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434章 国公大才

第434章 国公大才

    在永历十五年的云南大战中,李定国尽起永昌、丽江两府精锐,以雷霆万钧之力攻陷昆明,一举收复整个云南。

    此战明军上下同心同德,歼灭清军数万,逼死战略大师洪承畴,让明军困守一隅的被动局面大幅好转。

    然而在吴三桂绝妙手段的运作下,部分清军得以撤退到南盘江以东,据贵州的崇山峻岭固守。

    这个美中不足给西南局势留下巨大隐患。

    既然云南明军无法越过贵州东进湖广,李定国只好挥军北上,经四川行都司建昌卫入蜀,对付卡着长江、嘉陵江咽喉的伪川陕总督李国英部。

    哪知李国英的战略嗅觉比吴三桂还要灵敏,云南明军主力刚到嘉定州,他就果断放弃重庆,沿嘉陵江退回广元,让李定国扑了个空。

    如今四川拥有东、西川两个野战军团,精兵众多、猛将云集,纸面实力比广东明军还要强。

    成都是天府之国,周边平原土地肥沃、又有都江堰截沙分水,灌溉十分便利,最适合种植水稻。

    经过两年多的卖地复垦,如今成都不但能自给自足,还攒下不少粮食储备,足够一场大型会战所需。

    在朱由榔的设想中,四川明军在永历十七年可以大展拳脚,或东进湖广、或北上甘陕。无论在哪一个方向打开局面,都能给清廷带来极大压力。

    然而东、西两川使者在御前激烈争论,让朱由榔突然意识到,远在蜀国的明军各部远没有想象中团结。

    东、西川野战军团占明军总数量的三成,实力超过四成,如今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全国战略会议自然无法继续开下去。

    朱由榔果断中止争论,留下两个使者单独奏对,以查找分歧出现的原因。

    哪知两个使者一分开,又开始变得客气起来。

    成都使者窦逐北说,成都和重庆没有冲突,更没有发生任何军事摩擦。

    之所以在御前会议发生争吵,只是因为晋王和麾下将领都觉得,消灭李国英军团更为急迫。

    消灭李国英,也是为了策应广东北伐,尽快收复两京十三省。晋王,包括高文贵、窦名望等将领个个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私心。

    “陛下,李国英麾下有张勇、高明瞻等悍将辅佐,在广元虎视眈眈,晋王怎么能安心离开成都进攻湖广呢?不是不愿,是不能啊!”

    “嗯,有道理。”

    朱由榔想起张勇前两年将滇南搅得天翻地覆,点头叹道:“甘陕清军骁勇善战,确实不得不防。如此说来,晋王和文督师确实没闹矛盾?”

    “陛下明鉴,确实没有。文督师德高望重,西川上下无不佩服景仰。听说他卧床不起,晋王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哩。”

    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窦逐北还掏出怀中的一沓单据,又道:“末将这几天在城内买了一些人参、当归、鹿茸等养身补气的药材,正是要带回去给督师大人的,请陛下过目。”

    “晋王乃朕的肱骨之臣,你父亲窦名望也是和朕一起扛过枪的人,朕对他们怎么会有任何怀疑呢?”

    朱由榔让侍从接过采购单据,吩咐内库账房立即给窦逐北报销,又道:“晋王军务繁重,几天不吃饭、不睡觉怎么能行?文督师已病倒,他可不能再病倒了。”

    窦逐北来之前是在李定国那里拿过采买银的,如今天子报销,他连忙高呼“谢万岁恩典”,然后眉笑颜开地退下。

    来自东川的使者是刘体纯的儿子刘晋戈,被单独留下奏对,他不免有些紧张。

    “末将一时冲动,和窦小将军争辩了几句,请陛下恕罪。”

    “畅所欲言,何罪之有,”朱由榔大度地让刘晋戈站起说话,“东川山多地少,重庆又刚刚收复,粮食、军需恐怕都不太富裕吧?你们想出房县攻郧阳,还得对窦逐北客气一些,好托他说服晋王,为东川提供军需啊。”

    “陛下有所不知,最近靖国公很是发了一笔横财哩。成都给我们支援粮草,我们当然感激不尽,就是不肯给,靖国公也发了话,说他会自掏腰包负担一部分军需。”

    “哦,靖国公从哪里发的横财,赚了多少?”朱由榔来了精神,好奇问道。

    “回禀陛下,去年湖广盐价暴涨,靖国公从房县运盐货出去卖,赚了……赚了多少……末将也不清楚。”

    刘晋戈得意洋洋地炫耀到一半,猛然想起走私盐货到湖广有通敌之嫌,连忙刹车,将具体数字咽了回去。

    靖国公袁宗第长期自领一军,负责一个方向独立作战,是李自成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也是大名鼎鼎的商洛十八骑之一。

    在忠贞营里,除了“虎帅”李来亨被视为李过的继承人,受到一致爱护之外,就数袁宗第的威望最高。

    刘晋戈初来乍到,不知道广东这边早就开始走私食盐,又一时口快说漏了嘴,心中很是惶惶不安,不知道会不会给袁宗第招来什么麻烦。

    朱由榔早就下诏解放盐事,而且自己也通过盐枭向清控区卖了不少盐,所以对此丝毫没有觉得

    有什么不对。

    现在袁宗第靠买盐发了大财,拿一些出来为友军解决粮草问题,也是大公无私之举,更没什么好苛责的。

    只是袁宗第驻扎的大昌一带在后世并不以产盐着称,所以他十分好奇袁宗第哪来的大批食盐。

    刘晋戈既然说漏了嘴,不好继续隐瞒,只好实话实说。

    原来大昌一带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人工开凿的岩洞,洞中会不断地流出盐水,经过烧煮就可以得到优质雪白的石盐。

    大昌人自古就用这些盐从川东和湖北换到粮食和布匹。这几年因为战乱,销路受到影响,产量才低了下来。

    哪知清廷忽然搞了个禁海迁界令,一直吃淮盐的湖北大受影响,盐价比平时翻了几十倍。

    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盐枭开始向大昌求购石盐,头脑灵活的袁宗第很快组织人手上岩洞烧卤制盐。一年多下来,通过房县、竹山、郧阳这条路线运出去的私盐不计其数。

    沿途的清兵清将都被盐枭们喂得满肚肥肠,防卫松懈得不行。

    所以刘晋戈敢在御前会议说什么三个月打到汉阳,绝不是信口胡吹,而是早有缜密周详的计划。

    “如此漏洞,咱们不好好利用,的确可惜了!”

    朱由榔叹了一句,又补充了一举赞叹:“靖国公大公无私、智勇双全,真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