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好战必亡

第三百一十三章 好战必亡

    自周军伐辽获胜以来,大周获得无数的牛羊马匹,有了大量优良战马之后,周军战略腾挪空间就大得多了。

    以前大周有一两万骑兵已经是到顶了,毕竟采购战马艰难而且昂贵、饲养战马也不便宜,在当时朝廷的支付能力来说维持一定数量的骑兵确实是难以承受的重压。

    经过郭宗训的多年努力,大周朝廷的财政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采购军马还是要依靠在河西走私,毕竟辽国、河东、定难军这些潜在对手都禁止卖战马给大周,以便控制大周的骑兵力量。

    一直到周军拿下定难军、建立东方堡,控制了定难军与率宾府的战马之后,周军的骑兵就开始快速增加。收服东海女真、完颜部,为周军增加了大量的骑兵来源,定难军的士兵在整训之后,又成为周军骑兵的新助力。

    随着周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归附大周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提供的质子军、精壮也成为周军骑兵的新来源,周军进入草原的时候,骑兵已经超过十万,超过当时的辽军。只是由于部队的磨合还不够,周军不想用旧的作战模式进行骑兵对决,所以周军并没有全军推过去,还是稳扎稳打地步步逼近,驱逐辽军。

    建立两河都督府之后,周军控制了半个大草原,征服了多个大部落,拥有更多的战马,更大的草场,战马已经不再是制约周军发展的因素,反而成为提升周军实力的助力。

    有了大量优良战马之后,军队要求所有士兵都进行高强度的骑术训练,不论是在外作战的、各个州府的守备军队、工程兵、军校学员,都要强化骑术训练,务求短时间内让将士们熟悉战马,即使不能在马上作战,也要能够骑马快速到达战场,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

    内务府的马车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如今有大量马匹供应之后,这些马车更是抢手,制造马车的工厂加班加点地工作,新的生产线也在各地陆续开工,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按照朝廷的要求,全国各个州府都建立了养马场,饲养战马,所有的学校都教习学生骑马的技能,在全国推广古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朝廷这样做,主要是要把整个大周搬到马背上,全面提高老百姓的骑术水平,扩大周军招募骑兵的人口基数,大规模增加周军骑兵的数量,从而彻底赢得对草原部落的碾压,实现控制整个漠北草原、北海、大森林乃至极北之地的目的,把历代遭受北方部落骑兵压制的悲惨一页彻底翻过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强化训练之后,周军的机动性、马上作战能力大幅提高,内地的周军骑兵也逐步成军,可以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周军已经可以大规模发动新的草原之战了。

    周军的连年征战,屡战屡胜,收获丰厚的战利品,为朝廷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整个大周都享受到战争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发动新的对外战争,期待着新的功勋与战利品,人人都觉得周军是战无不胜的无敌之师,人人都开始迷信于大周天子战无不胜的神话。

    在这喧嚣的朝野之中,总有清醒的人,冷眼旁观着大周炙热的好战气氛,看着浮躁的人在闹腾,心里充满了无奈,在他们看来,这个国家已经陷入狂热的好战氛围,人们热衷于从军、敬重军人、学习武艺、征服其他部落、掠夺别人的财富,逐渐失去读书人奉行的准则,有朝一日必然会被这好战的狂热反噬,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王溥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著名的史学大家,除了承担宰相的工作,还负责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一百七十卷,他深知国家好战必亡的道理。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国家,无不敲骨吸髓地收刮民脂民膏,大肆征税,甚至预支以后数年的税收,用于战争,这也是取死之道。那些国家视黎民如草芥,不断地征召徭役,最后引起民变。

    如今的大周是常年征战,唯一庆幸的就是朝廷财政稳健,府库充盈。新天子登基之后,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业、贸易,从工业、商业、贸易企业征收大量的税收,弥补了朝廷的收支漏洞,让朝廷的财政稳健。

    大周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生产出来的粮食、肉食、海产品、衣服布料越来越多,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供应,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大幅下降,但是老百姓手头的钱是越来越多了,这里面有不少是战争红利、也有大量工厂工人的工钱增加了,因此有点国富民强的意味。

    朝廷还竭尽全力保护民力,自从新天子登基之后,似乎从不征召徭役,但凡有工程要做,都是安排工程兵去干,这些工程兵是专业的部队,有饷银的,干这些活相当专业,做得又快又好,深得各个州府官员的认可。

    所有这些跟王溥见识里的好战必亡又有很大的差距,让王溥下不了决心辞职归故里,他很想看看皇上有什么招数避免好战必亡的定律。

    这天,郭宗训找来王溥、王著、魏仁浦、吴廷祚、张美等人,说说朝廷的一些事。

    循例又是让吴廷祚、张美汇报一下周军在北海都督府、两河都督府、临潢都督府、乐浪郡、银川府的工作情况,也说一下枢密院的工作计划,又请王溥、王著说一下朝廷的工作计划。

    大家都同意北方的周军稳扎稳打的作战计划,又对以后的计划做了一个推演,还把朝廷的潜在收益做了预算,以图减轻王溥和王著的担心。

    大家畅所欲言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轮到郭宗训了。

    郭宗训站起来,轻轻地说出了大家的担忧:“各位爱卿,最近有不少消息,老百姓们都期待着朝廷军队的再一次胜利,期待着封狼居胥、北海祭天,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胜利,是我们彻底战胜草原部落的大胜利,朕期待着以后再也没有北方铁骑进犯中原的人间惨剧,各位爱卿年长,想必知道以前‘契丹入寇’的恐怖场景,如今我们通过无数周军将士的努力,很快就要永远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值得庆祝,也值得普天同庆、永载史册的大喜事。”

    “当然除此之外,朝野之间也有一种思想流露出来,这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少读书人都在担忧,这说明了我们的读书人很清醒,没有失去冷静思考的本色,值得表扬。”

    “朕以为,如今的大周,还没到好战必亡的境地,已经到达教育黎民百姓以自强的方式,解决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问题,我们的黎民百姓都接受军事训练,他们拥有不屈的精神,不会匍匐在外地的铁蹄之下而不敢反抗了,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气质。”

    “当然,我们要提防整个国家陷入‘****’,就是说: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我们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开始限制随意开战的可能性,如今我们要做规划、制定制度,然后开始教育老百姓、军队,让大周的普罗大众崇尚英雄的同时,也要爱好和平,逐渐回复我们的本色。”

    “至于这个工作是否跟我们现在的行为相违背呢?朕以为这是两个概念,解决辽国,我们才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和平,否则,我们永远处于战争的边缘,自然无法享受和平,有史以来,我们受到北方草原、吐蕃高原、河西、西域的攻击,我们要享受和平,就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我们才有和平可言,否则,我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只会引来外敌的入侵,我们能够和平共处吗?”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军人是捍卫我们国家安全的栋梁,他们流血流汗,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我们一定要给予最高级别的尊重,各位试想一下,没有军人的保家卫国,我们能够安稳地享受这一切吗?读书人在外族的铁蹄之下能够讲道理吗?”

    “今天朕把这些问题讲出来,希望在座各位好好想想,给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以消除‘好战必亡’的隐患。”

    “皇上英明,臣等一定好好谋划。”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