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447章 海产养殖

第447章 海产养殖

    黄宗羲虽然是传统官宦世家出身,却向来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

    对于朝廷设立中央银行,即将以白银为担保发行纸钞的举措,他不但大加赞赏,还在各种诗会中鼓吹,说这是永历十七年最英明的新政之一。

    至于大力发展股市,黄宗羲则有些拿不准,所以当他听说屈大均要筹办经济专栏,才不惜自降身份加入报社,希望能通过内幕消息看清得失。

    黄老板自顾自吹嘘的时候,黄宗羲面露微笑耐心倾听,又下工地转了半天,亲自查看进度,以求细无遗漏。

    回到报社,他根据见闻奋笔直书,炮制出一篇名为《佛山新炮厂初考的文章,发在《广州每日消息增刊上,引起不小轰动。

    黄宗羲本就是士、商两界都极出名的大儒,有他的文章背书,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二线军火商。甚至有传闻称,此厂已进入天子法眼,前途不可限量。

    围绕此话题,报社乘胜追击,陆续采访了碣石生员蔡应玮、黄埔教官张永元等人。这些人都说,黄老板卖的火炮确实质量不错,不说比别家好很多,起码用起来是放心的。

    这些报道让香江火炮厂的名气迅速提升,很快就连广州股票交易所副提举郑经也重视起来,询问姚启圣投行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是否决定保荐。

    就当屈大均准备打探下一条内幕时,报社却迎来了一个奇怪访客,指名道姓要见黄宗羲。

    屈大均接见时,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此人实在是太臭了,而且是又腥又臭,比普通渔民疍户身上的味道还要大一些。

    “小人桂山渔业公司张阿三,见过文曲星黄大老爷。”

    “啊……张老板,请坐。”

    屈大均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其貌不扬,却居然是个大老板,惊讶了半天之后,连忙将人迎进雅间看茶。

    “我乃番禺屈大均,这家报社管事的,并非梨洲先生。张老板有什么事,和屈某谈也是一样的……张老板别站着了,请坐,请坐。”

    “原来是屈大老爷,我们广东的小文曲星啊!小人给您跪下磕个头……”

    “客气了,屈某一介白身,张老板有话请讲,无需行如此大礼。”

    屈大均本就不拘小节,这两年见过很多大老板在朝廷庇护下迅速起家,有些甚至能在御前说上话,当然不会鄙视商人。

    一番客气之后,他终于弄清楚眼前年轻渔民的来意。

    原来,自从明军在永历十五年反攻香江岛,朱由榔就解除了禁渔令,鼓励渔民出海捕鱼,以缓解当时数十万灾民的粮食困境。

    张阿生是香山县桂山群岛一带的渔民后生,听说朝廷用银两收购海鱼的消息,很快聚拢起上百艘渔船,每天出海拉网捕鱼。

    桂山群岛一带是珠江口咸、淡水交界,礁石又多,渔业资源很丰富。

    以前渔民穷,不是海里没有鱼,也不是海鱼不好吃,而是因为鱼离开海水很快就会死,捕多了很难卖出去。再加上城内渔霸压榨,盐价昂贵,这才让渔村没有银钱来源。

    既然朝廷无限量收,一百多艘渔船敞开拼命捕,有时运气好,一天就能收获五、六千斤海产。

    按照平均每斤海鱼五文钱算,桂山渔业公司每个月能赚回三、四百两银子,足够几个渔村的壮丁分了。

    粮食危急缓解后,脑子灵活的张阿生又批量采购食盐,为朝廷做起咸鱼来。

    在以前,腌制咸鱼是不赚钱的买卖,因为每五斤鱼就要用一斤盐,而盐比鱼贵的多,盐运司还吃拿卡要,做起来没什么利润。

    如今大明治下盐价已经降到三四文一斤,腌制咸鱼开始变得有利可图。再加上御林军的军需部每月采购十几万斤,渔业公司又赚了一大笔。

    屈大均知道在明军刚登陆香江岛的那段时间,渔民捕海产为缓解粮食困难出力甚多,于是肃然起敬道:“张老板为国分忧,生民无数,屈某佩服……张老板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我们那边快没有鱼了。”

    说到这里,张阿生脸色露出苦涩的表情:“这两年捞得太多,近海的鱼越来越小,我们每天得花很长时间出海,才能捕到大鱼。文曲星你不知道,离岛越远越危险,还不容易捕到鱼……这样下去,我们很快又要受穷了。”

    “这……这事你应该找……应该找河泊所衙门吧。”

    说起河泊所,张阿生充满了鄙视。那个衙门历来只管收渔课,不欺压渔民就不错了,哪能为民分忧。

    其实张阿生已经找到破解困局的方法——在桂山群岛附近自己养鱼。

    “大海里养鱼?”

    “没错,就是我们自己养。”

    张阿生告诉屈大均,在海边养海产的方法古已有之,最好养的是牡蛎、海蛤,找片海滩打下木桩,就几乎不用打理。

    比较麻烦的是养海鱼,需要精心挑选避风海湾,然后用竹排和细密的渔网饲养,还要辅以大量木桩和铁锚固定竹排,以防风暴肆虐。

    好就好在桂山群岛海湾众多,适合养鱼的避风处不少,如果能全部用来养鱼,以后每天至少能收获两万斤海产。

    “还有蚝油。我们桂山岛熬出来的蚝油可鲜了,至少五十文一斤。我想买上几百口铁锅,再从香江岛买煤熬汁。”

    “这……你们想熬多少蚝油?”

    “如果有钱买煤,我们每年至少能熬个十万斤吧。”

    这一番话,听得屈大均目瞪口呆。

    他从没想过,眼前这个土里土气的年轻人居然能想出这么庞大的计划。每天两万斤鱼,足可以养活一个县的人,或者让六万海陆明军顿顿吃上海鲜。

    十万斤蚝油,全广东的老百姓都够吃了,说不定还能远销湖广、江西,甚至更远的地方。

    屈大均过了好久才缓过来,试探着问道:“那……屈某能帮上什么忙呢?”

    “我们需要银子购买竹子、木桩、铁器,用来轧制和固定竹排,还要购买铁锅、盐和煤,嗯……还有粮食——所有男丁都要拉去干活,就没有人出海捕鱼了。”

    “你需要多少钱?”

    “一万两。听说广州新开的股票交易所,可以筹得到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