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接引系统 > 第十章 波与力与数学

第十章 波与力与数学

    在搞出了几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方案后,林远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了。他决定,不管有多难,有多少工作要做,都要先把基础理论给纠正过来!

    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四大基本力。

    林远是个老书虫,虽然对各种物理理论不求甚解,但好歹也知道有一个“弦理论”,被誉是最有可能作为统一四大基本力的理论。在这点上,林远感觉有点意思。

    因为从接引处得来的知识,林远知道力和能量和物质,其实本质都是同一种东西,似乎将这种东西称之为弦,也没有什么毛病。

    弦的理论创造者脑海里的弦到底是什么个东东,林远不知道。但林远知道自己认知到的宇宙本质跟弦这个名词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首先现有理论里,电磁波和光波都是同一种波,只不过在频率和方向上有所不同罢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电磁波能产生电磁感应?光波不能?这个问题细极思恐。

    究竟是什么产生了力?交变电流又凭什么产生洛伦兹力?这个问题联系起来想其实很容易得出结论。

    力,来自于波。

    既然在电磁波的频率段,能够使得金属类隔空受力,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另一些频段内的波,使得其他普通物质隔空受力?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只不过科技暂时还没能发达到发现这些频段的波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既然洛伦兹力是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产生,那么产生的洛伦兹力是否也会有大有小,成波形分布?很明显,答案也是肯定的。

    受电荷运动轨迹和初始动能的不同,得到的洛伦兹力的大小也是成波形的。

    那么再深入的想一想,引力呢?引力是否成波形?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就摆在面前,只不过因为观测手段的落后,导致现代科学界没能察觉到而已。

    事实上,随着对力的波形研究的深入,人们就会逐渐发现,不同的力波波形,对不同物质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这个发现就非常好玩儿了,很多旧有理论包括牛顿经典力学尴尬的原地爆炸。

    F=ma的经典公式,F不再是一个可以达到理想状态的恒定值,而且这个公式还得再加一个波形修正系数x,即F=xma。如果精确度要求再高一点,甚至于这个公式的修正还不够,还得加上速度修正系数,空间曲率修正系数等等等。

    不得不说,经典力学给人类历史文明进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另一个方面,对人类孜孜不倦研究物理世界真像的过程也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打个比方吧,当某个用来证明经典力学正确的试验,试验结果与预测出现了偏差,怎么办?通常做法是甩锅给摩擦力,空气阻力。

    好嘛,反正我的理论没错,错的是别人,这种思想就跟无赖一样。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去包容并蓄的研究包括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在内的所有影响因素,然后锱铢必较的考虑每个因素造成的后果。

    宇宙规则不存在刷锅不甩锅一说,能真实有效预测事物运行轨迹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林远的数学水平和物理学水平其实就只有义务教育的水平,所以如果让他来从一大堆离散杂乱的数据中去总结公式,林远只能表示,臣妾做不到哇。

    有人要问了,既然这都做不到,那还谈创造新理论?想p吃咯。

    林远表示,那没办法,天赋不够,那就只能努力来凑咯。通过控制变量和不断的试验来得出大量数据,一样能达到想要的目的。

    就像打乒乓球,你以为运动员都是超级计算机?每次击球都是预测风速,空气湿度,球拍的弹力等等后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再行动的?

    有时候通过肌肉记忆形成的经验远远比从零开始计算得来的结果更准确和快捷。

    将所有的理论都推翻,然后重新来过。所有的公式都不再继续沿用,而是根据新的试验数据来总结新的计算公式。

    这一个公式,林远要求不再把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单独出来,要把所有的因素都包含在内。

    刚开始的时候,数学组的大牛们摸不着头脑,还是按照原来的做法,在类似于F=ma的公式基础上进行修改,添加修正系数,结果发现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用完来,甚至于再加上希腊字母都不够用了,还是不能准确的描述试验数据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第N次否决了数学组提交的答案公式后,林远阴测测的来到数学组的办公场所,悄然无声的把所有的计算稿都给扔进了垃圾桶。

    看着数学家们脖颈上鼓起的青筋和要杀人的眼神,林远很不厚道的转身离开。

    第二天,接总工室命令,所有数学组专家们都不准继续待在办公室里死抠数据,取而代之的是都被赶去前线做实验了。因为这个事儿,大领导还专门打过电话来咨询情况,但得知林远的目的后,不仅没有责怪林远,反而更加支持了林远的做法。

    不破则不立,从根子上就出了毛病,还指望结出正确健康的花朵?

    数学并不只是冰冷的数据,真正高深的阶段更像是一种直觉。简洁而明了的公式确实能让人赏心悦目,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死板僵硬呢?

    只有将数学打回到归纳-总结这一初始状态,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

    数学和基础的物理模型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它更像是一根进度条,一条射线,只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工遇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远宁愿将用的不顺手的兵器回炉重造,也不愿意将将就就。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林远并没有将所有的物理和化学模型一次性全部打乱重来,他在等数学组的出成果。只有有了数学的支撑和明证,才能更好的阐释宇宙规则及人类的认知模型。

    “怎么会?C-F区间实验结果怎么跟λ无关?这不科学!”

    “窝草,我好像悟了,这组数据就是按照K-5的曲线图来的,但特么这个曲线怎么转换成公式?完全非标准线性代数模型啊,怎么搞?”

    “这不可能做到的吧,要将每个区间变量和最终结果的关系用一条公式描绘出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部分区间还好,公式的精准度已经达98%以上,算是成立了,但一旦超出区间范围,计算公式将大幅度变化,这怎么可能统一的了”

    “等等,这两个不相邻区间的推到公式变化,好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就感觉不对劲,卧槽,到底是哪里不对!?”

    “咦?这推导公式的变化貌似也呈现出某种周期的态势?我懂了,肯定还有二级公式甚至于三级公式。对,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总结各区间的一级公式,再通过研究大量的一级公式变化规律来推导二级公式!甚至于三级、四级、无限级公式!哎,还是实验数据量太少,照这速度,推导出第一条二级公式怕不是得两个月时间……”

    数学组专家们在实验中痛并快乐着,那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感觉是以往在冰冷的数字中所不能体会的。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设备投入使用,使得数学组专家们可以二十四小时无限制的实验,所以有的专家们宁愿吃住都在实验室内,往往一个灵感爆发,马上就能进行实验验证,而不是如以往一样将其描述给实验组,再等实验组安排实验后得出数据再传回来。

    交流和转达的次数越少,其灵感和创意就保留的越完整,专家们的热情在获得的成就感中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实验数据的每一次验证成功,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爽感自心底迸发,这是在任何领域都体会不到的,极致而纯粹的乐趣。

    林远作为总指挥,看着这些老专家们辛勤的劳作,露出老父亲般的微笑。

    (众专家:神特么老父亲般的微笑,作者你想被套麻袋就直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