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没考好原因很简单,就是与社会接触得太少了。

    他们家经济条件好,不知道是不是家里管得严,他不常出来玩,我们像野孩子,他像闭门书生,皮肤白皙,穿戴整洁,爱学习,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那年中考的语文有两道题,一道是代人写信,这个不难。

    另一道是“学习**叔叔二三事”,按说这道题也不难,如果说难,那就难在有没有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样的事我做得太多了,所以连草稿都没打,直接写了两件事。

    一件是我和弟弟从公园回来,帮助一位老奶奶把劈柴送到家。

    那时候市里生火用的劈柴,是供应的,我们那一片的煤炭公司就挨着公园。

    我和弟弟从公园出来没多久就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路边,身旁放着一捆劈柴,显然是老奶奶刚从煤炭公司买出来的,老奶奶是累了在路边休息。

    走到老奶奶跟前,我说帮老奶奶把劈柴送回家,老奶奶欣然接受了,并没太客气,这并不是老奶奶爱占便宜,而是那个年代,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看见别人有困难不帮忙,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第二件是在西大桥帮人推车。

    当初市内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手推车,我帮推的车上装的是钢筋,他们是一队人,在桥头停下,然后几个人和力,将手推车一辆一辆推过桥,尽管是几个人,推上桥也是很吃力的,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见别人有困难,我就有帮忙的冲动。

    当然作文比这里写得生动得多,分数应该不低。

    保一小学当时的大队长也在我们班,她考到了二中。

    每个假期,我都要去一次爷爷奶奶那里,这次也不例外,和小一点时候去不一样的是,现在去主要是给爷爷奶奶送一些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原来去就是玩。

    考上锦城中学,爸爸妈妈十分高兴,给我买了一双鞋,当时很时兴的塑料底的。

    这天我穿着新鞋,骑着爸爸的破自行车下屯了。

    路在帽儿山那地方要上一个坡,然后是一个很长很陡的下坡,下坡的时候车速很快,车闸的作用有限,有效的办法是脚蹬住前轮。

    坡底是河,水很少,踩着石头可以过去。

    过了河总觉得脚底下有东西,原以为是过河的时候,脚底下粘上了什么东西,在石头上蹭了蹭,还是硌脚,脱下鞋一看,心好痛,鞋底的塑料已经堆成了一个包,怪不得刚才总觉得脚底下热那。

    脚没事,鞋费了。

    没等开学,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趟锦城中学,望着这座即将成为我母校的锦城中学,感慨万分。

    梦想不一定飘在空中。

    学校离我们家比较远,况且锦城好玩的地方在城南和城西,所以很少光顾城东,上海路的这段,路南是实验中学,路北就是锦城中学,锦城的两所好中学是邻居。

    锦城中学是三层红砖楼,建筑风格中有俄罗斯的影子,门前左右两排松树印象最深,因为那时候有松树的地方很少,市内除了锦城中学别处没看见松树。

    我怯滴滴地从一楼转到三楼,时不时地从门缝扫一眼教室,想像着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样子,心里有些激动。

    后来知道了锦城中学成立于1913年2月,当时的名称是县立师范学校,这是锦城中学最早的名称。《锦县志略》记载:“县立师范学校,设立于城内东南隅凌川书院旧址,民国二年二月创办,校长、学监、教员、学生共三十九人,常年经费二千二百九十一元”。

    县立师范学校在建校的同时,同样位置上还有两所学校,即附属讲习科,1912年8月创办,附属国民学校,1913年2月创办。

    1946年初,锦城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改为省立锦城第二中学,锦城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改为省立锦城第一中学。

    同年7月,锦城第二中学高中部同锦城第一中学合并,更名为省立锦城中学。

    1948年辽沈战役,10月15日锦城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锦城中学,鲁坎同志出任锦城中学校长,在“正道行远”教学理念指引下,锦城中学培养出两位科学院院士和一位工程院院士,历届锦城领导中,都不乏锦城中学的毕业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