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我花两年玩遍新疆 > XJ游记:塔什库尔干(15)

XJ游记:塔什库尔干(15)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住在塔什库尔干乡村中的塔吉克族孩子们,没有这个意识。至少我去旅游时是没有的。塔吉克族家长也并不会教给孩子们这些。原因:

    一来,塔县的平均海拔4000米,从人类发展学的角度,这并不是一片宜居之地。所以事实上,这里绝大部分的山野乡村中常年都见不到什么外地人。

    二来,那些开着越野车、满满当当自驾路过的内地人和秉承汉文化之包容精神的游客对他们都很友好。在塔吉克族人眼里,大家都是朋友。

    环境对塔吉克族人民性格的生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这里的雪山圣洁,人们的情感单纯,也并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因为自己身边没有“坏人”,于是:56个民族是一家,大家都是好人。所以,如果有一天自驾路过塔什库尔干,求我们大家一定要做个好人,拜托了。

    今天这篇游记就来分享我在塔什库尔干自驾游的路上偶遇的人文风景。

    第二次去塔县的时候,我们有了经验,提前在车上准备了很多小礼物。这算是一个小攻略吧:未必一定要是多么贵重的东西——既然车都开到村子里了,那就摆明了要“深度游”了,与当地人沟通时送点小东西留作纪念之礼必不可少。

    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事儿。

    古往今来,礼物从来都只是“赠送给他人以表达敬意或庆贺的物品”,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沟通情谊的工具。咱也不知道复杂的人类咋就给它分支出了恁多画蛇添足的“无效社交”哩?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路过一个小栅栏,满园绿草,让人眼前一亮,草地上一只皮管不知道从哪儿延伸过来汩汩地正在灌溉。一个塔吉克族女子带着个小女孩儿在洗好大一堆衣服。她们的说笑声清脆动听,身后的沙棘树已经模糊成了一大片背景。

    我们把车停下,问路。顺便准备“蹭”个天聊。

    孩子妈妈抬起头后,我才发现她很年轻,也就20出头的样子,很害羞,只抿着嘴低头洗衣服,也不咋说话。倒是小女孩雀跃着跑过来,可惜她不认识路。

    即便这样,我们几个还是咿咿呀呀地“聊”了十来分钟。后来广东姐姐从包里掏出一桶爆米花,递给女孩子。女孩想接,又缩缩手。直到妈妈说“拿着吧”,才迅速抓过去开盖。

    一身红衣的小身影,抱着一桶爆米花,从后背都能看出她特别开心,漂亮的小脸蛋就像绽开的小花朵。

    后来我们一路感慨:这要是换个内地妈妈,哪敢教孩子吃这个呀,谁给的东西都吃?那万一下回大人不在身边,万一遇到坏人,万一出事儿咋办?

    司机一路解释:每个地方不一样嘛,我们这儿没有“坏人”,所以家长也不往“坏”了教。

    他把“我们这儿”说得特别自然,在XJ待了近10年,他都已经把自己当成KS人了。

    对于心念简单的人来说,XJ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我能理解。

    其实这一路,我们的司机都有反复提醒我们:不要把金钱当做礼物赠送给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朋友,包括KS的维吾尔族人。“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应该的,但如果你误以为人家生活条件不好就掏出一堆现金,那会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伤害”。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在他们的心里,房子和家园是国家给的,账户上的存款是自己做生意(如畜牧和种植)赚的,那么朋友……是用来以心交心的。所以招待朋友的东西,你送我的礼物、咱们俩的情感、我家的饭……是不能进行买卖的。

    当然,此种情谊往来之礼只适用于南疆,确切地说,只适用于KS——

    后来我们去沙漠公路的时候路过和田,在一个村子里见到一户维吾尔族人家结婚,当我们带着礼物上前再次上前打听是否愿意接纳我们做客时,却发现这个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再后来,我们沿着独库公路开到北疆,天山那一侧风景美如画,但民俗已是大为不同。这些我会在后面的游记中慢慢分享。

    总之XJ那么大,各地区的文化氛围也都不尽相同,大家记得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节奏、入乡随俗就好。也是多次自驾塔县旅行的经历告诉我: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皆是“存在”即合理,如果觉得哪儿“不太对”,那不是世界的问题。像塔什库尔干这无问“存在”的地方,咱就适时适当地把那一套收起来,跟着当地人的步调走就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