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动作之旅 > 第八十七章 太极拳(一)

第八十七章 太极拳(一)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名

    太极拳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HEB省永年县、HEN省JZ市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遗产编号

    Ⅵ—11

    历史渊源

    名称由来

    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根据文献和口头资料,王宗岳的遗作,是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HEB省永年县)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职HEN省舞阳县县令时,得于县属北舞渡镇家盐店,时间约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有无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无定论,近十余年来有人还提出《太极拳论》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议论谁是谁非,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件,谁也没有看到过。

    武禹襄的长甥李亦畲(1832年-1892年)于光绪七年(1881年)将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论和自身体会,手书三册传世,俗称“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题名《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赠郝和本封面题名《王宗岳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太极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论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8]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之名见诸官方史书的最早记载。说“河北有太极拳……传习者颇众”,证明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所传拳术已正式定名为太极拳了。

    创始起源

    太极拳究竟为何人所创,又是何时所创,这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难以定论的问题,长期困绕着太极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说法:

    1、梁朝的程灵洗

    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微洲府休宁人。程灵洗的太极拳由韩拱月所传,韩拱月的老师不得而知。韩拱月传程秘,程秘传程灵洗的太极拳改名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数势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名称相同,还有几势动作名称与现在的动作名称颇为相似,程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心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之。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2、唐朝的许宣平

    许宣平唐时江南徽洲府歙县人也,受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藏,许传宋远桥,原有37势动作,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只有42势,其中相当动作名称与现在流传的太极举名称相同或近似,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练习者自己选样,至37势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故又称长拳,留有《八字歌》:“掤、捋、挤、按世界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周身大用歌》:“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力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九不到。”《十六关要诀》:“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暖于身,全身发之于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3.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传太极功为先天拳,亦称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势,为太极拳别名。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明代传于宋远桥,张松溪等人。所传歌诀:“无声无象,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汇倒海,尽性立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