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动作之旅 > 第九十一章 太极拳(五)

第九十一章 太极拳(五)

    拳架分类

    陈氏太极拳

    河南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老架、小架、新架)

    陕西西安陈式太极拳(老架、小架)

    山东济南洪式(洪均生)

    BJ陈式太极拳(新架、陈式心意混元太极)

    杨氏太极拳

    传统架: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

    吴图南式太极拳(杨少候小架)

    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六十四式老架

    府内派(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

    老六路

    陈微明太极长拳

    杨澄甫85式

    -收起

    吴式太极拳

    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

    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

    吴光宇54式套路

    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拳架

    郝月如拳架

    孙氏太极拳

    傅式(傅振嵩)拳架

    沙式(沙国政)拳架

    顾式(顾汝章)拳架

    赵堡太极拳

    忽雷架(李景延或称李景彦、李景炎)

    和氏架(和兆元)

    大架(郑伯英)

    中架(侯春秀)

    小架(郑悟清)

    腾挪架(李作智)

    忽灵架(王赐信)

    腾挪忽灵架

    拳术分类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HEB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BJ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共5张

    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HEB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HEN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BJ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HEB省完县(今HEB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年)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BJ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年)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4][1]

    共5张

    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简化拳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BJ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4]

    文化广场晨练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