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动作之旅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八门拳(二)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八门拳(二)

    在封手拳中常提到封手八块,有人理解封手和八块意思相同,都是技法,还有人认为八块是快慢的快,意思是用招神迅,其实非常简单封手是攻防的技法,而八块是防守的区间。

    套路

    八门封手拳的套路很多,有展母子、二展母子、封手母子、封手信子、封手八块、八门信子等

    八门信子

    八门信子是八门封手拳精华之一,八门信子共四趟,每趟之首或尾冠以不同形式的八门手,套路里含有八门拳所有斩(展)法、腿法,如擒拿手法、跤法、跌摔法、打斩法、劈斩法、点穴法等等,练起来双展密如雨,脆快一挂鞭,身法飘忽左右如鱼燕穿梭;闪、展、腾、挪、步法神出鬼没,手法变幻莫测,脚法实用而简捷,体现了勾挂展打,奔蹬踹撒,变化多端,刚猛凶狠的特点,故有“八门信子艺中王,打遍天下无对家”之说。

    驷意八门拳

    此拳系主要流传于青海地区,属于八门拳系。

    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其他武术名著中对于八门的理解是: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故名八门,进一步可以理解为闪、展、腾、挪、松、紧、滚、缠。“驷”主要是快的意思,有四种解释,应变能力快、出手快、步法快、转身快。“意”是指攻防意识强,以意行拳,以意发劲,心动气达手到。驷意八门拳是在八门拳棍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运用古战车四马奔驰之理,以八门拳出技实践为基础创编的。其内容有奇势连拳、八门子、八门母、八门颠倒子母等拳术。拳术中有独特的四十八手暗发巧取之手法和六十四手散打排子,拳势独特,身法绝妙。

    杨学海是驷意八门拳、十轮天齐棍棍法的第六代传人

    杨学海先生从13岁开始习武,曾先后跟8位各门派拳师学习少林拳、八极拳、八卦掌、内劲一指禅功法等武功。他还得到了已故老拳师苗玉龙、马玉林的传授。同时,在他武术求学过程中,有幸得到中国宫廷八卦掌传人、著名武术家周金生老师八卦剑、螳螂拳、青萍剑的亲传,成为尹式宫廷八卦门第六代传人。杨学海先生已经完整系统地继承和掌握了驷意八门拳的拳理拳法和十轮天齐棍的棍理棍法,成为驷意八门拳、十轮天齐棍棍法的第六代传人。

    杨学海先生从1983年到2005年获得众多的奖项,各类奖项见证着老人的武术生涯。

    1983年,参加XN市少年宫武术选拔赛,获得拳术第二名、短兵第三名的成绩;

    1990年,在XN市文化周武术比赛中获得规定剑第一名;

    2001年,参加中国SZS“山西杯”国际武术邀请赛,获得“八门母”“天齐条子”两项一等奖;

    2005年6月,在QH省武术锦标赛上,获得“八门母”“天齐条子”两项一等奖;

    2005年11月,在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在云南举办的全国首届传统武术节上,荣获天齐条子金牌、八门母银牌、棍排对练银牌;

    说到学习驷意八门拳的步骤,杨学海先生向记者传授了秘笈。练习驷意八门拳的第一步是基本功,踢腿、打沙袋、击木桩,这些都是基本的功夫,需要习武者不怕苦不怕累,流泪流汗是常事,一般要练习两年多的时间,基本功才算初有成效。接下来就是逐级练习驷意八门拳,在拳师的教授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武功。如果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身法飘忽自然、攻守兼备,与对方交手的时候,令对手不见其来而已来,不见其去而已去,防不胜防、攻不知如何攻。

    发展与现状

    八门拳从历史上来讲,练的人很多,练出成绩的却不多,这是因为从八门拳的三大分类来讲,每个分类至少有二十几个套路,这样就容易使人进入了歧途。

    练八门拳的人容易产生一个缺点,就是将风格截然不同的三大类练成一个风格。单拳类在八门拳里是基础拳,是入门拳,要求演练出来一招一式清晰,到位,如同书法中的楷书。捶拳类不但要求功架,还要求有功力,招式连贯,如书法中的行书。封手则要求迅速敏捷,手法变幻莫测,步法前窜后跃,打出双展密如雨的境界,如书法中的草书。

    一些练八门拳的人一入门练单拳练成习惯,以后又不研究捶拳和封手的风格特点,所以将三个相联系而又不同风格的拳种打成一招一式的盘架功,缺少了奇妙的速度和变化,如行书和草书都写成楷书了,这一点应引起练八门拳的后继者注意。

    八门通背拳

    八门通背拳,是我国西北诸省的传统拳种“八门拳”的一个套路。拳分八路,势走八门,劲力通于背,达于两肩、两臂、两拳,故名。此拳与炮拳、撕拳、九环拳同称八门拳系的四大拳柱子。

    中文名

    八门通背拳

    属性

    “八门拳”的一个套路

    特点

    拳分八路,势走八门

    四大拳柱子

    炮拳、撕拳、九环拳

    快速

    导航

    主要内容

    风格

    技法介绍

    通背拳谱

    主要特点

    据史料记载,八门拳术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有燕山常氏人称巴巴者,将八门拳艺中的基础拳术套路撕拳、炮拳、九环捶等传给甘肃兰州安宁堡人要文喜。八门拳术始此在兰州流传,后又经鹞子客、郑江、野猪大爷、龙四爷、王德成(人多称之为固城王)、俞海源、陈老八(号八大王)、曹子玉、裴子源等不断的传习,丰富完善,形成了今天八门拳。拳谱中讲:“八门炮捶串通背”,顾名思义,八门通背拳是在撕、炮拳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撕拳、炮拳、通背拳,无论是从演练特点,还是动作技法和套路结构上,都体现出与炮拳、撕捶的亲缘关系,再加上九环捶被视为八门拳核心套路,这四大名拳称为八门四大拳柱子(栋梁)。

    主要内容

    八门通背拳从套路,因传承、地区不同有六路、八路、十二路之分;主要技法有:1、手法,活步花手、进步撩阴掌、画眉斩、连环捶、提撩、连环靠、劈撕掌、迎面斩、小擒拿等;2、腿法,大奔腿、小奔腿、里踹腿、跺子腿、背顶腿、寸腿等;摔(跤)法,里扫腿、外扫腿等内容丰富,方法细腻,特点突出,技击性较强

    风格

    八门拳通背拳,动作朴实,劲力纯厚,简而易明,舒展大方,重于技击。前四路多是基本手法、腿法、身法的练习,动作朴实简练,被概括为:三拳两腿一花手”,有左亦有右,左右对称,易学难练。所谓难练,不是指动作复杂难度大,而是指要下大功夫,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练好基本功的目的。后四路在前四路的基础上,重于技术和技巧,灵活多变。演练时以腰为主宰,肩要沉、活,胯要松、开,相辅相成;展指舒腕,力贯掌指;步法摆扣分明,进退建军捷,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先求势正招贺,再求变化,举一反三。初练时,一捶一腿,都要认真踏实,长期不掇。此外,在练习时还要对动作姿势含意、技击特点认真揣摸,勤思多练。

    技法介绍

    斩法

    斩法是八门拳派的代表手法之一,亦是八门通背拳的主要手法,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掌法,更不同於拳法。其主要打法是以掌和四指为力点,抖腕展指打出。击打的部位多为对方的面部、两目咽喉、太阳穴、阴部和两肋。在叫法上也不尽一致,有的叫伏展,亦有叫做斩的。但以资料分析考证,应以斩字为宜。何谓斩字?善注引苍颉篇“斩,拍取也”;辞源中有斩手为拳术手之一。籍此可以说明斩法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的反掌拍打。

    大奔腿

    大奔腿亦是八门通背拳的代表腿法之一。它既不同于其它拳太的正踢腿,也不同于弹腿。大奔腿是在劈、撕、架化等手法的密切配合下,收腹、吸胯、屈腿提起向前踢出。力达足尖。

    跺子腿

    跺子腿分左跺子腿和右跺子腿两种,也是八门通背拳的主要腿法之一。它很像侧踹腿,胆又和侧踹腿不一样。跺子腿的侧身和腿部内旋幅度都比较小,而侧踹腿的侧身幅度和腿内部内旋却较大。此外,跺子腿的起腿也是在手法的配合下进行的,踹出之腿具有踏蹬两种劲力,力达脚跟或脚掌。

    背顶腿

    背顶腿是由前向后向上蹬踢的腿法之一。它不同于后撩腿,后撩腿是以下向后撩踢,力点在脚后跟,撩踢部位多在阴部和腹部,而背顶腿则是身体前俯从下向后向上蹬踢,力点在前脚掌,部位多在腹部以上。

    通背拳谱

    八门通背英雄服,左右双捶赛猛虎,花捶能顾上中下,寸腿十字又冲捶,

    左右弯炮穿袖腿,撕肘随带鸳鸯腿,捞肘偷步背肘打,花手炮不可轻发,

    左砍右劈鹏展翅,拧身单鞭左右使,左右连炮穿袖腿,上打下撩并肘膝。

    画眉三斩急如雨,撕肘随带鸳鸯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