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新的卫所制

    城墙下。

    朱慈烺说完后,五千多人都是面面相觑,又暗暗心惊,更多的却是紧张起来。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一人率先站出去交东西,脸上有不舍,有担心,更多的还是纠结。

    朱慈烺站在城头,双手背在身后,就这般直直望着他们不说话。

    而五千人更是无人敢说话,连小声滴咕都没有,气氛越发的压抑沉重。

    随着最前面的一名小兵扛不住率先站出来,将身上的两锭元宝丢在了前面的木箱里,其他手脚不干净的人,便也争先恐后的冲了上去。

    最终五个大箱装的满满当当,银子最多,然后便是金块珠宝首饰。

    五千人几乎有九成九都拿了,包括那些监军太监,也唯有吴三辅一人没拿,显然看不上小钱儿。

    这时吴三辅也是紧张不已,他没想到陛下竟这般认真,这种小摸小拿,再正常不过,只要不贪墨瞒报,恐怕任何帝王都不会计较。

    “所有监军太监就地斩杀!罪名知法犯法,不监督制止反倒跟拿!”

    朱慈烺一挥手。

    他说的给次机会,可不包括监军太监,对这些监军太监,他的态度是零容忍。

    本来这种事,这些太监应该及时制止,可他们不但不制止,反而贪小便宜跟着拿。

    这他娘的能做监军太监?维护军纪?

    “皇爷饶命呀,奴婢再也不敢啦…”

    十几名太监顿时吓的跪在地上求饶,却被御林军直接拖出,手起刀落。

    其他御林军则开始一一搜身起来。

    只要不搜出大锭的元宝金块珠宝首饰,一些碎银铜钱则都算自己的。

    所有士兵胆战的同时,又觉得陛下太过无情,好在都老老实实交了出去。

    “是不是觉得朕太认真了?太不讲情面了?”

    “朕今日便告诉你们,规矩就是规矩绝不能破,是你们的一分不会少,不是你们的一分不许拿!

    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我大明的军人就该顶天立地,生死无畏,百折不能夺其志!

    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皇帝,帮助弱小,一言一行皆要有男子气概,行事要堂堂正正,问心无愧,这才是朕的天子亲军,这才是能与朕开创大明万世之基的百战之师!

    可尔等呢?

    如此行为与贪图便宜的妇人何异?

    与鸡鸣狗盗之辈有何区别?

    自朕登基以来,可曾少尔等半分军饷?该奖赏的又可曾未兑现过?

    或者是你们每月的军饷伙食又被克扣贪污了?

    若是有,现在就站出告诉朕,无论是谁,朕定斩不饶!”

    “回答朕,有没有?”

    “没有!”

    面对皇帝一连串的质问教训,所有将士都羞愧的低下了头,心中的那点不满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朕便不计较了,今后若再出现这种手脚不干净之事,轻则清除军队,重则斩立决!

    因为朕不需要鸡鸣狗盗之辈,更不需要贪图小便宜的妇人,这种人没资格做朕的天子亲军。

    朕需要的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汉子,是百折不饶,帮助弱小,忠诚于皇帝的汉家好男儿!”

    朱慈烺说到最后,张开双臂大声的吼叫起来。

    他不希望自己的军队,只单单为了荣华富贵效命于他,还应该有高尚的灵魂。

    虽然这东西很虚很假,却是一支绝世强军,不可或缺的,今日他便要给他们注入灵魂。

    “吾等一定改正,忠于陛下,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堂堂正正,帮助弱小,顶天立地!绝不做鸡鸣狗盗之辈,亦不做贪图便宜的妇人!”

    五千人都是齐刷刷的单膝跪下,齐声呐喊道。

    连边上的御林军和一些来看热闹的军官将士,也都跟着跪下高声喊了起来。

    “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仍不失为好男儿,不失为朕的天子亲军!”

    “吴三辅驭下不严,重责二十军杖,其余人解散!”

    吴三辅简直要哭了,就他一人没拿,反倒要挨打,却也只能认命。

    谁叫他是总兵。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影响非常巨大,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各营监军太监们,几乎都变得谨小慎微起来。

    然后便是各级将领,都认识到了陛下对贪墨的态度和坚决,开始盘算。

    也唯有普通士卒受到的感染最大,尤其是那些思想淳朴的汉子,已经在心里暗暗咬牙,要做陛下要求的那种天子亲军,不做贪图便宜的妇人,鸡鸣狗盗的小人。

    这就是皇帝的影响力。

    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无数人。

    ………

    又过数日,整个宣府大同的卫所,试百户以上武官,和大同府的所有文官,已全部赶来,加起来竟不下数千人。

    虽然所有人都明知陛下将大家召集到宣府来,肯定没好事,却没有一人敢不来。

    一则是对皇权的敬畏。

    二则是慑于朝廷的八万大军。

    这么多人城中肯定是挤不下的,所以会议只得在城外召开,朱慈烺端坐在高台上,数千人则按照品级,老老实实跪在地上听训。

    个个心中忐忑,最最不安,尤其是前面的知州知县和卫指挥使们。

    “尔等皆是我大明世袭的武官,你们的先辈曾跟随太祖南征北战,驱逐鞑虏,复我汉家江山,重塑我中华文明!

    太祖皇帝为了感念尔等先祖的功劳,将其迁移至两地,赐其田宅官职,戍边屯田,并让后代世袭罔替,子承父业,就是希望他们能世世代代为我大明守护边关,传承至今,多的恐怕已有二十多代了。

    我老朱家从未亏欠过尔等,反倒是尔等,两百多年来,仗着世袭官职,将普通军户的田产全部吞没,却又无法尽职守御边关,让朝廷不得不重新花钱募兵来戍边。

    尔等竟然还抱怨朝廷拖欠军饷,这也就罢了,我老朱家的皇帝念在尔等先辈之功,一直都睁只眼闭只眼。

    可尔等却不感念皇恩浩荡,竟然贪图钱财,明知那些奸商串通建奴鞑子,却仍为其提供兵器粮末,眼中可还有半点朝廷,君父?

    而更让人寒心的是,闯贼进犯,尔等本应殊死抵抗,报效皇恩,谁知尔等却直接投降,半点不念累世皇恩。”

    “竟然尔等无情无义,罔顾我老朱家与尔等世代的恩情,那么两百六十余年的情义,今日便尽了,你们也莫要怨朕,收回当初太祖皇帝赐给尔等先祖的一切荣华富贵!”

    朱慈烺说完,所有的武官都是泣不成声,有害怕,也有愧疚后悔。

    “陛下,吾等知错了…”

    “陛下,还请开恩,吾等今后一定报效朝廷,忠于陛下,忠于朱家…”

    “已经晚了,这就像女子失节一般,一旦做了,便永远也无法再弥补,无法洗净!

    朕这次竟然亲自带着大军来了,就绝不会再让你们留在宣府大同!”

    朱慈烺起身背着手,摇了摇头,语气虽澹,却十分的坚决。

    武官们自然也听出来了,一个个绝望的瘫坐在了地上,等待命运的裁决。

    “不过尔等无情,朕却不能无义,看在尔等先祖份上,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指挥使,守御千户抄没家产,发配琼州,百户千户等,田产,粮食,盐巴充公,举家迁往京城,家丁奴仆愿意跟随者可带走。

    总旗小旗一律贬为普通军户。”

    朱慈烺宣布完后,所有人松了口气的同时,又如丧考妣。

    指挥使和守御千户命虽然保住了,可什么都没了。

    百户千户及同知等,官职虽然暂时保住了,可不动产和粮食盐巴却没了。

    “叩谢陛下圣恩!”

    回过神来后,众人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叩谢皇恩。

    “要搬迁至京城的,朕给你们半月时间,带着家人来宣府集合,逾期不至者,一律以抗命论处!”

    随即,指挥使,守御千户知州知县,便被关了起来,待抄家完后,前者和以前抓的守备参将等,一起发配往琼州。

    后者则是暂时软禁在京城,待明年秋收后,和那些降过贼的文官,一起赐死。

    这次,朱慈烺打算对两地卫所,从上至下,进行彻底的大整顿。

    所有土地全部先收归国有,然后重新编户分田,每户按成年男女数量授田,每人最低五亩。

    这些土地名义上是皇帝的,军户只能耕种,不得买卖租赁,违者以私吞皇家财产论处。

    同时从全军中挑选出两万名年纪大,或者表现好的老兵,及中低级将领。

    老兵按照他们记录在册的数量授田,每人最多百亩,若超出则补发银子。

    将被授予小旗和总旗官身,分配往各个卫所,可以成家立业,分的田也是私田,但不在发放军饷。

    低级军官,将担任各卫所的百户,同样授私田,最多一百五十亩,可成家立业,每月军饷减半。

    中级军官担任千户,和卫指挥使,分别授予两百亩,三百亩的流田,军饷不减,可以成家立业。

    流田原则上属于他们的私田,但每人在一个卫所只能干三年,三年后调往他处,流田归继任者。

    流田和私田,由于北方已免税三年,可以暂时不交税,普通军户的皇田,虽然不用交税,但要上交四成的佃租给皇帝。

    而近千名监生也会被统一授予八品的武官职,派往各个卫所担任副职,同时负责重新编户分田地。

    这些监生每月有军饷,却不会分地。

    每个百户堡派一人,担任试百户,千户所派一人,担任副千户,卫城派两人,担任左右同知。

    会尽量按照一百户为一百户堡来划分。

    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保,这里一卫辖十个千户所。

    朱慈烺的计划是实行军民分治,军事防御上,由武人出身的主官负责,民事则由监生出身的文人负责。

    而这样的政策,起码会一直持续到天下彻底平定,朱慈烺才会统一修改,制定新的土地政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