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梁魏决战

    “魏国副使现居何职?”

    此人行事如此嚣张、跋扈,肯定不好打交道,萧绍瑜有心在和议正式开始前对其有所了解。

    “镇南将军。”

    见萧绍瑜不解,李东阳解释道:

    “下官着人去魏国使团打听过,彭城王驾薨后,此副使穆烈因功由左将军迁镇南将军。

    其出身鲜卑八姓之一的穆氏......”

    一听原来是手下败将穆烈,兵败之后还升了官,萧绍瑜摆摆手,淡然一笑:

    “若本王没有猜错,穆烈应是因阵俘我朝尚书令谢大人,而被魏帝擢升的。”

    尚书令谢大人被俘了?!

    此事被梁帝压下,未见诸邸报。

    一直身处睢陵、对外联络断绝的陈朴,心中惊骇莫名,面色瞬间惨白。

    “尚书令被俘,太子殿下在朝中的势力必然大损,太守之约怕是不稳了。”

    梁帝有言在先,战后重议睢陵太守人选,陈朴为自己能否顺利继任担忧起来。

    他的把柄是握在萧绍瑜的手中,也不得不为萧绍瑜办事,但他还是把自己能否继任的希望放在太子的身上。

    “不行,我得去见见刘二爷。”

    周盛同样为之动容,他没有陈朴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想到了老上司范雍。

    “将军家的沉冤,也许有机会平反吧?”

    他始终不相信范氏会有反心,只是碍于官小职卑,不敢妄加议论罢了。

    现在压在范氏身上的谢宣怀出了变故,他看到了范氏平反的希望。

    李东阳则要淡定得多,谢宣怀被俘之事萧绍瑜给他传过话,他思虑的是:

    “大梁头号重臣被俘,和议未启便落于下风,还怎么谈呢?”

    萧绍瑜之所以在此时将此事挑明,是有意为之。

    他就是要让周、陈二人心中有所准备,以便防止军中诸将、郡衙属官可能的骚动。

    因为据他估计,和议开启后魏使便会就此说事,向南梁施压。

    与其届时闻言变色、乱了方寸,令魏使有机可乘,不如把话说在前面。

    萧绍瑜神色从容依旧,朗声又道:

    “彭城王长子元睿,已被本王部将阵俘,此刻押于顿丘,我朝尚有筹码可谈。

    陈大人、周将军,安抚济阴同僚、民心士心,便拜托二位了。”

    彭城王元沐已死,身为嫡长子的元睿理应继承王爵,单以身份尊卑而论,他还在谢宣怀之上。

    闻听南梁仍有应对之策,周、陈二人的心情又起波澜。

    谢宣怀尚有可能还朝,周盛对范氏平反的美好愿望自然降温。

    身为武将的他,出于职业习惯,对阵俘元睿的将领颇感兴趣,心中猜测着:

    “不知是大公子,还是二公子呢?”

    若是范雍,萧绍瑜不会仅以“部将”称之,此人必然名声不显。

    名声不显,又有这份能力的部将,周盛自然想到了范家兄弟。

    阵俘元睿的正是范伯勋,范仲勋也有协助之功,不得不说周盛的心思是缜密的。

    而陈朴朴实的外表下,所想却又与之不同。

    “只要尚书令和议之后还朝,太子殿下的储位便稳固如旧,济阴太守便仍是我的笼中鸟、盘中餐。

    战功颇著的九殿下,也能为我美言,还有大殿下呢,嘿嘿嘿......”

    想想归附萧绍瑜前后之事,又想想邸报中对萧绍瑜所立战功的通报,他生出了一种“因祸得福”的念头。

    随之,他的脸上不易察觉地,闪过一抹毒蛇般的诡笑。

    “明日就要与魏使见面了,今儿就散了吧。”

    萧绍瑜以手掩嘴,打了一个哈欠,便温言谢客。

    从顿丘赶至睢陵,路上难免疲乏,早些睡下以备明日,这是很自然的事。

    柳世权和柳文菲父女二人,被安排在郡衙后院,萧绍瑜则去了之前下榻的宅院。

    回去后,他书房中的油灯并未吹灭,刚刚的倦容也不翼而飞。

    “东阳先生,刘广平有何反应?”

    萧绍瑜低声问。

    “他是真的急了,失了从聚贤庄换来的这批粮谷,他已无力完成太子殿下交代的差事。

    此刻,他正在四处招揽江湖好手,并派人打探究竟是谁劫的粮呢。”

    李东阳手捋须髯,眸中笑意盈盈。

    这批粮谷是沈贺贪墨的部分修河官银所换,萧绍瑜一直盯着它的动向。

    只要运出聚贤庄,便是他动手的时候。

    数日前,李东阳送来了准确消息,萧绍瑜便将叶清玄秘密派了出去,随行半数王府中兵。

    “可有叶参军的消息?”

    “叶参军已将这批粮谷安置妥当,安全起见,他正亲自坐镇幽湖谷,应该出不了岔子。”

    之前从刘虹手中所劫的州粮,也藏匿在幽湖谷,那里确是一处容易被人忽略的藏匿好去处。

    自从叶清玄复出并在萧绍瑜手下当差,幽湖谷一战幸存的旧部,便陆续暗中前来投靠。

    一直以来,在谷中守卫州粮的,就是他们。

    如今算上叶清玄本人,和半数王府中兵,寻常江湖好手很难染指藏粮。

    当然,他们需要先发现幽湖谷的秘密。

    “通知叶参军,沉住气,暂避风头为宜。”

    萧绍瑜要的是神不知鬼不觉,他也相信叶清玄有这份能力。

    “下官跟叶参军交代过,他晓得此中轻重。”

    李东阳虑事周密,早有部署。

    萧绍瑜遂放下心,说起另一件事:

    “可物色好出面收田之人?”

    与其看着涝田被太子收去,倒不如自己去收,萧绍瑜另有盘算。

    关键的是:这个出面收田的人,不能是他幕下之人,还要信得过。

    李东阳摇摇头,面有难色。

    “既要有足够的财力,不致令人生疑,又要能为我所用,不致泄密,这样的人一时半刻还寻不到。”

    其实,刘广升勉强能算一个。

    然作为东宫弃子的他,如果真的出面收田,势必会进一步激怒太子。

    虽说太子忙于篡位,顾不上济阴这边,可别忘了还有刘广平呢。

    苦于无法交差的刘广平,一定会向刘广升发难,新仇旧怨必起萧墙之祸。

    如此,反而不美,有悖萧绍瑜的谋划。

    萧绍瑜并不责怪李东阳,毕竟他与自己一样久居京城,在济阴地面人生地不熟。

    “殿下,可还记得吴氏家主吴良?”

    稍作挣扎,李东阳再次开口。

    “吴员外?此人可靠么?”

    这可是被自己收拾过的人,李东阳怎么提到了他,萧绍瑜很好奇。

    “眼下正有一个收服此人的机会,只是要承担一些风险。”

    “东阳先生请讲。”

    萧绍瑜更好奇了。

    李东阳遂娓娓道来:

    “昨夜,他那个不争气的三子,在青楼与魏国使团的人争风吃醋,还动了手,出了人命,下官已将其收监。

    若能放其一马,不愁吴员外不感恩戴德。”

    失手杀了魏国使团的人,此时此刻,这就是必死之罪。

    南梁不会为了一个士族纨绔子弟,而不给北魏一个说法,担着两国恶上交恶的风险。

    萧绍瑜听出此事的棘手,却也不否认,这确实是笼络吴良的机会。

    “如何为他开罪?”

    李东阳早有腹稿,立刻回道:

    “其实,昨夜青楼的事是魏国使团的人先挑起来的,吴家三子一时气不过才动的手。

    也是他倒霉,只是推了那人一下,没成想就闹出了人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