫来了一群人。

    耗时一年,帝乙率领诸侯军大败盂国,盂王为了保命,只得俯首称臣。

    帝乙便封其为盂侯。

    到了帝辛在位,盂国之地与鄂地合并,帝辛索性改赐其为鄂侯,又封其为三公之一。

    虽然鄂侯跟帝辛没有啥深仇大恨,但不满还是有的:地盘。

    帝乙时,为了拉拢鄂侯老子,特意将靠近鄂、盂之地的商属国封给了他们,然后帝辛继位,突然就不认了,该征兵还是征兵,该抽调奴隶还是抽调奴隶,根本不和鄂侯他这个主人打招呼。

    不满归不满,鄂侯却没有丝毫反意,没必要啊,更何况如今帝辛领导的商军势不可挡,战无不胜,老老实实当他的鄂侯,没什么不好。

    赐封三公时,鬼侯、西伯侯都不太情愿,唯有鄂侯,欣喜异常。

    大商诸侯有很多,但三公只有三个!

    很快,时间来到出事的那一天。

    帝辛随意找了个由头,命贵妃媿氏,赤身于鬼林,主持欢乐日。

    在当时,贵族尚未有一夫一妻制,更别说那些平民以及奴隶了。

    所以那些地位低下的百姓求偶,就只能靠一年一度的欢乐日。

    通过这样的办法,他们进行普通人的繁衍。

    但这种淫乐之事,居然让一国之妃去主持,媿氏如何肯答应?

    她怒冲冲地找到帝辛,对着他大骂不已。

    这种命令,也许是妲己授意,甚至可能就是帝辛的意思,不论如何,媿氏上当了。

    贵妃媿氏,被大王赐死。

    其父鬼侯,为其女求情,一样被赐死。

    其实这个时候,‘戏’基本上就演完了。

    三公在殿,姬昌会被囚,鬼侯被赐死,鄂侯被‘杀鸡吓猴’,再无作乱之心,帝辛少去三大麻烦。

    好死不死,鄂侯居然为鬼侯求起情来。

    但凡鄂侯带着脑子出门,都不至于如此做。

    就连帝辛和妲己都愣了一下。

    他怎么敢的呀。

    既然你不想活,那就跟鬼侯一同去死吧。

    至此,大商三公,两死一囚,即将走入尽头。

    在他们走向尽头的路上,浅谈一下大商的诸侯们。

    华夏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一直到大禹,最高权力的交替,都是禅让制,但是大禹的儿子,终止了禅让制,开始了继承制,即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坚持了四百年,有无数国主、诸侯想要过自立为王,但冥冥之中的神权迫使他们没有胆子跟从夏王朝的人王手中抢过王权来。

    直到成汤的出现。

    成汤灭夏,建立大商。当时虽然有很多诸侯,小国暂时依附于刚刚建立的商王朝,但他们都觉得,大商很快就会被夏重新取代,神权之下,都是虚妄。

    可是成汤的自焚祭台这一操作直接让诸侯们懵了,开国之主,竟然选择如此结局,真是天命在商。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现在的火化一说,所谓的自焚,便是对祖宗、对父母、对自己的大不敬。

    所以很多人都坚信,大商成汤王献祭上苍,定能挽回国运。

    大商历经近五百年,终于被交到帝辛手中。

    姬昌与商王室有着杀父之仇,更别说后来长子伯邑考也死在了朝歌,所以他造反合情合理,那其余诸侯呢?

    要知道,牧野一战,如果仅仅是西周之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得过帝辛率领的奴隶大军的。

    帝辛面对的,是诸侯的联军。

    历史上曾有过一场精彩的问答,提问者是一朝皇帝,回答的人,不过是一个小僧。

    小和尚最后几句很有意思,不管谁当朝,他都是这里的和尚,每天吃的饭不会多,也不会少,无所谓。

    对于彼时大商王朝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跟这个小和尚想的,应该差不多的。

    鬼方部落,群龙无首,陷入内战,但仍有一股力量,从其中退出,投奔了西岐,正是鬼侯一族。

    南方鄂国,同样有一股力量北上,加入了联军。

    这些是奔着打仗去的,更多的,是去凑热闹。

    因为不管是商国成王,还是西周成王,他们都只是附属国,小诸侯而已,关键是帝辛王的大军东征夷方未归,朝歌空虚,他们有望见证历史——大商国灭。

    牧野战场上,精通战法的姜尚把善战者通通布在大军最前方,气势大涨,而对方帝辛的奴隶大军却不像来打仗的,倒像是,被赶来做工的?

    对于奴隶们而言,给商王当奴隶和给周王当奴隶,没什么不一样,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然而,就在开战的前一年,三公之一,硕果仅存的姬昌,也终于撑不住,病亡西岐。

    这位年少冲动,却有勇有谋,甘于隐忍的仁者,至死也未能为父报仇。

    病榻之上,这个枯瘦的老者,就只是看着朝歌的方向,流下了最后一滴泪水。

    临死之前,他仿佛看到其余两个老伙计,与他一起,获封三公,名倾朝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