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我花两年玩遍新疆 > KS:高台民居,活着的“废墟”

KS:高台民居,活着的“废墟”

    在XJKS旅行的时候,有一天我在KS噶尔古城闲逛,从东门出来之后,隐隐约约地看到古城对面的巨大广场上,赫然伫立着一片破破烂烂的房子。

    走近了看,全是断壁残垣。

    高天阔地之间,它就像被遗弃的巨大积木,胡乱地“堆砌”在那里。

    有一些“积木”已经塌掉了,露出“衣不遮体”的墙壁。还有的房子就像打了补丁,经历过反反复复的缝补,已经不见了原来的模样。

    房子周围的杂草是许久无人打理的样子,它们自由自在、野蛮生长,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洲中的废墟。

    当时我有点纳闷:这里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怎么会有如此残破建筑群呢?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它一定不是普通的废墟。

    向马路边上卖甜粽的维吾尔大叔打听了一下,他说,这个地方叫做高台民居,是和KS噶尔古城一样有着千年历史的“迷你小城”。

    高台民居,虽然残败,但不乏味道,拱形的窗户带着浓浓的维吾尔族风情,很有年代感。

    在过去上千年的时间里,这一片“被遗忘的角落”拥有过繁盛,经历过没落,热爱探险、旅行、摄影的人们来到这里,留下影像和脚印,却无力改变它的命运。

    当时我围着这一片旧迹转了一大圈,发现每一个出入口都有人把守。

    根据路边牌子上的“温馨提示”我才了解到,这里在做修缮,危房改造中,不允许外人进入。

    还好,它没有被遗弃。

    旅游归旅游,人家的规定要遵守,于是我放弃了进入高台民居内部的打算。

    匆匆拍下几张照片,心有不甘。

    本以为就此别过,没想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隔了几天,我再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拜访KS土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吐尔逊大叔。

    我惊喜地发现,大叔家作坊的后门,有一条通往高台民居的小路。

    于是,在吐尔逊大叔的带领下,我们幸运地进了“城”。

    高台民居内部比我想象中还要破旧,胡乱拉扯的电线走位、毫无章法的街道布局,给这座老城增添了许多迷幻的色彩。

    为了防止房子倒塌,人们用木板和木棒撑起危墙。

    残破的玻璃窗映着湛蓝的天空,新砌的砖墙挣扎着告诉人们:这座城还活着。

    这座城还活着,里面是有人居住的。

    虽然门庭简陋,虚掩的木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坚定地告诉人们:这里有我们的家。

    当时正值傍晚,放了学的小学生在摇摇欲坠的危楼下穿梭玩耍。

    路边的小卖店里点着昏黄的灯,售卖着一些小孩子喜欢的廉价的小零食。

    铺中帮爸妈看店的维吾尔族小朋友看到我们几个外地人,表情惊讶。

    即便身处一片没落之中,人们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生活,尽己所能把自己的家园打扮漂亮。

    旺盛的花草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出生在一片残骸之中,就停止生长。

    KS分为老城和新城,东湖公园几乎是新旧两城的交界处。

    东湖公园旁,高台民居就像一片“影子”,将新城区的大片商品房映得光亮。

    在KS,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随时随地都在融汇碰撞、互相影响。

    关于高台民居,有两个重要的看点。

    一是,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KS土陶技艺。

    如今,在高台民居上依然留存着数家土陶作坊,有的已经传承了四五百年。

    他们所烧制的陶器,在过去的岁月中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演化,记录着KS生活的变迁。

    此外,高台民居下有一条河,河边生长着大片的芦苇。

    城市里中心的芦苇荡,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夏天的时候,芦苇荡里一片郁郁葱葱,秋天这里就变成金黄。

    芦苇荡上面有一座铁桥,人们从这里走过,拍照还是很有感觉的。

    拍下这些照片之后,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再去过KS,没有再到过XJ,不知道高台民居现在的状况怎么样了。有消息称,这里已经被保护起来,将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景点。

    我也相信,作为KS最有价值的一片废墟,它一定可以好好“活”下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