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尚公主开始 > 六十八章 大祭师的谋划

六十八章 大祭师的谋划

    搞定了日渥不基,傅忠马上起身,“李才,我们去看看伤兵,你去请田大人来。”

    “田大人已经派人来催了几次了,他就在前面等着您。”李才回道。

    傅忠一笑,“这个田蕴,以为我不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吗。”

    田蕴见到傅忠,满脸疑惑,榆林士兵的牺牲太大了,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步兵对骑兵之战的奇迹,知府大人怎么不知轻重。

    傅忠淡淡说道:“你不用犯嘀咕了,不搞到钱财,你要我拿空话去安慰我们榆林的保护神吗。”

    田蕴这才知道,傅忠为了那三千士兵,已经拼命了。

    从军营到知府府,两人打马狂奔,整个榆林,所有的工作都已停下来了,伤兵全部安置在府中。

    看到那些断腿缺胳膊的士兵,傅忠哽咽了,三千士兵,活着的不到八百,伤残的都是特等重伤,人数仅仅三百人。羌人最后蒙着马眼的冲锋,第一线的一千士兵没有一个活下来。

    他鞠了个躬,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喃喃说道:“生的光荣,死的伟大。我要保你们及全家一世的尊荣。”

    这是傅忠早就下定了的决心。

    李才大声喊道:“知府大人要保你们及你们全家一世尊荣。”

    抹了把脸上不能自控的泪水,傅忠稳了稳情绪,挨个看望了伤兵,大声说道:“你们安心养病,我会不惜一切代价救活你们的。”

    全榆林城的郎中都被征用了,八十多个郎中加上助手,几乎做到了一人护理一个。

    看到血渍邋遢的绑带,傅忠叫来城内最大诊堂的郎中,说道:“老先生,这样的包扎恐怕不行,得撤了重绑。”

    老先生小声问道:“依大人的意思,应该怎么包扎。”

    傅忠:“怎么包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开水消毒,把所有的绑带都煮一次,水一定要烧得滚烫。”

    回头又对李才小声说道:“快去赵三那里,把蒸馏好的酒精全部拿来,他们都是外伤,只要不被感染,活下来的机会很大。”

    老先生钦佩地看着傅忠,“大人真是个懂医的。只是我们都是内科郎中,不是太懂伤科,要是有懂伤科的就好了,有些伤,只要懂缝合,其实是不会至残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傅忠心里默念着:“那个师叔祖,你现在究竟在哪里呢?”

    看完伤兵,傅忠又回到军营,把吴忠的俘虏叫过来说道:”你们这次的表现,我深感欣慰,从今天起,不,从现在起,你们就不是俘虏了。想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想留在这里的,

    从此就是榆林的人,你们自己拿主意,我绝不干涉你们。“

    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说道:”我们真的没作什么贡献,等我们赶到战场,仗已经打完了。“

    傅忠笑道:”贡不贡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的心。“

    汉子大声说道:”我会留在榆林,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新政。“

    不少人附和他的话,也有一部分人,心里牵挂家中的人和事,尽管不舍,还是离开了这里。几年后,再要想回到这里,那就不是容易的事了。机遇是微茫的,不是谁都能把握得住。

    都能预测未来,也就没什么未来了。

    狮嘴山羌人俘虏,可就没有吴忠那帮俘虏的待遇。抓住的几百人中,有不少是妇女、老人,尽管劳力不够,傅忠心有不忍,还是把他们放了回去。他们不是士兵,不用负起战争的责任。

    其他的,有的是脏活、累活等着他们。你们打响第一枪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世上的任何事,都是有后果的。

    按照傅忠的想法,对付异族的侵略,是要反击过去,犁庭扫穴,然后按照后世的经验,整治战争罪犯,赔偿战争损失。可他没有这个能力,榆林七县人丁不到三十万,地方部队刚刚五千,

    就算没有这次战争,他也没有能力灭了几十万人的羌族。为了搞到死伤士兵的抚恤金,他捏着鼻子,对战犯尽了最大的善心。至于将来与羌人的关系,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有机会,战争赔偿他是会要回来的,战争罪犯,他也是要追究的。

    吴忠俘虏要回去的都走了后,留下来的,本着自愿的原则,傅忠挑选了一千人补充到部队上,其他的都成了产业工,仍然留在砖窑。

    押着羌人俘虏,傅忠亲自参加了砖窑的第一次试烧。

    程续为了砖厂,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傅忠提供的图纸,烧制的方法,试了又试,改了又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第一窑砖出来时,傅忠震惊了,除了烧老了些,颜色

    不好看,其他没有任何不足的地方。

    程续挠着头,有点不好意思说道:“可惜还是烧老了,硬度是够了,卖相就太差了,唉,浪费了多少人力和材料。”

    傅忠安慰道:“你能做到这一步,远远超出我的预料,下次再烧,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程续:“实验所有的数据都在,唯独缺少实际操作的数据,有了这次烧制的数据,火候、时间都能与小窑烧制的比较出来,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傅忠:“这次烧制的数据也很重要,保留下来,我需要大量的烧过了头的砖头。”

    程续不解,“外相太差,恐怕做出的房子不好看,达不到您所说的广告效应。”

    傅忠拿起一口砖头拍了拍,“你没看出它的硬度很大吗?”

    程续:“这我知道,您是想把它做城墙使用吧。”

    傅忠:“不,城墙是我们榆林的门面,必须做得高端大气,让人一看难忘。不然,我们砖厂的砖头卖给谁去。”

    程续:“那这些砖的用途呢?”

    傅忠:“做地下水沟用。将来全榆林城的茅厕都会连着地下水沟,你看看这满地的屎尿,把榆林熏成了什么模样,臭烘烘的,那像是人居的地方。地下水沟建成后,再在旁边种上杨柳,

    到时候,千里柳林鸣翠鸟,万家酒旆展东风,也就比得上江南的苏杭二城了。”

    程续被傅忠描述的美景感染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半响才回过神来。

    傅忠:”红砖的尺寸能不能造得与青砖一样大。“

    程续:”不可能,这么大的砖窑,火力达不到砖的中心,造出来的会是半成品。要想造得与青砖一样大,砖窑就地缩小,那不就是烧青砖吗。“

    傅忠道歉道:”怪我的心太贪了。“

    程续:“怎么能怪大人,我们的财力太有限了。”

    想到财力,程续问道:“建造第一批住房用不用糯米汁。”

    傅忠回想历史上的关中大地震,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还是陕西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相差了百多年,距离也有很远,

    以现在的建筑技术,房子能保二、三十年就蛮不错了。他回道:“没有必要,不过就是上下两层的结构,没什么安全问题的。”

    程续有些不甘,“那些房子就免费分给拆了房的住户。”

    想起后世拆迁的艰难,傅忠笑着说道:“还能怎么办,田大人当时可是气鼓鼓的。”

    程续羡慕地咂着嘴吧,接着问道:“地面用不用砖?”

    傅忠:“地面用砖是好看,可轧坏了补起来很费功夫,还是用石灰砂浆吧。”

    程续:“城市的规划有多大。”

    傅忠:“先从西城拆起,规模扩大一倍,东、南、北跟进,预计三十万人的居住规模。”

    程续笑道:”那乡下就没人了,我们榆林整个人口都刚到三十万。“

    傅忠是多么希望,榆林能发展高科技农业,让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成为产业工人,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淡淡说道:”榆林的远景,将会吸引无数

    有钱人来买房居住,三十万的设计还不知能不能满足要求。我们现实的财力,也不够支撑我们做更大的美梦。当然,财力再有限,榆林是边城,城墙的设计要达到军事要求,

    棱堡设计是必须的。“

    在俩人的淡笑里,几年后,一个在当时规模宏大,被天下人称做红城的榆林新城,屹立在大明的九边之地,向异族昭示着汉人无比的创造力。

    这里是贫瘠的边境,新城规模也就仅仅次于京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城。宽敞的街道,清新的空气,也不知朱皇帝心里嫉不嫉妒。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