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汉时风月三国猎 > 第二十二章 二女争赵云

第二十二章 二女争赵云

    来时两个人,归时多了张辽与高顺以及百人的骑兵护卫。

    这一趟对于杨翦来说,可谓满载而归。

    张辽二十五岁,高顺二十八岁,杨翦便以兄长相称,刻意结交。

    张辽高顺听闻杨翦是弘农杨氏子弟,又是太尉杨彪养子,颇有受宠若惊之感。

    行至弘农,杨彪早已派人守候,交待他前去接受镇南将军段煨的兵马。

    原来,在李复与贾诩商议后,经过杨彪提议,朝廷征召段煨入朝廷为大鸿胪,成为九卿之一。

    贾诩亲自到华阴劝说,段煨最后答应了朝廷,交出兵权,入朝为官。

    这让杨翦喜出望外,段煨治军颇严,他的军队战斗力在关中这些董卓旧部中算是很不错的了。

    杨翦遂以张辽为主将统领段煨所部,让高顺在段煨军中挑选精锐,重建陷阵营,人员暂以三千为限,至于二人的官职,待他回京后,朝廷自会有旨意下来。

    张辽高顺倒是没有想到杨翦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心胸与胆魄,感佩不已。

    在杨翦建议下,高顺日后将率陷阵营东进至弘农,修缮秦函谷关驻守。

    至于更长远一点的计划,等过阵子再商议。

    张辽与高顺自去段煨华阴的军营,杨翦自回长安。

    出长安时两个人,归长安时又成了两个人。

    再次在原野上远望眼前这座雄城,杨翦的心情已大为不同,只是前路依旧艰难。

    到了东门不远,杨翦眉头微皱,只见城门处围拢了不少人,还不时传来喝采声。

    杨安见杨翦勒马不前,便上前去打探一二。

    却原来是李傕之女李慕与郭汜之女郭昭蓉野外狩猎归来,纵骑归城,恰好赵云巡城至此,将二女拦下。

    二女骄横惯了,以前每次进出长安,都是策马奔腾,无人敢管,这日居然被一个不知道哪冒出来的狗屁城门校尉拦了下来,不由暴跳如雷,一言不合便拔剑打了起来。

    杨翦摸了摸鼻子,这两位姑娘可骄横的很啊,想起去年两人来杨府送礼那骄傲如打鸣的雄鸡一般的模样,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虽然长得不错,可惜脾气确实差了点,这子龙也是,这紧要当口,去惹这两位姑奶奶做什么。

    杨翦来到围观的人群中,望场中望去,不由一愣。

    这什么鬼?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吗?

    郭昭蓉手持双剑站在一旁,满眼的星星,一脸的花痴,哪里有半丝要打架的样子,哪里看得见平日半分骄横的影子。

    李慕站在她不远处,高挺的胸部一耸一耸的,也不知道是气的还是累的,不过看她通红的脸庞与额头的汗水,看着郭昭蓉与赵云的恼怒,想必两者兼有之。

    李慕恨恨的说道:“赵云是吧?我记住你了,等我阿爹回来,有你好看。”

    说完拉起一脸不舍的郭昭蓉走了。

    杨翦心道:“赵云人长得高大帅,功夫还好得不像话,正是这些外表傲骄,其实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女子的天敌啊。”

    想到这,不由向赵云望去。

    赵云早已发现了杨翦,见他望来,脸上有调侃之意,嘴角抽动了一下,回了个无可奈何的眼神,转头令围观百姓散去,没有再看杨翦一眼。

    却说李慕扯着郭昭蓉入了城,对郭昭蓉埋怨道:“我说你今日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帮忙啊?”

    “慕姐,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赵云长得英俊,枪法又这么好,会不会已经成亲了?”

    郭昭蓉似乎没有听到李慕的抱怨,仍在回想赵云的英姿。

    李慕这才愕然的发现,自己的好姐妹这是春心荡漾了。

    李慕哼了一声,舍了郭昭蓉,一个人气呼呼的走了。

    而魂不守舍的郭昭蓉居然也不以为意。

    未过几日,果然有消息传来,李家与郭家都派了媒人到赵云家中提亲,这让杨翦大吃一惊。

    郭昭蓉那日明显是看上赵云了,只是没有想到会是李家抢先上门提亲。这两位姑娘倒是性情全然不同,只是这眼光倒是惊人的一致。

    李郭两家出身凉州,本身也不是世家子弟,于草莽之中凭武力走到今日,门户之见倒也不深,反而更倾向于军中英才。

    这件事非同小可,牵扯太大,杨翦不得不找了一日天黑时分跑到赵云府中。

    杨翦也不客套,直接问道:“大哥,你的意思呢?”

    赵云看着杨翦,不好意思的说道:“李姑子率真可爱,郭姑子温柔贤淑,都挺好。”

    杨翦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率真可爱?温柔贤淑?

    那两位跟这些词有半毛钱关系吗?

    “大哥人长得英俊,眼光也挺,独到。”

    杨翦憋了半晌,才想出了这么句话来。

    赵云说道:“愚兄已经拒绝了两家的提亲,我们与她们之间,是迟早要兵戎相见的。”

    杨翦心里叹了口气,说道:“那倒也未必,若是大哥喜欢,愚弟再想办法,总之不会令大哥为难就是了。”

    赵云看着杨翦,很诚恳的说道:“元启,你的心意我明白,只是此事怕没那么容易啊。而且,只拒绝一个的话,也不好,还是算了吧。”

    杨翦笑道:“男儿自当迎难而上,有困难,想办法解决就是了。只是这正妻只有一位,总不能让另一位做妾吧,这事还得你自己想办法。其他的事愚弟来想办法解决,就算是做恶人,也自有愚弟来做。”

    赵云还欲待言,杨翦却转开了话题,说起长安城防的事情来。

    高祖定都长安,先是改建兴乐宫为长乐宫和修建未央宫这两大宫殿,以及武库、太仓、北宫等建筑,而且是错落分布,并不整齐有序。

    惠帝时才开始修建城墙,由于宫殿与地理影响,长安城很不规则,东城墙平直,南面城墙多曲折,形如南斗,故称之为斗城。北面城墙离渭河不过两三百丈,依渭河、皂水的东北至西南走向,也不规整。

    长安城以黄土夯筑,高四丈,下宽四至五丈,上窄下宽,墙面涂有一层和着麦秸的草泥,再上覆一层坚硬的朱红色细沙泥,看起来很是亮眼。

    长安城十二座城门,每面城墙开三门,东面,自北向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面,自北向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南面,自东向西为复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东向西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每门中部有列墙两道,将城门分成三个门道,中间门道抹有泥皮,看起来光滑平整,为皇帝专用,没有特许,太子、公主亦不能行。

    由于高祖修建时,缺乏防御外敌入侵的城防理念,所以后来再起城墙时,便令长安城的防守更加困难。

    自秦汉以来,直至隋唐,一向视关中为一个整体,长安城本身的防御更多的是放在整个关中地区的防御来考虑,即长安城或整个关中的城墙为秦之四塞,扼守东面防御中原地区的函谷关(历史上,汉末时曹操改桃林塞为潼关以代函谷关,废函谷关),扼守东南防御江汉平原的武关,扼守西北防御陇西敌人的萧关,扼守西面防御巴蜀汉中的大散关。所以在这些朝代,基本上是四关,尤其是函谷关或潼关一破,皇帝非降即逃,根本不会凭城固守。

    大汉的长安城,好守,也并不好守,好守是城高墙陡,不好守是城太大,需要的兵力不少,而且城中人多心杂,不好掌控,数年前由吕布防守的长安城便是内有兵乱才被李傕等人没废多大劲便攻破了。

    而且长安城内的主要街道都是直来直去,直通城门的,并不适合巷战,这也是当年吕布在城内并未坚持多久便落荒而逃的原因。

    收拾人心的事,自然交给父亲杨彪与小皇帝他们去操心,毕竟是大汉的子民,小皇帝的一道诏书胜过他人千言万语。

    而自己,专心考虑军事即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