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北宋拍电影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延州城外

第一百六十八章 延州城外

    公元1039年六月,一道军报百里加急被送进了宫中。

    “延州求援,众爱卿以为何人可去?”

    赵祯背靠龙椅,右手扶额头,面色中带着一股忧愁之色。

    能不愁吗?三月份李元昊称帝,三个月后就打到了延州城外。

    要是真让西夏占了延州,那大宋北疆可就会有一颗钉子插着。

    无论如何,延州城绝不允许失守。

    所以,今天就是一次小朝会,商讨延州的防御事宜。

    别看今天的朝会只有那么几个人,可各个都是朝中大佬,就连范仲淹也落在后几排。

    这几年范仲淹深受赵祯器重,办下了不少实事,官职也一升再升。

    文彦博提议道:“庆州有刘平、赵振两员大将,兵强马壮,可派刘平前去救援延州。”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其实刘平这个人,赵祯还是熟悉的,曾任监察御史,科举中也考了个进士及第,带兵打仗也有剿匪立功的成绩。

    可以说,这么一个武将,文武双全,让他去救援延州,赵祯是放心的。

    赵祯环视一圈群臣,刚想开口下旨,突然看见范仲淹,想起了范仲淹举荐的小将狄青。

    “在座诸位都是朝廷肱骨,既然无他异,那就派刘平火速前往延州救援。另外……狄青现任何职?”

    文彦博压根没想到赵祯会突然提起一个人的名字,这狄青是谁啊?

    说实话,现在的狄青还只是区区小将,朝中大佬压根就不认识他。

    只有范仲淹偶尔跟狄青通几封书信,他走了出来,恭敬的回答:“狄汉臣正是延州指挥使。”

    赵祯笑道:“如此甚好,有这两员大将在,延州安矣。”

    这是今天赵祯第一次发笑,前线的战报实在让他笑不出来。

    要说延州一事,倒也不能全怪延州守将李士彬。

    金明十八砦的守将李士彬,号称铁壁相公,为人勇有余,谋不足。

    李元昊派出一批士兵假意投降,李士彬也有疑惑,认为这是诈降之计。

    所以他打算将这批人送往南面,可谁知道延州知州范雍非说这是一批义勇,要李士彬带着一起杀敌。

    范雍是谁?这么说吧,整个延州里他最大。

    顶头上司一意孤行,李士彬能怎么办?再说他也没有确定这批人是不是诈降。

    于是乎,结果显而易见。

    一开战,宋朝这边就兵败如山倒,大批内应杀出,使得李士彬大败,最终被生擒。

    金明砦一败,延州城就彻底暴露在西夏军的面前了。

    李元昊故技重施,派了一个军官去范雍,说是不愿在追随虎狼,只求范雍大人收留。

    这范雍读书为人都称的上正人君子,可惜,打仗讲究的确实尔虞我诈。

    范雍信以为真,竟然真的打算开城门迎接这拨人。

    要知道此时的延州城防备极为薄弱,石元孙带兵在外援救土门镇,城中只有几百个士兵。

    而且延州城的地势是‘夹河为两城,雉堞卑小,兵士登九州台瞰城中如画’。

    困在河流一侧,后无退路,右无援兵。

    西夏这一边呢?北五十里至龙川口,后去庄州二十里,连绵不绝,军阵鼎沸。

    范雍站在城墙之上,看着无边无际的西夏大军,心中早就没了作战的勇气。

    跟自己的几个手下好一阵谋划,希望与西夏人议和。

    好在城中还有一些有血性的官员,听闻范雍要议和,当即大怒。

    招呼民勇直奔知州府衙,把范雍好一顿臭骂。

    并说道:“如要议和,请斩李康伯。”

    那名官员正是延州都监李康伯。

    被这么一骂,范雍却不敢发作,只能派手下死士四处求援。

    就在范雍四处求援的时候,李元昊也没有干坐着,他在中军大帐里跟王吾乘聊着战况。

    “先生,为何要朕暂缓攻城。”

    从这一声先生中,能看得出来李元昊对王吾乘的器重。

    “陛下,延州城弹指可破,何须急在一时。微臣问大王,若论守城,我军与宋军如何?”

    “我大夏国勇士无双,又怎么会不如宋朝鼠辈。”李元昊话却没有说完,接着说道:“只是……单论守城,不如宋人兵甲器利罢了。”

    李元昊自己也明白,要是单论守城,西夏的骑兵派不上用场,步卒也没什么经验,怕是不如宋朝那群老乌龟。

    “然也。”

    王吾乘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兵法有云,围城打援,陛下请看,眼下是不是最好的时候。”

    王吾乘指着地图,延州的一侧是水路,可大宋的水兵都在江南一带,要来支援也是半年之后的事了。

    另一侧则是陡峭的山崖,天险无路,以往是延州城的屏障,现在也成了延州城的枷锁。

    “宋朝不会坐视延州失守,他们定会派兵来援,到时候……”

    李元昊一点就透,兴奋的站起来,接着王吾乘的话茬说下去。

    “到时候只要伏兵一处,就能将那群宋人赶净杀绝,哈哈哈哈。”

    李元昊笑的豪爽,兴起时还拍了拍王吾乘的肩膀。

    “先生真乃朕之肱骨也,若此战得胜,先生当居头功。”

    “微臣愧不敢当。”

    “唉~”李元昊拉住王吾乘的手,嘴角的笑意尚未消退:“先生何必自谦,先生可比那些宋朝的老学究们强多了。”

    “陛下知遇之恩,微臣敢不效死。”

    中军大帐里,这两个人,一君一臣,相得益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