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山阿行 > 第五章 我见青山

第五章 我见青山

    翌日清晨,李瑜跟随着同住的五师兄去饭堂吃完过饭,一起去学堂开始了早课,说是学堂,不过是几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地方宽敞,放得下些桌椅,前方设一讲台,由师父师叔和在县里聘来的一位先生轮流授课。

    李瑜等人入了座位,其他人也陆续到来,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低声闲聊,只待先生到来。

    李瑜翻了翻自己桌上的书籍,除了主要的道门典籍之外,诸子百家也各有课本位列其中,可见派中长辈为了弟子们的将来出路,也是用心良苦。

    李瑜正在翻看自己做之前的笔记,前排一位看着模样年龄不大的弟子转身给自己递了一张字条,做了个鬼脸又转回头去。

    李瑜认得此人,是去年新进的一名外门弟子,姓巴名思瑶,和自己关系极好,平时就围着自己小师哥长小师哥短的,对自己这内门弟子身份十分艳羡,总是吵吵着有朝一日要成为内门第八名弟子,让其他外门弟子管自己叫八(巴)哥,是派中为数不多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子之一。

    “中午一起捉水牛去”李瑜看着字条上的字了然于心。

    “水牛”是一种春季才有的昆虫,一般只在雨后出没,或烤或炸之后酥脆味美,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想来后山此时已然颇多。李瑜如是想着。

    这时,随着一声轻咳,一位头戴方巾身穿儒衫的中年男子自门外走到了讲台前,学堂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诸位同学。”男子在讲台前站定,环视一周开始授课。

    这名儒学讲师姓柳名政字镇藩,桐城县青山镇人氏,在此地一带頗有名气,据说也曾入仕,因不喜官场逢迎挂印而去,回了家乡开办私塾,自号“青山先生”。

    “这堂课讲《论语·宪问篇》大家把书翻开。”“宪问耻。子曰:“邦有道。。。”先生摇头晃脑念了起来。

    众人危襟正坐,洗耳恭听,听得懂的目驰神摇,听不懂的昏昏欲睡。

    李瑜就属于那种听不懂的,不说前生上学没有接触过这么高深的儒家经典,作为内门弟子之一,自幼就从师父身上耳濡目染一心习武修道没有旁的打算,自然对这儒学没什么兴趣,不过这几日睡的多了十分精神,所以眼中紧盯书本,脑中却回忆起师父教的内功心法,默默修习起来。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大半个时辰过后先生也口干舌燥,随手端起一盏清茶,用眼角余光捎了一下台下,只见弟子们大多听的聚精会神,偶有闭目思索者,想来也必是有所领悟,心下十分宽慰,忽见一坐在靠窗位置的弟子,神情呆滞,两眼无神,似乎神游物外状态恍惚。正是李瑜。

    “看这样子真的是被打傻了么?”青山先生暗自思量,这几日他也到一些传闻,知道这位太虚门的年轻弟子仿佛吃了暗亏,又经过好事者添油加醋夸大其词,这位负责传道授业的饱学之士自觉身传体教责无旁贷,大声喝道:

    “李瑜!”

    李瑜正当功行圆满,忽然被一声厉喝惊醒,知道是喊自己,马上站了起来,内心惴惴。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李瑜就算不熟悉儒家经典,也在以前的电影电视剧里看过这句耳熟能详的话。

    “很好”先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正确答案,“我知道最近你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夫子这句话你听懂了吧,看来你也是做过功课的,坐下吧。”先生对自己这声棒喝的结果显然感到很满意。

    “弟子知道。”

    李瑜坐下来心想这位先生真看不出来还是位快意恩仇的狠角色,无形中多了几分敬仰,却不知道他却误解了先生的意思----以直报怨这句话在很多小说电影电视剧里被曲解为,对待仇怨,就应该用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报复,而实际上,孔夫子当初要表达的意思是:对待仇怨,要用公平公正的正直之心去对待。青山先生对这句话没有深入的去解释也是没想到在其他世界里这句儒家经典被人误解到了另外一种极端的境地。更没想到因为这次疏漏让李瑜在遥远的将来差点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这位柳先生在“棒喝”了门下弟子之后显然心中豪气顿生,也不再讲论语,而是带领弟子学习赏析了一首前人诗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讲到精彩之处,先生很明显忘记自己才是这学堂之上武力值最低的那位,左手剑指右手用戒尺挽了剑花,“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台下弟子也随之心神激荡,更有弟子以桌当鼓配合节奏,“沙场秋点兵!”“好!--好!--”“噼里啪啦”,一堂课就在一片叫好和鼓掌之声中结束。

    早课过后大家略微休息了一下,正式开始上午的习武时间。

    上午主要由二师兄宋宪带领众弟子练习本派流风剑法,四师兄赵铁柱向众弟子传授内功素心决,而在此功法之上的轻云诀则由师父或者师叔择优传授。

    “再来一遍!”“一!”“二!”随着二师兄一声声口令传来,各位弟子动作整齐划一,手中木剑或疾刺或劈砍,身随剑走,剑出如风,这套剑法显然早已练的纯熟,但一个个仍然毫不懈怠,一套下来额头已经微微见汗。旁边围观的几个小童看的目眩神驰纷纷鼓掌喝起彩来。二师兄满意的点了点头,等大家热身完毕,又将队伍分为两列,各自面对而立,互相喂招。

    这几个小童是附近山脚下农户家的孩子,没事儿一到时辰就会跑到剑坪看众人练剑,满脸羡慕的神彩,显然已经把拜入太虚派成为太虚弟子当成了此生首个梦想,有时候也会有模有样的拿着树枝互相比划,咿呀咿呀学的有模有样,众人也不避讳,毕竟这套剑法必须配合本派独门内功才会产生威力。

    和李瑜对练的正是五师兄张心哲,双方皆以起剑式“剑出天南”相对而立,相隔五丈有余剑尖遥指对方。

    李瑜此时是此身新入此世间第一次握剑,不由得兴致盎然斗志勃发,手中木剑通体乌黑纹理通直,因派中长老以秘法炮制故而质地坚硬手感微沉,与寻常青钢剑不遑多让。

    “接招!”对面张心哲大喝一声持剑而来,乌黑的木剑划出一道玄妙的弧线直刺李瑜胸口。李瑜右脚向前踏出一步手中木剑自下而上将其在胸前格开随即将剑轮过头顶向张心哲劈去,张心哲早有防备,一式“举火燎原”木剑举过头顶

    二剑相交发出一声闷响。二人均后退一步,相互看了一眼,同时举剑对冲,缠斗在了一起。

    “铛铛铛铛”二剑交击之声不绝于耳,李瑜左挡右刺,手中木剑越挥越快,而五师兄显然轻功更好,配合脚下惊鸿步法,围着师弟不停劈砍刺击,从旁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围殴”李瑜一般,神勇无比。

    应是二人以前经常互相喂招的缘故,对彼此路数都很熟悉,李瑜心下不见惊慌见招拆招,五师兄一时之间也攻之不下。战斗逐渐升温,李瑜心底微微一动忽然猛拼一剑将师兄击退,把剑往胸前一横只见乌黑的木剑隐隐泛起一层青色光芒,显然已将内力贯之于上。

    张心哲看见心头顿是一喜,以往和七师弟对招总是不能使用内力,打得很不爽利,今天见师弟已然能够使用内力,哪有不高兴的道理,也将内力贯之于木剑之上,哈哈大笑一声“再来!!”说罢脚下飞身跃起,单臂抡起手中木剑当空斩下。

    李瑜第一次使用内力催动剑法,自觉与往日不同,只感觉体内一股气息通达四肢百骸直至剑尖,身体稍稍一顿脚踩七星,双手握剑抬手一格,两剑交击只听“嘭”的一声,硬是将五师兄凌空一剑挡了回去。只见五师兄借着反击之力凌空又起丈余,一招飞鸟投林又是自上而下,一剑刺来,李瑜躲避不及,只能往地上一滚,灰头土脸的爬了起来,张师兄并未追击,而是横剑于胸朝自己望来,面露鼓励之色。其他众人听见此间动静,纷纷停止练剑,朝这边围了过来。

    比剑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五师兄迅速欺身而上朝李瑜攻去,李瑜捏起剑诀心中豪气顿生不退反进迎男而上。

    只见张心哲重新施展惊鸿身法将李瑜围了起来,只是与之前不同,李瑜只见对方身影重重,无数剑影朝自己袭来,当下抱元守一运足内力耳通鼻鼻通心心通眼眼通四方,以起手式立于场中,剑指天南,以不变应万变。

    观战众人只觉场中剑气森然已然看不清五师兄的身影,而场中李瑜施展剑法一剑快似一剑最后如同陀螺一般转了起来水泼不进天衣无缝,两人都全力施为,手中木剑相交之声从开始时候的铛铛声逐渐转为叮叮咚咚,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众弟子尤其是外门弟子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几位师兄全力对决,不由得大声叫好起来。

    场中李瑜随着手中木剑如文人挥毫一笔一划感受剑法精细玄妙之处,而对方如同天女散花般的打法更让自己叹为观止。

    正当李瑜沉醉于本门武功精妙之中时,对面张师兄忽然停止了攻击,气喘吁吁的说道“不打了不打了,简直累死个人了”。原来张心哲这套打法虽然攻势淋漓酣畅却是最费内力,这一场打下来,已经满身大汗气喘如牛。

    李瑜看着师兄累成这样心下十分愧疚,也发现自己内力也几近油尽灯枯,双臂酸麻,再打一会儿怕是晚上吃饭拿筷子的劲儿都没有了。

    旁边众师弟大呼过瘾,意犹未尽,一看天色,这一场对决,竟然已经打过接近一个时辰。场中草地赫然已被剑气削平。

    这时二师兄缓步走了过来,拿起李瑜的木剑瞅了瞅,递给李瑜示意其观看,李瑜拿起木剑,只见上面已然出现一道裂痕,已然不能再用。反观五师兄的剑,剑体丝毫无损。二师兄说道“师弟第一次以内力运剑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经算是悟性非凡,可喜可贺,然而还是内力掌握欠些了火候,以后要加倍努力才是。”说完拍了拍他的肩膀,面色甚为欣慰,二师兄是门派内公认的剑法第一人,他的话自然不会错,李瑜看向席地而坐的张心哲,心底明白其实并不是五师兄内力不济,而是发觉到了自己的剑破损到已经不堪再用,在众人面前照顾了自己的面子怕伤了师弟的自尊,经过二师兄点破,内心更对自己这位同乡发小充满感激之情。心底却有了一丝疑惑---既然师兄武功如此高强,为何在前几日谈判之时却丝毫没有显露?”

    一众孩童目瞪口呆的看完了“神仙打架”在师兄的催促下轰然而散,接下来是由四师兄给外门弟子指点内功心法,因为师父师叔都不在,几个内门弟子只能各自修习,不知不觉,日直中天接近晌午。

    众人结束了上午的修行,几个轮值的弟子提前去溪边挑水给厨房帮厨,其他弟子则回住处修整。跟着五师兄回到住处,李瑜终于向师兄提起心头疑惑。

    “这个嘛。。。”想起这七师弟当日也是第一次跟随大家下山“平事儿”也许有些事情确实不知道,“且听师兄给你娓娓道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