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博物馆(6)

    继续XJ旅行。

    就要离开KS了,临别之前去了一趟KS博物馆,在这里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到了很多不同于内地的民俗和文化。因为有着“丝路节点”的特殊背景,KS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今天(以及后期游记)就来分享其中一部分。

    房子

    这是我在KS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幅画,它静静地展示在“一体多元的KS文化”这个区域的“歌舞绘画”小板块中,并没有介绍作者是谁,不太起眼,但它的内容却使我驻足很久。

    画面中,一个戴着白帽的维吾尔族大叔牵着一头身材壮硕的牛,大大的牛肚子里装着近处的成群家禽、远处通了电的连排小区、电线杆下的汽车,还有汽车旁边的房子和院墙。

    它所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人们辛勤劳作,通过放牧(或农耕)增加收入,以换来自己所向往的一切。而这份向往,不过是一份美满的生活,和一处稳定的居所。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绝大部分XJ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写照。但——这看似天下大同的人类基础社会需求,其实在XJ和内地还是有所区别的。

    坦白讲,在“安家”这一方面,XJ人是真正的“知足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个无比幸福的地方:

    就像房子,这种大城市里的打工一族需要拼搏一辈子才能奋斗来的东西,在XJ的少数民族朋友这里,并不费劲儿,是一出生就拥有且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

    XJ有着占我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那么大的一片地方,乡村人口密度很低。我们自驾游的路上经常看到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着,所以生活在XJ的人只要稍微离开城市一点儿,就可以拥有很大的房子住。这些房子有完全“内地化”的楼房,也有阿以旺庭院式的回迁房。

    说是“回迁房”,其实内部结构就像小别墅一样:两室一厅或三室两厅,带一个储藏室,还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花圃、束炕、葡萄架、短廊……

    且KS的房价极低。

    我记得我在人民公园的招贴栏里看到过房产公司的广告,在当地十几二十几万(疫情之前)就能买一间不错的楼房住宅,地段不会太差。

    乡下——且不是远离人群的乡下,而是那种距离市区仅三五公里的“近郊”——的房价那就更便宜,只需要交个几万块钱,慢悠悠地还个几百的月供就好了。而对于很多KS的普通家庭来说,几百的月供也不过就是卖几只牲口就搞定的事情。

    此外,这里还有很多没有来得及拆迁改建的乡村,那房子就更大了。

    我曾经在一个新维吾尔族老乡家里看到过一片“小树林”儿,就在院子的一角,不清楚里面有多深,但他们家的“小孩子经常在里面捉迷藏”。

    还有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

    在塔县,当地人均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很多牧民家就没有“院子”这个东西,广阔天地,任由驰骋。假如因为地质灾害而导致失去收入来源,国家立即解决住房问题:或统一安排补助,或集体迁移到其他县城或乡镇去……再或者,政府会帮助其安顿在新建的楼房并解决装修问题——这都是新闻里的真实例子。

    所以在KS(包括北疆很多以农牧业为主要生活支柱的县城),老百姓大多过着慢节奏的生活,悠悠闲闲的,不知“负担”为何物。人们可以每天下午去人民公园跳集体的XJ舞,打馕吃肉,放羊呼朗,所余钱银去买漂亮的衣裳……其实做到这一切并不难,“知足”就好。

    知足,足够。

    写到这里,其实还有一大堆的话要说,但想了想,算了还是不说了。关于“房子的意义”,如何能用“知足”二字就可以拉进繁华大都和西北边陲的距离。

    在很多人心里,XJ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却未必是一个“宜居”的地方。

    在鼎沸嘈杂的城市,年轻人守着宽敞而漠然的街巷,房子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在XJ人的心里,房子从来都是家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