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动作之旅 > 第一百一十四 宿鹤拳(三)

第一百一十四 宿鹤拳(三)

    劲力用法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它们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宿鹤拳要求的是一种“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宿鹤拳来才会使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才会使人感到套路运动起来很有份量,不会飘浮、松懈无力或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宿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说来是偏刚。宿鹤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这种宿鹤拳的“内劲”,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这种飞鹤流派的“内劲”也常常可以从运动的外形上观察出来。

    练宿鹤拳的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它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宿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象练套路时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动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动力分量。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前于、眼、另?沽?少””“丛”‘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习武之人,必定要进行劲力训练,而劲力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训练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技击劲力,需经过专门的有效训练,犹若猛虎的发劲,而不是笨牛的力气;牛的力气胜过老虎而打不过老虎,乃劲不如虎。动作如闪电,份量能裂石。这是技击劲力的要求。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很大,但斗不过柔道运动员,此乃劲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人体是一部最复杂的机器,肢体不同部位劲力发挥变化各有长短,旋转的幅度,伸缩的快慢,弹性的力量,各不相同:因而对劲力的训练方法应十分讲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些习武的人,训练十分刻苦,表演时能断砖裂石,散打际却常常被动挨揍。观其训练方法,其发力要先憋劲胀气,然后才发出劲力,力量固然很大,但发力时间长,更没有后劲。在散打际快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在瞬间发力,自然而然的随意发力,才能有效地打击对手。试想,当你在慢慢运气准备出手之际,对手早已准备好了,假若其动作快,你已受到打击了。所以应在自然而然的发力训练上讲究,动作能随意变化,劲力可快速发出,这是胜利之本。兵贵神速也要用在技击上。普通人发力慢,因为他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快了则脚手飘浮无力。撩鹤拳的劲力用法是自然而然、先松后紧,该用劲时用劲,不该用劲时放松;松是为紧作准备,而紧只能是瞬间的,如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功力就无法持久,也就容易疲劳,动作也就缓慢,就无法处于主动的状态中。

    出手进攻,当然是越快越好,但若出手的距离长,动作相应就慢。普通人在短距离内是很难发力的,即使发力也构下上大的威胁;长距离出手,其冲剌的路程长,力量较大,但由于路程长,使对手有准备的时间格拨反击;短距离发力,对手难以反应,常能有效击中。因而应在短距离发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增强短离发力的份量,出手快短,准确性也就提高了。直撩手由于其运用肩关节的推力,为短距离发力具备了条件,半撩手的肘关节弹力也为短距离发力增加速度和份量,虚实码的后脚蹬力通过脊柱传递,再配上腰的旋转,使爆发力更大,更有效地打击对手。

    散打之际,全身应呈放松状态,即使在出手时也是放松的,只是在快要击到对手时才爆发劲力的。只有松才能做到快,才能随意变化制敌。出手发力的痕迹应无先兆,这在技击中也是很重要的,出手有先兆易被对手发觉而难以奏效,所以发力的技巧要反复推敲,当然还可以用虚虚实实的方法出手,但更重要的是出手本身无痕迹。组合劲力的使用比较复杂,也就是连续的有变化的劲力组合,散打中手法千变万化,为应付对手的各种招数,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是在进攻时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劲力连续出击,使对方难以招架,达到制敌的目的,重要在“连惯”,不可间断,连续作战;连惯的手法,连惯的劲力,配合脚手齐动的技术,“乱”中有规律,“乱”中取胜!一发即收,一收即变,招数怪异,奇兵取胜!

    技击要领

    宿鹤拳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不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一定内劲的话,那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长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种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一个高水平的宿鹤拳运动员,既要有高度的灵敏素质,也要有足够的劲力。只有灵敏,没有足够的内劲,“武术”这个项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劲力,没有足够的灵敏,在技击攻守中同样地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所以灵敏与劲力是缺一不可的。比如散打,它对灵敏、劲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象武术中表演的对练,对练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来进行练习。而散打就不一样。当双方对阵时。由于双方都未知对手之分量,而双方学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别是不同的拳种,有它的不同手法变化工而且在对打中,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速破对手而变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灵敏与劲力的。俗语说,“千拳归一路,打人只一着”,“拳术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难防”。何况在技击时,双方的动作变化都不是在预料之中,而是千变万化,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随机应变才能制胜。平时要有高度的灵敏与劲力,才能在交手变化中做到精确地判断、准确地应付,“刚来柔克,柔来刚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