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定难军的消化吸收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定难军的消化吸收

    定难军的纳土归降,对于郭宗训来说是天大的喜事,至此,大周真正算是山河一统了,也彻底消灭了西夏崛起的可能。别人不知道,郭宗训却是明白得很,西夏军经常狂虐宋军啊,拿下定难军,大周再好好利用这里人力物力,就可以组建铁鹞子,与自己的铁浮屠一起,可以狂虐辽军的骑兵了吧,大周就有了全面对抗大辽的本钱了。假以时日,自己拥有更多的骑兵,拥有更为强大的火器,就可以效仿成吉思汗西征了吧?想想就美了。

    为此,郭宗训极为大方地重赏了定难军的高层,特别是李彝殷一家,他知道自己所付出的一切,相对于对抗西夏王国的花费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自己赚大了。

    即使朝廷大臣不愿意、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拿出这么多的钱来犒赏李彝殷和定难军各个部族的首领,郭宗训也愿意从内务府拿出部分的金钱,来犒赏这些人,让他们被金钱砸晕了,多好啊。

    除此之外,郭宗训还召见了这些定难军的贵族,告诉他们以后的各种出路,供他们选择,希望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大周皇帝的慷慨大方、友善、仁慈,确实让定难军的高层感动,他们确实不明白这个土地贫瘠的定难军,怎么值得皇上下这么大的本钱,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宝藏?

    后来,郭宗训说了两句话,让大家明白了皇上所在乎的是什么。郭宗训说:“我们是一家人,有什么好过家庭和睦呢,我们相争于内,即使赢得一时之气,外敌却乐观其成,他们必然来欺负我们,我们的先人喜欢吗?”

    “这个天下的财富,是我们的,如今我们能够团结在一起,朕又有什么不舍得的呢?舍去部分财富,让你们分享,就可以表彰你们识大体、顾大局的好见识,这不是挺好吗?”

    众人都被郭宗训说服了,深深佩服这个少年天子的睿智、大度,纷纷表示愿意为皇上效命,捍卫朝廷的威严。

    “你们不用着急,先在东京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去各个学堂学习,通过考试,就可以一展所长了,你们的读书写字就慢慢来,那个急不来,反正有差使帮你们办事,肯定不会让你们无所事事的。至于你们的子侄,可以到各个学堂学习,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啊,朕保证,他们通过学习,会大开眼界,以后的成就一定会让你们自豪的,一定会光宗耀祖的。”

    众人再次跪下,拜谢皇上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安排,再次表示愿意为皇上效命等等。

    郭宗训很清楚这些贵族里面也有不少英雄豪杰,他也愿意给予机会,不过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期,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郭宗训相信,在自己改造过的军队里面,这些英雄豪杰有用武之地,也没有造反的机会。

    至于定难军的土地,其实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最吸引人的是郭宗训建造的银川府,后人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自己敢于力排众议,以内务府的名义出资修建了银川府,花费巨大,当然是知道物超所值了。在这个远离中原的地方,为了巩固周人在当地的主导地位,郭宗训让曹承恩调遣了多个开垦团去银川府,在当地定居下来,他要这些人在这里扎下根,希望通过繁衍生息,逐步扩大中原人士在这里的数量。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抵达银川府时,一反常态,在银川平原之间东移西摆,一改波涛汹涌的样子,温柔舒缓地流淌着,以其充沛的水源滋润着两岸土地,形成了如今的河床和漫滩地带,湖泊湿地顺势而成,在茫茫沙海中神奇地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

    在这个大平原里,有大片土地可供耕种,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可以有大量的产出,自己花钱开发这片黄金土地,怎么会吃亏呢?现在的人还没有看清而已,自己怎么可能搞错呢,把银川府发展起来,自己还可以训练骑兵,扩大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为开发西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还可以北上朔方郡、五原,是收复故土的重要支点。如此重要的据点,非常值得郭宗训花力气来经营。

    按照郭宗训的设想,以后还有多支开垦团来银川府,继续扩大这里周人的数量。所有开垦团都是接受军事训练的农夫,可以配合工程兵、驻军进行作战,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远远好于内地的普通老百姓,这些人都有读书识字的任务,都是郭宗训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帮手。

    拿下定难军之后,内务府就加大在定难军各个州府招募开垦团、工程兵,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底下阶层的老百姓,他们以前的生活确实有点难,如今内务府开出的条件确实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反正到哪里都是耕种、放牧,开垦团包吃住、还有读书识字,多好啊?他们还可以成群结队地去,就不会太孤单;那些放牧的人也可以去,在新的草场放牧,还是包吃住,只要愿意劳动,就衣食无忧,真是天堂一般的感觉。

    内务府招募的工程兵,除了开展训练之外,就加入到对定难军各个州府的大建设中,修缮城防、铺路搭桥、修建兵营、学校、医馆等等,通过大量的工程项目,拉动了各地的消费、物资供应,让各个州府的经济更加活跃,让商家赚钱,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城市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很满意,毕竟越来越好的生活谁不喜欢呢?

    内务府用资金推动各地的经济发展、带走贫困的老百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招数频频见效,早就驾轻就熟了,他们可以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的感观,让经济活跃起来,刺激当地的资本运作,为朝廷稳定新的土地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这些招数,定难军的人口降低了,也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毕竟造反都是吃不了饭、有压迫才逼出来的,郭宗训把这里的首领都带走了,少了带头人,少了人口,一般人都享受到朝廷带来的好处,谁愿意造反呢?

    原来定难军的军队经过整编之后,分配到各个部队中去,成为无数周军中的一员。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在监军的关心下,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优厚的待遇让他们的家人满意,让他们安心,也彻底解决了定难军的隐患。

    整合定难军的资源,整整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郭宗训都谨小慎微地布置着,许多党项族的将领经过培训之后,也获得任用,许多部落首领也找到了新乐趣,尝试着去投资、去做一些新鲜的事。

    后来李彝殷因病去世,李光睿就世袭夏王的爵位,继续享受尊崇的待遇,也在朝廷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定难军的高层私底下都认同:朝廷确实是真心善待定难军的高层,并没有卸磨杀驴,他们确实是赌对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