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二十六章 吐蕃高原

第三百二十六章 吐蕃高原

    韩通的八百里加急报告,确实令郭宗训大吃一惊,对于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之战,来到大周之前,他是闻所未闻,毫无心理准备。只是后来才知道有这个事,以前派人去援助,但是送回来的情报确实不够准确,又鞭长莫及,所以郭宗训疏忽了,幸亏韩通后来又送回来更详尽的信息,让郭宗训明白了现在的情况。

    如此看来,周军暂时不需要在西域开战,可以在那边先立足,储备物资和人员,等待一个适合的时机再出手,给喀喇汗王朝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这些教派战争,不是短期的利益之争,别人很难说得清楚,郭宗训却很明白,这是话语权之争、信仰之争,他很清楚这个对手的底蕴,只有彻底摧毁他们的进攻能力才可以平息,只是这个是无底洞,起码要深入到巴格达才行,实在是太远了,周军现在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本来郭宗训没有想到去招惹这些人,只是,他们准备踹门了,你能躲吗?唯有好好准备吧。

    郭宗训马上找来内务府的主管,召开紧急会议。

    以往,郭宗训把任务安排给三大总管,由他们来实施,现在随着内务府的规模越来越大,他需要增加与各个部门主管的交流,还要安排萧绰来监督各项工作的进度,所以他扩大了这个工作会议的规模,即使他安排的任务还是由三大总管来执行,但是也要让各部门主管明白他安排任务的用意,他也可以更直接了解下情,同时树立萧绰的权威。

    “今天召集的大家来,主要是要为了应对西域的新情况,我军已经拿下金山区域,到达西域,控制了西州回鹘,与我们的属国于阗国联系上了,现在于阗国与西面的喀喇汗王朝正在开战,他们是为了信奉什么教派而战,不死不休。”

    “如果喀喇汗王朝击败于阗国,势必进攻西州回鹘,因为西州回鹘也是信奉佛教的,与喀喇汗王朝信奉的宗教不一样,如果喀喇汗王朝击败西州回鹘,必将威胁大周,所以我们一定要制止喀喇汗王朝的进攻。”

    “由于中原距离西域有点远,我们对当地周军的物资供给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在河西走廊、西州回鹘、金山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应对之后的变化。所以,内务府需要加大在西域的情报收集、物资供应、道路建设、开垦团据点建设的工作力度,我们不能停下手头的工作,应该按照原定计划来工作,对于新的要求,各个部门尽快制定计划,在银川府、甘州、瓜州开设新的工厂,在保卫条件足够的情况下,开设高级别的工厂,生产出来的物资按照枢密院的计划,优先补充对应的仓库。”

    “诺。”

    做了整体部署之后,郭宗训又安排了羽林卫扩编、换装的工作,又要求陈诚和李泰给派驻到雅州的羽林卫换装,安排他们进行适应性训练,准备明年的行动。

    随后,郭宗训又招来枢密院的高官,要求他们制定西域的应变计划,除了西域的事务,郭宗训说出了针对吐蕃高原的攻击要求,希望周军能够趁吐蕃高原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时机,出兵吐蕃高原,拿下这个战略高地,控制起来,杜绝敌人再次从高原顺势而下,攻击大周的可能。

    经过枢密院的仔细策划,一个月后,枢密院终于制定了进攻吐蕃高原的计划。

    与魏仁浦、王溥、王著、吴廷祚、张美的反复推敲之后,郭宗训终于做出决定,周军兵分两路进军吐蕃,任命赵匡胤为吐蕃行营的大都督,率领马仁瑀的高原山地兵进军吐蕃高原,吕端为监军,马仁瑀为副都督,杨旭为副监军,同行的还有四川的驻军、王全斌和王彦超的部队。

    周军的高原山地兵和四川部队将提前由雅州北上,到达京兆府休整,汇合王全斌和王彦超的部队,明年开春后,经由唐蕃官道进军,这条路海拔落差较为小的路线,周军沿渭水谷地西进,翻越陇山后沿湟水谷地到达鄯州,随后经过青海湖周边的日月山,经由玉树、那曲到抵达吐蕃首府逻些。

    另一路周军是第五集群,他们越过阿尔金山,进攻山南麓的部落,控制山南的盆地,打通西面与于阗国的通道,然后向东进攻吐蕃部落,配合由东面西进赵匡胤部。为了配合周军的行动,朝廷派出使节,尝试用优厚的条件招降河湟地区的部落。

    由于吐蕃高原现在处于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一百余年,各地部落、豪强各自为战,内耗不止,各方的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对于大周而言确实是个进军的好时机,况且周军有训练多年的高原山地兵,还有准备了许多吐蕃的医药,足以应付吐蕃高原的恶劣气候。

    周军如今还有火药武器、大量战马和强大的后勤供给,战斗力远胜于吐蕃的军队,说实在的,此次征战,最大的难点是行军,只要周军能够在大雪封山之前到达逻些,就赢了。

    为了支持周军的进军,内务府还将调集了大量的工程兵一同进军,为他们开路,又沿途修筑兵站,作为物资补给点,增强周军的后勤支援。

    这一整套计划在实施之前都处于保密状态,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等待着开春之后就实施。

    这个计划公开之后,对于朝廷而言,是一个耗费巨大的计划,收益跟支出完全不成比例,一般的官员根本算不过这笔账,只是皇上以内务府的名义支付了大部分费用,堵住了众多官员的嘴,才减少非议。虽然皇上总是很神奇,但是这次在这些官员看来,皇上要吃个大亏了,也许会把以前赚的都亏掉也不奇怪,吐蕃那么偏僻的地方,能有什么用处呢,拿下来谁愿意去做官?谁去驻守?之后的花费也许难以计算,最后不了了之也不奇怪。

    不过议事堂成员倒是听过郭宗训的详细分析,也认可这个计划,只不过他们不知道郭宗训是怎么知道吐蕃高原周边的环境的,如果确实如同郭宗训的介绍,那占据吐蕃高原确实占有一个地利,只要守住几个山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可以慢慢经营吐蕃高原,也解决了大唐屡屡遭受吐蕃威胁的问题,四川、京兆府、河西走廊等等地方,甚至西域各国都可以免受吐蕃入侵之苦,周军在高原上,随时可以出击,至于哪个方向,完全自己掌控,战略上非常主动。

    这趟旅程长达五千里地,起码要四个月才能到达,稳扎稳打的话,要一年才能完全拿下来,毕竟到了逻些,还要开战、还要安抚豪强、民众,要做的工作很多。至于补给要等下一年开春之后才行了,毕竟这条天路不是一般的难啊。

    赵匡胤获得郭宗训任命之后,整个人变得非常兴奋,他终于迎来了机会了,虽然他知道这次作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行军为主,至于路途艰险,皇上已经跟他详细说过沿途的困难所在,也说了先礼后兵的策略,遇到反抗就要狠狠地打,让当地部落、豪强知道大周的厉害,震慑这些敌人,还要尊重当地的僧侣,抬高他们的地位,争取他们的支持等等。

    赵匡胤也知道吐蕃高原的地势重要,只要站稳了脚,以后有很多施展的机会,不急于打大仗。

    出征前,赵匡义听说兄长领兵出征,又来找赵匡胤,眼里充满了迫切感,欲言又止。

    赵匡胤看到弟弟这般模样,就说:“廷宜,什么事?”

    “兄长要出征?去哪里?”

    “是的,不能说。”

    “额,我可以跟着去吗?待在家里实在无趣,我想出去见识见识。”赵匡义得不到答案,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待在家里实在是太闷了。

    “廷宜,朝廷的规矩严厉,没有军令,不得跟随,现在已经没有幕僚之说了,如果你想干点事,去参加科举吧,你读了这么多书,科举是一个好的出路,随军是不可能的。”

    “兄长,连你都不帮我,我还有什么办法呢?”赵匡义有点绝望了。他可不想去参加科考,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根本不需要参加科考,当今天子应该请自己去参政还差不多,让他给那些官员评头品足,真是难以接受。

    赵匡胤不想再纠缠赵匡义的这个问题了,这次出兵,跟随自己的,全都是皇上的亲信,都是精兵强将,皇上布局已久,是志在必得的。自己机会难得,一定要做好这件事。做好了,以后就会有更多机会等着自己,也许自己可以率兵从吐蕃高原杀出,给予喀喇汗王朝致命一击呢,扬威西域,何等痛快啊!这才是自己的梦想啊!

    经过朝廷各个部门的紧张筹备,周军做足了准备工作,开春之后,赵匡胤率领的周军出发,沿着唐蕃官道进军,直奔天路而去。

    在瓜州、沙州的第五集群动作更快,他们是就近出兵,以极快的速度越过阿尔金山,横扫山南大盆地的部落,这些部落实力很弱,根本经不起周军的一击,纷纷落败,至此,西进的周军打通了连接于阗国的是陆上通道。

    随后,第五集群向东进军,击败了青海湖以西的大部分部落,与赵匡胤的部队回师鄯州。

    拿下鄯州,周军就开始漫长的征途,赵匡胤他们以坚强的意志,以一人三马的配置走上吐蕃高原,走向逻些城。

    沿途的艰险难以述说,不过周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后勤保障有力,大量的牦牛、战马运载了大量的物资,跟随周军前进,还有许多工程兵在沿途修桥搭路、修建兵站、驿站、仓库,又有后续的运输队送来补给,存放在沿途的兵站里,为周军补充给养,还有医生照顾伤病的将士,后续的守备部队亦步亦趋,为周军守好后路。

    一路前行,赵匡胤发现吐蕃高原上确实是分崩离析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强力的军队来拦阻,即使有豪强的部队来拦截,也经不起打击,一触即溃,周军对于这些豪强马上展开报复,狠狠地教训他们,直至征服为止。

    几千里的路程,周军真的走了几个月,幸亏周军的战马多、牦牛多,否则真是寸步难行啊,这里的环境真是不容易适应,随军的医生都是经验丰富的吐蕃医师,携带了大量药材,悉心照料周军的将士们,这是马仁瑀的周军与这些吐蕃医师多年结下的友谊所致,周军的真诚赢得了这些吐蕃医师的信任。

    一直到七月初,周军排除万难险阻,击败了所有的拦截者,来到逻些城。周军势大,当地的统治者之前曾经组织的联军攻击周军,不过给周军击败了,现在是毫无反击之力,这些逻些城的统治者只好向周军投降。

    随后,周军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扫平一切抵抗者,彻底占领吐蕃高原,赵匡胤终于胜利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