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四十一章 施新政欲收朔方 展国力封后大典

第四十一章 施新政欲收朔方 展国力封后大典

    四月初,皇后萧淑沂和皇贵妃李沁都很忙:一人帮着皇帝推新政,一人管理后宫,又都忙着封后大典。两人都看出来,皇帝在找平衡,名义上是封后大典,其实是皇后的,也是皇贵妃的。

    承讯初读刘昫、张昭远等人修的《唐书》时,觉得唐太祖李渊做事一点魄力都没有。要么大唐天下长幼有序,立李建成当皇太子,就让李世民当秦王,把秦王的其他官职全拿掉,让李世民安心不安心地只做个封王。结果李渊封了二儿子李世民亲王、太尉、尚书令等,封爵、武官、文官职务都已经到顶没法封了,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个天策上将军来。任何皇帝手下有这么个超级臣子,皇帝能安心吗?更别说叫太子安心了!

    要么大唐天下能者居之,把李世民立为皇太子,叫李建成安心不安心地做个封王。这样就可以避免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儿子逼宫父亲的惨剧。

    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两个都非常优秀的儿子,父亲又怎能偏向其中的一个呢。所以李渊的选择即使错了,也是父亲的无奈,也是在所难免的。

    回到现实中,承讯已经理解了李渊的无奈,他也选择了平衡,在皇后和皇贵妃之间寻找平衡。因为两个都是他所心爱的人,他不愿意伤害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

    封后大典的流程已经由礼部制定出来了,两人只有细小的差异。看了之后,皇后和皇贵妃就明白了,这是两个人的封后大典。皇后萧淑沂似乎有些不满,我这皇后跟皇贵妃差不多吗…承讯解释说,“当初在上京见你仿照辽国封后走了一个过场,朕觉得欠你一个封后大典。借着这次的封后大典,我们新生的汉国也要向诸国展示一下实力,因此会隆重大办。除了汴京百官,塞北诸臣也要参加,吴越、南平、南楚、西域诸国都会派人来祝贺。可是国家新立,也不宜三番两次做这样的排场,我们就三合一吧。”皇后明白了,皇帝体恤社稷黎民,自己即位也没有举行登基大典。这次为了自己大操大办,很给力了,封后大典带上皇贵妃就带上吧。

    这日,皇后萧淑沂拉着皇贵妃李沁来向皇帝请示,看看她们两人的服饰是否合适。两人进了御书房,皇后萧淑沂突见侧方新挂了六个字《破阵子∙山河泪》,不解地问承讯:“陛下,为何要将这六个字挂在我幅员万里的大汉皇帝的御书房中?”

    承讯对皇贵妃李沁说道:“沁儿你还记得六年前汴京一别,你我道别,就像生离死别吗?朕要时刻警醒自己,曾离亡国之君并不遥远。将来要是有缘送于一人,让他帮我完成这首词。”承讯不仅亲耳听说,也亲眼所见了英雄末路的下场,也曾经孤立无援到自己最心爱的人为他去死。春风得意之时,承讯将这六个字放在这里,要常常自省。

    皇贵妃李沁说道:“陛下居安思危,是我大汉之福。”

    皇后萧淑沂笑道:“好话都让姐姐说了,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陛下,这六个字将来准备送给谁呢?”

    承讯听皇后这么一说,先是没反应,后来一琢磨,笑骂:“淑沂,你得学学婉儿。政事国事我没想到的,你要帮我想到。怎么你正事不关心,乱七八糟的事想的这么长远…我们在御书房说事,你都想到塞北之地去了。放心吧,不是你想的那样。”

    看完了两人服饰,承讯夸奖了一番两人貌美如花、雍容大气,皇后和皇贵妃便出了御书房。李沁问萧淑沂,“妹妹,你刚才说的’送给谁’,指的是谁啊?”

    萧淑沂神神秘秘地告诉李沁,“姐姐,你看我还是有功劳的。那个她叫石延琪,原来的晋国公主,和皇帝陛下曾是旧识,也想跟皇帝陛下一起回汴京的,已经被我拍倒在塞北了。”

    李沁笑嘻嘻地也小声说,“看来陛下当初也曾离驸马不远啊。”

    两人一通乐,萧淑怡哈哈笑地答道,“你我姐妹联手,笑看人世间。”

    四月十四日,皇帝刘承讯和皇后一起召集六名内阁大臣,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内阁会议,听取了政务改制的情况汇报。政务改革在汴京和各州县推行的比较顺畅,可是在节度使区的执行遇到了比较大的阻力,因为政务改革较大地限制了节度使的权利。

    云州军、云内州军、幽州军分别归属高行周、洪瑸、慕容彦超。这三个都是新建的节度使区,也没有再授予名称,就以治所命名。徐州武宁军归属董平,这是节度使新到任。上述四人又是皇帝亲信,还比较配合。

    长安的昌武军归属周王,还没有推行政务改制。阜阳的忠武军、邓州的威胜军、金州的怀德军、灵州(银川)的朔方军的政务改革推行的速度缓慢,尤其是灵州的朔方军。

    朔方军历史悠久,大周皇帝武则天时起设镇,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几十年的历史了。此军战斗力强大,一直是北方实力最强的番镇之一。安史之乱中,安禄山选的时机非常好,唯一的漏洞就是安禄山低估了朔方军这些由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国防军捍卫大唐的决心,他们以死搏杀抵御安禄山的叛军。

    现在的朔方军节度使冯继业年仅26岁,代父领镇,颇为骄恣,时常出兵与定难军发生冲突。郭威和张浦两个枢密使都建议皇帝应该乘着此次封后大典,冯继业到汴京来进献驼马和宝器,把他扣留。然后再派心腹之人接管朔方军,不能把这样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让一个骄横小儿掌管。

    郭威又向皇帝汇报,收到朔方军行军司马吕程密报,冯晖死后,冯继业杀其兄长冯继勋,然后谎报其为长子,得续封朔方节度使。郭威给皇帝打了一个比喻,冯晖如同战国时代的名将赵奢,有勇有谋,对军士们很好,所得财物多分给将士们,众人多愿意为冯晖卖命。冯继业就像那赵奢的儿子赵括,贪财好色,对将士们也不好,把他放在朔方就是个祸害。

    皇帝刘承讯问郭威,“朔方现在撤番显然不太合适,那谁适合接替朔方军节度使呢?必须是一名悍将,才能有效地震慑朔方军。柴荣、董羽、王守成、李洪信、阮虎,五个羽林大将军朕想想都不合适。董平、阮龙也不好。”承讯告诉郭威,“郭卿家,我想了半天就你最合适了。”

    郭威苦笑,“微臣也觉得我比较合适…如果实在不行就我去接收朔方军吧。”

    王章接话说道,“臣也认为不能再让冯继业当朔方节度使了。他不仅跟定难军干上了;来汴京之前还跟吐谷浑干上了,抢了吐谷浑大赞普的财物。来汴京参加封后大典的吐谷浑使臣都告到我这里来了。”

    吐谷浑势力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势较低的东北侧,尤其是聚集在牦牛城附近,自汉立国以来受汉国封赐,是汉国对抗西北楼兰的排头兵。

    听了王章的话,承讯反而笑了,立即叫来丁力,让丁力带人软禁冯继业,好吃、好喝、好好招待。又对王章说,“王卿家你去安抚一下吐谷浑的使者,告诉他,朕已经软禁冯继业,并派遣新的朔方节度使,一定将大赞普的财物还给他。”

    王章尴尬地说,“听说冯继业进献的宝马有一部分就是从吐谷浑抢来的…”

    承讯笑笑,冯继业这小子虽然骄横,对我还是蛮不错的啊,抢别人东西跑来送给我。承讯命王章多送金银给吐谷浑大赞普,以示慰问。接着,又告诉郭威,“郭卿家你不用跑一趟了,朕已经有了朔方节度使的最佳人选。”并立即让侍卫传幽州军节度使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是鲜卑吐谷浑人,又是和郭威一样久经沙场的老将,派他去显然比派一个汉将更合适。

    过了一会儿,慕容彦超来了,见六个正一品内阁大臣都在,心想定是有要事。承讯任命慕容彦超为朔方军节度使,他的儿子慕容其为灵州刺史,让他父子带上跟着一起来的将领,率领五千禁军去接管朔方,然后从幽州调遣亲信。承讯又下令撤掉幽州节度使,命令董羽的部将、指挥使赵弘殷接管幽州的部队,将部队改成驻军,驻扎在檀州。

    布置妥当之后,皇后萧淑沂又建议,禁军董羽部备战,以防国公慕容彦超接收朔方军不利,可直接去安抚或镇压。郭威和张浦都赞成皇后的建议。承讯心想也好,有备无患。

    四月十七日,由礼部和工部先期将制好的册、宝送交内阁,礼部奏请皇帝,皇帝命苏禹为册封使,张浦为册封副使,亲自带领正副使祗告太庙。

    四月十八日天刚亮,尚书右仆射陈设法驾卤薄(天子座驾)于太和殿外、陈设皇后和皇贵妃仪驾于宫阶下及宫门外。管理乐器的部门将乐器悬于乾坤殿外;礼部官设节案于乾坤殿内正中南向、设册案于左西向、宝案于右东向、龙亭二座于内阁门外;内监设丹陛乐于宫门外、节案内于宫内正中(以上均南向),设册宝案于宫门内两旁,东西向,设皇后和皇贵妃拜位于香案之南。礼部官将金册、金宝及宣读册文、宝文陈设于亭内。

    一切备好后,负责册封的使者苏禹敲响三次钟鼓,皇帝刘承讯穿着契丹皇帝的朝服,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配鱼袋、带犀玉刀、穿络逢乌靴,带着六名内阁大臣(五人穿着汉官礼服,一人穿着契丹礼服),带领百官进入乾坤殿。

    礼部官员为皇帝奉上册封书,皇后和皇贵妃宝玺放于事先备好的案桌,百官随即按庭仪时的站位,到殿上各自站好。尚书右仆射赞“鸣鞭”,丹墀下即三鸣鞭;大乐队奏起了《百鸟朝凤》曲,接着,在礼部赞官的带引和口令下,王以下及正副使、文武各官排班立,并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礼毕乐止,尚书左仆射请示皇帝是否开始册封大典,皇帝应允。

    尚书左仆射从中门走出,走下台阶到达宣读制命的位置,高呼:“有制正副使跪”,尚书左仆射宣读制命:“乾宁五年四月十八日,钦奉皇太后懿旨,册立淑妃萧氏为皇后,册立贞妃李氏为皇贵妃,命卿等持节行礼。”正副册封使俯伏,起身,尚书左仆射从西殿门入殿。执事人举册宝案从中门出,掌节官从册宝案上开封节令,交于奉节官。引礼官引正、副册封使到到受册位,奉册官拿起皇后册封文书交于正使,正使跪受,又拿起皇后玉玺交于副使,副使跪受。并把册封文书和皇后玉玺放于册宝案,退回原站位。

    礼仪重复再来一遍,这次是册封皇贵妃仪式。引礼官又引正、副册封使到受册位,奉册官拿起皇贵妃册封文书交于正使,正使跪受,又拿起皇贵妃玉玺交于副使,副使跪受。并把册封文书和皇贵妃玉玺放于册宝案,退回原站位。

    此时,奏响礼乐,正副使者拜四拜,起身,礼乐停。再奏响礼乐,掌节官在前引导,举案官紧随其后,出殿门后,礼乐停。引礼女官引皇后和皇贵妃在拜位北面立,皇后萧淑沂头戴九龙四凤钗,身穿青色镶嵌红边的皇后朝服,手持玉珪;皇贵妃李沁头戴八龙四凤钗,身穿青色镶嵌红边的皇贵妃朝服(青色略浅,图案花纹与皇后无异),手持玉珪。

    皇帝穿着契丹朝服,皇后和皇贵妃穿中原朝服,象征着炎黄子孙本一家。侍仪女官四人立于拜位左右,宣读女官二人立于东案之南。引礼女官奏“跪”,皇后跪,宣读女官就案,宣读册文,宣毕将册文授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女官以册文奉送皇后,皇后转授予侍左女官。

    引礼女官又奏“跪”,皇贵妃跪,宣读女官就案,宣读册文,宣毕将册文授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女官以册文奉送皇贵妃,皇贵妃转授予侍右女官。皇后先起,皇贵妃后起,乐队随即奏乐,皇后和皇贵妃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礼毕,皇后退到东面立,皇贵妃退到西面立,乐止。

    正副使跪拜呼:秉承制命,册命皇后、皇贵妃礼仪仪式毕。皇帝坐于龙椅之上,皇后和皇贵妃行至皇帝身前,皇后立于皇帝左侧,皇贵妃立于皇帝右侧,接受百官朝贺。百官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至此,册立皇后、皇贵妃礼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