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召唤之七星聚义 > 第四十六章 洛阳之乱

第四十六章 洛阳之乱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得病,灵帝有皇子刘辩和刘协两人,汉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于是在病重之际,把刘协托付给西园军首领宦官蹇硕和十常侍之首张让。

    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在南宫嘉德殿逝世。

    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何进即刻乘车前往。

    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率军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声称有病,不再进宫。

    四月十三日,何进拥皇子刘辩即帝位,是为汉少帝。当时刘辩年仅十四岁。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实权落在何进手中。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怨恨蹇硕想谋害自己,暗中计划欲将他杀死。中军校尉王莽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

    何进因袁氏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绍与其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又为天下豪杰所拥戴,因此相信并任用他们。

    又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何颙被任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蹇硕心里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说:

    “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

    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

    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灵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愤恨,

    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

    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

    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

    “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

    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进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六月初七,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从此以后,何进一家失去民心。

    王莽向何进建议说:

    “从前窦武他们想要消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害,只是因为消息泄露。五营兵士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势,而窦氏反而利用他们,所以自取灭亡。

    如今将军兄弟同时统帅禁军劲族,部下将领官吏都是俊杰名士,乐于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这是天赐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后世,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但何太后不答应,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条汉朝的传统制度,不能废掉。何况先帝刚刚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齐地与士人相对共事呢!”

    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思,打算暂且诛杀最跋扈的宦官。

    袁绍认为宦官最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诏命都由他们来回传递,现在如果不彻底除掉,将来一定会有后患。

    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消灭宦官,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又说:

    “大将军擅自杀害左右近臣,专权独断,削弱国家。”何太后心中疑虑,认为他们的话有理。

    何进新近掌握重权,但他一向对宦官们既尊敬又畏惧,虽然羡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当机立断,因此事情拖下来,久久不能决定。

    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都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以此来威胁何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一计划。

    主簿陈琳劝阻说:“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

    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

    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何进不听。

    何进新招的谋士崔浩听说后笑着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

    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

    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何进下令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让并州刺史丁原率领十万大军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

    这些行动都以消灭宦官作为口号。

    董卓这边接到何进召他进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发。

    同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

    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何太后仍然不答应。

    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暂且与宦官们和解。”

    董卓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诏命,一直进军到河南。

    种邵迎接尉劳他的军队,并劝令他退军。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发生变动,命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

    种邵大怒,用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士兵都害怕地散开。于是种邵上前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屈辞穷,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