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循序渐进的变化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循序渐进的变化

    正如王朴所说,时间在郭宗训的一边,亲政两年多了,成亲也两年多了,如今郭宗训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皇后、萧绰、周薇一人生了一个儿子,皇后生的嫡长子郭永崎成为太子,有了太子,文武百官马上有了定心丸,看来大周的江山稳了。

    其实郭宗训还有新的助力,他的三个弟弟熙让、熙谨、熙诲也长大了,最小的郭熙诲也十四岁了,郭宗训对这三个弟弟可是宝贝的很,请了卢琰做他们的老师,安排了勋贵的子侄来伴读,还有皇宫卫队的陪练,跟自己当初的学习模式是一模一样。稍有不同的就是,当初自己是使劲地练,现在郭宗训就相对放松一点,毕竟他们应该不会碰上自己当初的恶劣环境了。

    对于这三个弟弟还有自己的孩子,郭宗训都想参照现代的教育模式来训练,即使不能全面抄袭,也要让他们学习得全面一点,德智体美劳也样样都有,还要下基层去实践,郭宗训可不想“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现在他们的身上。

    至于皇权的争夺问题,郭宗训也有了安排,如果时间足够的话,他想慢慢地把朝廷制度化,逐渐严格执行,至于皇帝是否能够成为象征性的角色就不好说,如果可以,那就是江山永固了,否则还要慢慢斟酌。毕竟,人的思维不一样,难以实现跨越式的改变。

    郭宗训很清楚变革的威力,他可不想作茧自缚,只要大权在握,自己有的是时间去实施渐进式改革,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平衡社会的利益。自己掌握强大的内务府就是底气所在,只要有需要,内务府伸出援手,一定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矛盾的。

    在大肆笼络大周的勋贵、豪门之余,郭宗训还为弟弟物色合适的对象,与朝中勋贵结亲,编织更加紧密的关系网。虽然这些关系的可靠性有限,但是在自己强势的情况下,编织这些关系网,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支持,也更好沟通。

    为了让朝廷的文武百官增长见识,郭宗训跟王溥、王著等人商量过,分批组织朝廷的官员去参观内务府的展览,参观内务府下属的工厂、学堂、开垦团等机构,了解新的技术发展、新式工厂的情况,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内务府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大量货物、供应军队和各地的市场,为什么朝廷能够收到越来越多的商业税。

    同时,又针对各个部门官员的工作性质,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新技术讲解,让他们学习到新的知识,方便他们的工作。这些学习不是用于考核,讲课的教员都是内务府学堂的教官,他们接触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他们的讲解经常会引起官员的兴趣,进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员的解答让这些官员开拓了思路,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

    郭宗训希望通过细水长流的培训、学习方式,逐渐增长朝廷文武百官的见识,提高他们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支持,提高他们对工业化的认识,为以后的变革做好铺垫。

    在推广了全民教育之后,内务府又建立了多所高级学堂,用于培养高级的技术、研究人才。内务府通过考试的方式,在普通学堂毕业的学生里,招收愿意继续读书的学生。这些通过考试的学生,由内务府统一免费接送到对应的高级学堂,提供完善的衣食住行服务,确保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些学生还获得一次性补助,交给家人,作为安家费。

    这些学生在高级学堂里学习,接受更加系统的教学和培训,让他们接触更高深的学问,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以后为大周的新科技发展助力。

    这些学生在高级学堂里学习也是免费的,他们读完书之后,要在内务府的研究院、工厂工作一定时间,作为对内务府栽培的回报。

    郭宗训希望逐渐培养出更多经过系统教学的高技术人才,扩大大周的人才队伍,为之后的新技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郭宗训的计划里,要留出几条人才晋升的通道,确保底层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晋升。科举是一个重要的通道,为了提高人才的素质,科举还增加了一些必须的科目,让这些读书人不要局限于基本经典,还要扩大视野。

    为了弥补这些科举人才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朝廷已经制定了人才下基层的要求,让这些读书人到基层去锻炼,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在根据评核来提拔,如果不能适应基层的工作,那也就很难获得晋升了,小事办不了,还怎么办大事呢?

    朝廷的这些措施,确实让一些眼高于顶的读书人不屑一顾,他们宁愿只读圣贤书,也不愿意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屑于下基层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样一来,朝廷的科考也失去了一些名声显赫读书人的来报考,不过朝廷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做法。

    对于这些人,朝廷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文化研究之路,通过考核,他们可以沉迷在书山文海,继续风花雪月、高谈阔论,只是朝政就与他们无关了,因为他们不解下情,只能纸上谈兵。

    朝廷要求,所有七岁的小童,必须读书、识字,到了十六岁,可以继续读书、也可以参军、也可以去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就是可以进入高级学堂继续学习了,只是一开始招收的人数有限,不能人人如愿。

    对于读书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而言,无论是进入内务府工作还是参军都是最热门的选择,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培训体系,经过这些部门的培养,以后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有了一整套的培训体系之后,郭宗训就可以全程跟踪所有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报司经过仔细调查,从这些学生中招收忠君爱国、积极向上的学员,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重点培养,有的成为皇宫卫队预备队、羽林卫预备队、监军预备队、高级学堂预选生。

    这些预备队学员都获得额外的训练课程,也成为所有学生学习的目标,在学校里,有了学习的标杆,确实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意欲,也培养他们努力争先的斗志。

    在这些竞争过程中,情报司更能发现好的苗子,予以栽培。

    在长达数年的学习里,许多忠君爱国、积极向上的学生得到特别的培养,为郭宗训的军队、学堂、内务府提供了大量可用的人才,有了这些生力军,郭宗训能够办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假以时日,郭宗训甚至可以额外练出一支新军来,毕竟火枪火炮的出现,降低了对格斗技能的要求,训练新军也成为可能。

    新军,对于郭宗训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现在郭宗训的皇宫卫队其实已经是新军的样板。整体换装已经完毕,按照新军的要求开展严格的训练,他们不再使用旧式的武器,全部都使用火枪火炮来进行训练、作战,战斗力可谓冠绝全国,即使集群军队也抵挡不了他们的进攻。现在正在换装的是留守进城的羽林卫,按照郭宗训的计划,随后将是东京的守备部队、城防部队换装。换装完毕之后,东京城将成为无敌之城,这个时代的任何军队也不可能靠近东京城,不可能经得起东京的军队的打击。

    这些新军,将会逐步投入到随后的战争中去,让敌人见识一下周军的威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