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战国大枭 > 第四九五章 战后灾年·一手遮天

第四九五章 战后灾年·一手遮天

    咸阳,右相府。..

    夏季炎炎,烈日当空。

    相府后院里,公孙启顶着斗笠拎着水桶,一瓢一瓢地浇灌干涸的麦田,叶子蔫巴蜷曲,麦穗消瘦干瘪,今年欠收。

    大雪之后必是大旱,别说那雪还下了快一年。

    淮水两岸南北纵向百里的范围全部受冻,农户百姓死伤无数,近万亩良田颗粒无收,土地也被冻坏,近几年是没法恢复的了。

    富饶的汉中虽不在雪区,但也受到影响,作物大量减产,收成只有丰年的两至三成。

    在将近一年的战争期间,整个天秦北方的粮食都依赖于关中、河套地区,东部近海几郡虽可做到自给自足,但要匀出粮食往南境救灾,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从巴蜀两郡调粮来补充供给,而山路本就难行,再加上供不应求,导致粮价飞涨。

    原本四五十钱可买一石,现在却要将近二百钱,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闹饥荒。

    饥荒以前也闹过,捱一捱就过去了,这一次,人们觉得只要战争过去就会好,只要攻下楚地,就有地有粮了。

    结果熬到战争结束,却传来一个全线溃败的消息,派出去的三十万大军只活下来两千人,上将军还被南楚俘虏。..

    百姓们饿着肚子,几乎家家都死了人,怨声载道,无不痛骂攻楚一策败国毁业。

    就连攻楚派的坚定拥趸也开始调转矛头,把自己从前的同僚骂了个遍。

    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攻楚派的执拗。

    而攻楚的出发点听起来相当体面正当,一统中夏、祖先宏愿、天秦使命,这种可以一展抱负的机遇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

    如今却因为虚无的天意变成众矢之的,被天秦万民所唾弃。

    攻楚派里依然在坚持的人不多了,主要是公孙启和他的学生们。

    师承一脉,连固执的模样都很像,他们始终觉得战败只是运气不好,为了蓄势再攻,首先想到的是掩饰和自保。

    就在这种需要上层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维护稳定的时候,攻楚派里有人给秦帝进献了两名美姬,缠得他从此不早朝,让右相代政。

    朝中谏言纷纷,所有的奏简都被内官令拦下,送去了右相府。

    而本应在这时出面弹劾的御史中丞,则选择性地失明失聪,他是公孙启一手栽培起来的趁手工具。

    九卿里面有七个都是公孙启的学生,即使下面的人再不满,但谁都不是完全干净的,只要顶头上司一句话,配合御史府,捕风捉影地安个渎职罪名,立马就可以扒了一身官服。

    别说外面还闹饥荒,如果没了朝廷的铁饭碗,一家人很快也要跟着灾民去喝西北风。

    有九卿之外的大臣便直接去请奏太后和左相,希望他们能在秦帝那边说上话,结果也是无路可谏。

    秦帝本就与右相亲近,与太后、左相疏远,压根就不听母亲的,见都不见,更不用说其他人。

    而九卿余下的那两个,宗正嬴绎和卫尉嬴淳,除了站在存楚的角度上抨击几句,并起不了实际作用。

    宗正只管王族事宜,别的无权过问,卫尉的权力实用些,掌宫中五千守兵,但在朝政大事上插不进嘴。

    他们向来依赖太后和左相的政治地位,但宗室外戚联盟的势力早几年就因为“自毁长城”被揭发而人心尽失。

    后又有九原君事件,因为牵涉到九原夫人,那两人在朝中每说一句话,就会被认为是有心袒护,渐渐变得难以服众。

    不过他们的声势在淮水冰封时倒是回涨了一些,卫良在朝上又多了些话语权,支持他的大多是宗室闲官和京师武将。

    天谴应验,最先危及的就是这些人,损兵折将,宗室遭殃,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这也使得太后在那期间参与了几次早朝,从而做出了派出三万王师南下支援的决定。

    这三万人强行进入雪区,纵使有厚袍加护,也敌不过天意的杀心,在雪原迷了路,最终折损一万,只有两万人无功而返。

    就因为这一点,便被攻楚派无限放大为太后的错误决策导致京师空虚、雪上加霜,引起朝中和民间的又一股骂声,以此来中和自己的过失。

    攻楚派现在就像只到处咬人的饿狼,只要能把世人聚焦在他们身上的骂点分散开来,他们就都能找到切入口。

    也无怪乎宗室觉得他们吃相难看。

    但有用啊。

    在事实的基础上夸大效果,成功分摊掉了一部分的注意力,让太后和左相无力回击,日渐消弭,怕是气力用尽,不想管了。

    饿狼扑食,宗室虽然痛恨不齿,但也阻拦不住,所以天秦现在的朝政,几乎由右相公孙启一手遮天。

    适逢南楚派来使者,要求签订盟约,送来了上将军白进的手书,大有用白进要挟的意图。

    还有一丝炫耀胜利的意思,在公孙启眼里,就是一种惺惺作态的大度。

    盟约内容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和平美好,什么互融互通,不过就是想从天秦赚钱,想一点一点蚕食天秦百姓的资产、腐蚀他们的内心。

    若是签了,两国恢复了往来,那可就生生阻断了再要南下攻楚的可能。

    公孙启虽然一手遮天,但也忌惮悠悠众口,他深知现在的民众呼声全是要求停战止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逆民心无异于凿船沉舟。

    而且自己没有兵力,嬴延胜再不务正业,也不会把兵权交出去,这是他能坐在那个位子上的最重要的保障。

    武将的心也不会向公孙启靠拢,那些人全是白进的老部下,为了能让白进回国,他们强烈要求签署盟约。

    另外还有个魏仲武,北境的伍季将军上奏请求,务必让南楚将此人送还,他是得力战将,于北境有大用,他父亲九原监御史魏衍也联合上奏,请求朝廷斡旋。

    正是因为知道他是得力战将,公孙启当初才把他从北境调来,如今竟和那白进一同给捉了去。

    公孙启不喜欢被人拿捏,别人手上有人质,还是两个,转念一想,自己手上也有,也是两个。

    九原夫人母女是多好的筹码,他毫不犹豫把她二人作为要挟,逼九原君回国,拿他来与南楚谈条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