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母亲是赤脚医生 > 第十三章:无名英雄也是英雄

第十三章:无名英雄也是英雄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从双井村到县城里进药,是特别不方便的,首先要骑加重自行车走七八里地的山路。

    不过,下山的时候还是很爽的,因为是陡峭的山路,只要自行车的车闸够灵,一切就都不是问题,车子只会越来越快,只会不小心冲到沟里,力气是一定不需要费的。

    走过七八里地的山路之后,就是沙石压道的马路了,到县城剩下的三十里路,都是比较缓的下坡,只要稍微的蹬着点自行车,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

    到了县城之后,母亲会直接到县药材公司进药,因为县药材公司里,药的质量能够保证,就是要比非法渠道的药要贵很多。

    就因为这个原因,母亲进回去的药,即使是一块钱的药只挣五分钱,有的时候,都会比从非法渠道进来销售的药要贵。

    说实在话,大部分私人药材贩子手里的药,不一定都是假药,只不过在税收和人力成本上来说,要比国营药材公司的药要低很多,而且基本上是无证经营的。

    母亲的思想就是这样,即使是同样的药,药材公司里的药,即使要比外面贵一半,只因为药材公司有发票这一点,母亲就不会省那种钱。而这种坚持的后果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没有利润也不算是大事,关键是很少有村民落这个好,村民不会管你的药有没有发票,也不会管你究竟是不是几乎在义务劳动,他们只在乎价格是不是比别人高。

    只要高上几分钱,你就是个无良的庸医,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说过,母亲几乎都没有收过药物之外的任何诊疗费。

    其实村民的有些不可理喻,确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的钱都不好挣。

    这样的委屈是没有地方可是述说的,母亲只能一个人承受,在那些年里,常常都会听说一些假药事件,不过吃坏人的倒是很少见,因为假药并不一定是毒药,毒药也是有一定成本的,大部分的假药都是廉价的淀粉制成。

    这样的假药只会耽误病情,在母亲做乡村医生的四十多年里,没有发生一起因为药物原因的事故,可能是母亲进来的药是保正质量的,因此母亲用药的量,把握的都是在基本的范围之内,就因为此,我常常会听到村民说母亲胆子小,不敢下猛药,对此母亲总是一笑而过。

    在县城进上药之后,母亲好像一次都没有在饭店里边吃过哪怕是一碗面,而回家的路,就不是下山时那么的轻松了,即使是城里回乡上的路,也是有一半的路,需要很费力的蹬车子,而回家的自行车上,已经是负重几十斤了。

    剩下的大概一半路,也就是七八里路吧,母亲需要推着车子步行,全程只有大概十里路,可以比较轻松的骑行,这是从县城到乡里的马路。

    到了乡里的时候,有时候母亲会到上级卫生院,也就是乡卫生院,交一些表格什么的,出来的时候,一般会再背一个大概十几斤重的冰块箱,那个年代基本上农村是没有冰箱的,这个冰块箱是用来放一些低温下保存的疫苗所用。

    剩下的七八里回村里的路,就是全程最难走的路,也是下山的时候最爽最危险的那段路,这段路需要全程负重推行,如果是遇到下雪天的话,那就太热闹了,基本上自行车和药就是累赘,车子在原地打圈儿,脚下也是走三步滑两步,本来平时估计四五十分钟的路,下雪天可能就要走两三个小时。

    如果是下雨的话,那就是像沼泽一样泥泞的路,有的时候雨下的太透的话,脚下的泥都会窝脚,简直是比下雪天都要难走。

    因为我们村小学里,后来取消了五年级,所以我们从五年级开始,就只能跑校到乡里小学上学。也因为此,这样不论下雨还是下雪的路,我是体验过无数次的,只是我和母亲推行爬山的区别在于,我没有负重。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有几次中午跑校回家吃饭,结果路上下起了大暴雨,七八里地的山路,我从中午一点下学(那时候我们好像是中午一点才放学,下午两点四十上课),推着自行车爬到下午估计四点多,才艰难的回到家,到家的时候,我的脸都是紫色的,那天下午的课,我没有去上,因为去了就晚自习都下了。

    等到本世纪一零年以后,村里的那条无奈的山路,终于是铺成了水泥路,以前的那些无奈,终于是没有了。

    一旦下雪的时候,村里也开始组织扫雪,可是那时母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她看着那条变好的路,除了感慨,也只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母亲老了,干不动了。

    因为母亲在双井村当乡村赤脚医生的原因,我从来没有在我的户口所在地生活过一天,父亲也是跟着母亲背井离乡。

    我们现在背井离乡是从乡村到大城市去挣钱,母亲和我们一家人背井离乡是从一个相对平原一点的村,到一个相对来说算是山顶上的村,住着只能遮风挡雨的、解放初期的、大队部窑洞。

    说母亲的多半辈子是奉献的话,估计双井村的大部分人不会觉得,因为母亲那一代老一辈的人,大部分都去世了,再说多少都是要收钱的事,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是奉献。

    母亲做过的许多好事,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就连母亲自己今天都说,有许多事,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因为是母亲想起什么,我就写点什么,可能会多少有点乱,不过,不管有没有读者对此文感兴趣,以后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再次重新整理的,毕竟无名英雄也是英雄。

    母亲六十五岁的时候,实在是干不动了,才离开双井村,后来听说村里一年之间,先后来过几位医学方面的大专生,都是干上几个月就离开了,他们美其名曰:“挣得不够吃饭钱。”

    不过,现在的双井村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即使是没有赤脚医生的村子里,好像也没有太大影响,加上新农合实施,村民再也不需要为五分钱别扭了,毕竟时代在进步,这是好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