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反清:从延恩侯到列强国父 > 第22章 京师城里延恩侯,别出心裁一枝秀。

第22章 京师城里延恩侯,别出心裁一枝秀。

    丁小六触电般缩回手,一脸无辜。

    朱秀回过神,重重拍他肩膀:“你小子立功了!”

    说干就干。

    主仆二人快步走到工作室,招来工匠一通鼓捣。

    一天后,全新结构的纺织机诞生。

    实际上,朱秀最新研发的纺织机,已经完全超出珍妮机的范畴。

    直到数年后的英国,才有类似的机器问世。

    后世人管这种机器叫走锭精纺机,也叫骡机。

    通过改进,将拉纱滚筒和纱锭的主滑台结合,模拟出人力拉动的效果。

    而且拉纱强度可经过调解,使得生产出的纱线细且结实。

    因为没有蒸汽机动力的参与,朱秀设计的织机还需要一定的人工操作。

    但这完全不妨碍后续的大规模生产。

    “康乾盛世”嘛,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招来府中下人试验了一番,新型织机效率比旧的纺织机高几十倍。

    而且质量更加稳定。

    朱秀喜不自胜。

    鉴于丁小六做出的巨大贡献,朱秀决定把这款纺纱机命名——茉莉纺纱机。

    毕竟书是人家乌茉莉提供的嘛。

    而且叫“小六纺纱机”或者“老六纺纱机”,听起来就很不严肃。

    纺织机关系到朱秀后续的一系列计划,所以保密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保密方面丁小六是行家。

    把知情人全部叫到一起,一通恐吓“杀你全家”什么的也就够了。

    严格来说这不是恐吓。

    若这些人真敢泄密,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不小心“暴病身亡”。

    杀人方面,丁小六不是行家,是专家。

    接下来的几天,朱秀一直都憋在屋里盘算,量产织机的具体事宜以及后面的安排。

    初步的打算是先自用。

    等侯府在纺织行当占据了足够的市场优势,小小的垄断京畿棉花市场,再出售织机。

    同时不断推出新型纺织机、织布机。

    有国家科研所在背后支撑,有后世数百年的见识打底,技术方面朱秀完全可以吊打这些思维僵化的古代人。

    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再加一条“工部认证,不得伪造”的规定……

    “咚咚咚”

    一名仆从敲门,小声禀报:“老爷,和都统来了。”

    朱秀缓缓点头:“让他先去书房候着,稍后就到。”

    在古代,请客人进书房,表示的是亲近之意。

    这些日子朱秀偶尔去一趟和府,几次下来,两人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对于朱秀的学识与见解,以及对朝中局势的认知,和珅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和珅的心目中,朱秀既是谦逊有礼的贵公子,更是一位感恩朝廷、心怀高洁的侯爷。

    “和兄!”朱秀看着书房中正襟危坐的和珅,笑着打了个招呼。

    “侯爷,您如此称呼,当真是折煞卑职。”和珅赶紧说道。

    朱秀摇头:“和兄毋须客气。现在咱们是在自己家里,太拘束了也不自在。”

    “你既然长我几岁,叫一声和兄也是应该的。”

    “只可惜你我身份有别,终究不能义结金兰,否则小弟当真想拜和兄为义兄。”

    和珅满心感动。

    他知道朱秀所说的“身份有别”不是指爵位上的差别,而是满汉之别。

    虽然代王一脉传到朱秀这里,已经算是第八代旗人。

    但骨子里流的,依旧是大明朱氏的血脉。

    若二人结拜,传到乾隆耳中,对他们两家来说都是天大的祸患。

    和珅从怀里掏出几张纸,递到朱秀面前:“敢请侯爷过目,这是工部签署的文书。”

    “适才我去了一趟冯府,老爷子托我把这个带过来。”

    这是红砖、水泥的官方合同。

    朱秀点头。

    朝廷六部,六部尚书是长官。

    但众所周知,一把手是不做事的。

    每个部里,真正干活的是侍郎。

    冯英廉身为工部侍郎,涉及自家孙女婿和珅的生意,办事效率自然极高。

    林林总总一大堆条款,朱秀关注的还是最后的利益分配。

    工部拿大头,七成利;朱秀拿两成(包含福隆安一成);拿一成的,是刘全。

    这也是个老熟人。

    不光朱秀熟,后世人对他也是耳熟能详。

    无论是大热的《铁齿铜牙纪烟袋》《‘宰相’刘罗锅》,还是冷门的《魂断紫禁城》《乾隆王朝》,只要有和珅的地方,就少不了这位和府大管家的存在。

    乾隆死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顺带手也抄了刘全的家。

    靠当管家留名青史,这老头子也算是天底下独一份。

    ……

    文书只有数几页纸,却贵愈千金。

    等这东西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有官方背书,再加上华夏人“基建狂魔”的原始基因,妥妥的超级潜力股。

    见朱秀小心把文书收好,和珅这才松一口气,感叹说道:

    “好叫侯爷知道。前些天福大人御前说起此物,很是让皇上高兴了一番。”

    “还亲自题了一首诗。诗曰:

    “京师城里延恩侯,别出心裁一枝秀。

    “红砖水泥讵有异,不枉皇恩万古流。”

    “噗——”

    “咳咳咳”

    朱秀差点没憋住笑,只得用咳嗽掩饰。

    “这诗……真应景……”想了半天,朱秀也只能给出这么个评价。

    和珅看他一眼,痛心疾首:“何止应景!简直是传世名作!”

    “而且皇上金口玉言,夸赞侯爷‘一枝独秀’。”

    “这是多大的荣耀!”

    “等以后有机会,卑职一定替侯爷向皇上讨幅御笔,让侯爷挂在门楣上!”

    朱秀脸上肌肉抖了几抖,终究还是点头:“多谢和兄好意!”

    这么流弊的诗词挂在门上,老子还真怕门框都烂了。

    他也算明白为什么和珅那么讨乾隆喜欢。

    这么昧良心的话都说得出口,这和珅确实是个舔……天才。

    和珅一脸谦卑:“不敢不敢。蒙侯爷垂青,我也算从中占了一点利。”

    “我还不知该如何感谢侯爷。”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朱秀摆摆手,笑着说道,“咱们不提这个。”

    “眼看太后大限……咳咳,大寿将至,和兄可是准备好一鸣惊人了?!”

    他上次去和府时,按照模型打造的四轮马车已接近尾声。

    根据朱秀的建议,四轮马车的整体车架不再使用木头,而是精铁。

    他还“别出心裁”地花重金打造了八根“弹簧”按在黄花梨木的车座下,为的就是减震。

    车架上,单单是夜明珠便镶嵌了18颗。

    其他各类宝石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将工本费折成现银,少说也要值8万两白银。

    饶是延恩侯府财大气粗,管家老田拿出这么多好东西来的时候,也是差点疼得犯了心脏病。

    说起四轮马车,和珅一脸兴奋,搓着手点头:“马车已完工。”

    “卑……愚兄今日来,便是特意请贤弟前去欣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