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右卫牵制

    乔装冒充谢韬亲卫的两名探子离开后,其余探子也开始了行动。

    他们在典签府武堂左右堂主的率领下,分作两支,开始了针对北徐境内青岚宗弟子的围猎。

    南北两朝,武林之中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武道宗师只与武道宗师交手。

    除此,即使是半步宗师,也不能令宗师出手。

    其间武道差距太大,宗师一出手,受者必死。

    而武堂的两位堂主,虽非半步宗师,却是其下的顶尖层次。

    二人分列兰陵榜第八、第九,比之位列兰陵榜第十的赵乾坤,略胜一筹,武道境界伯仲之间。

    故由二人领队前往,行走北徐境内的青岚宗紫云峰弟子,怕是凶多吉少。

    可以说,苏霖之秉持圣意,已然出动了典签府的核心战力,其志在必得之心昭然。

    属下纷纷离去,他则独自一人返回梁军中军营垒,去见梁帝。

    谢宣怀的应对之策,他是必须第一时间向梁帝汇报的,因为他就是梁帝的眼睛和耳朵。

    耳聪目明,方能运筹帷幄。

    北虏营垒之内,被萧绍瑜率部打掉的士气,再次旺盛起来。

    因为北朝镇南将军元沐,率十万劲旅连夜赶至。

    杨彦超虽是北朝悍将,元沐却是北朝名帅,且身为皇族之人,身负郡王爵,威望不可同日而语。

    郡王兼名帅的元沐坐镇中军,北虏士气再燃就不足为奇了。

    “殿下,燕城那边只留五万人马,怕是抵不住陆虎吧?”

    对元沐的及时来援,身为部将的杨彦超自然是感激的。

    否则以其一军之力,对阵援军已至且集齐京营六军之四的梁军,无疑是吃力的。

    何况还有梁帝亲临阵前,梁军士气已然达到顶峰。

    他甚至一度产生过退军的念头。

    可以说,元沐给了他再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然而五万偏师,能抵挡住南梁双壁之一、素有“陆虎”之称的陆瀚洲么?

    从他与萧锋的交手经验来看,这似乎不太可能。

    一旦偏师被破,北军将面临腹背受敌之境,杨彦超不无担忧。

    年逾五旬的元沐,对麾下爱将能想到这步,是欣慰的。

    毕竟只虑胜,而不虑败,是无法成为名将的,再勇也不过悍将尔。

    然而行军布阵,有正有奇,亦非一成不变。

    只听他淡然说道:

    “想必陆瀚洲也是如此想法,其人用兵素以持重著称,故能屡屡阻挡我朝兵锋。

    胜虽少,却不败,确是难缠的对手。

    然兵者诡道也,本王此番偏偏行险,趁其犹豫不定之时,先将梁帝大军击破!”

    元沐略有皱纹的脸庞,浮现胜券在握之象,情绪渐渐激昂。

    “待到彼时,挥兵西进,本王将擒虎之功赏赐于你!”

    经元沐一番点拨,杨彦超疑云尽去,心中豁然开朗,慨然应诺。

    “谢殿下赏,末将必擒之!”

    实际上,元沐兵行险招除了兵不厌诈之外,还有着不可道破的苦衷。

    淮水粮道屡遭梁军东西水师骚扰,虽尚不至断粮,却不得不早虑。

    除却战损,北军尚余二十余万大军,人吃马嚼无异于天文数字。

    摆在面前的战况是:顿兵坚城,大军对峙。

    若是不能出奇致胜,久耗之下,北军必败于粮草不济。

    现在,险招已出,便无反悔之可能。

    若再分兵回援燕城偏师,只能暴露己方的战略企图,令醒悟过来的陆瀚洲,全力围歼偏师。

    换言之,元沐只有力克梁帝,否则战局堪忧。

    而且还要速胜,一旦久战不克,陆瀚洲必然识破他的瞒天过海之计。

    此刻,他最关心的就是对面梁军营垒之内的情况,遂征询道:

    “对面梁军可用之兵几何?可虑战将几人?”

    梁帝亲至,主帅自然非其莫属,这事无需再问。

    除此,领兵之将是否能征,所辖之兵是否惯战,便是影响交战的主要因素。

    而这些,得报来援的元沐担心有变而不知敌,故需询问最了解情况的杨彦超。

    “萧锋已被末将重创,应该无法出战。最可虑者,当属范雍。”

    想起自己被范雍追击的狼狈,杨彦超带着浓浓的恨意,说出了他的名字。

    追击途中,二人曾交过手,正值锐气的范雍无可争议地略胜一筹,这也是杨彦超心中的痛处。

    他心中清楚,萧锋已老,范雍却是正当壮年。

    就算自己以全盛之态出战,伤得了萧锋,却难胜范雍。

    “范雍被启用了?”

    听到范雍之名,元沐颇感诧异。

    十年前的南北和谈,北朝的主事人正是他。

    他当时提出的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

    诛范氏父子,则南北罢战!

    和谈是秘密进行的,当时两朝大军仍在江淮决战,且梁军处于不利之势。

    身为梁军阵前统帅的范隆之,坚决主战,且为主战派领袖。

    其嫡子飞将军范雍,率左游击军冲锋陷阵,纵横驰骋,睥睨群虏,堪称主战急先锋。

    时任右游击将军兼济阴太守的萧锋,隶属范隆之麾下,与范雍并肩作战,同样是主战派的一员。

    然自南梁立国始,十年间南北战事不断,税赋入不敷出,国力渐衰。

    为应对来自北朝的威胁,又不使百姓负担过于沉重,时任尚书令的范隆之号召士族捐粮捐钱出人,并以身作则。

    被迫舍财、私兵损耗严重的士族渐有不满,厌战情绪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同样出身士族的范隆之,知道大家的难处,也不是不近人情,他坚决主战是有原因的。

    据典签府探知的情报,当时的北朝已经财政崩溃,处境之艰难远甚于南梁。

    处于统治阶级的鲜卑贵族,已是怨声载道,屡加赋税的民间,更是苦不堪言。

    范隆之据此判断,只要将北朝大军牵制于江淮,其国内必然大乱。

    届时,统一南北,还都关中,从而彻底弭兵的千载难逢之良机,便将出现。

    为此,他苦口婆心地游说士族,希望大家为了南渡数代的还都祖愿,再咬牙坚持一下。

    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梁帝亦在其中。

    然而目光短浅者众,主和者遍布朝野,声势浩大。

    主和派的领袖,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谢宣怀,他的背后便是四大门阀之一的兰陵刘氏。

    兰陵刘氏主和,那是因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根本就不希望还都关中。

    若击败北朝还都关中,家族势力遍布江南而于关中毫无根基的兰陵刘氏,怕是要从此远离中枢,沦落为二流的地方门阀了。

    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一味主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和者众,也是因为其家族本就居于南方,对故土没有感情。

    而谢宣怀却是祖籍陈郡,陈郡谢氏之后,妥妥的北方贵族。

    他的主和,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