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我花两年玩遍新疆 > 沙漠公路自驾游(扩展版):从和田过民丰,一路上“捡石头”的那些事

沙漠公路自驾游(扩展版):从和田过民丰,一路上“捡石头”的那些事

    这一次XJ自驾游,从HT市过MF县到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这一段有几个意外的小“收获”,今天要分享的是:尼雅河,捡石头。

    众所周知,和田是一个盛产珍贵玉石的地方。我第一次去XJ的时候一路走走停停的,确实也捡了几块蛮喜欢的石头,各种颜色和质地的都有。有一些我把它们带了回来,还有的人家当地不让带回(不同地区的关卡有不同规定,不让带回的话切记务必遵守人家的规定)。

    带回来的这几块呢,我就找懂的人掌了个眼,先后磨了貔貅、平安扣,还有个路路通。帮我看玉的师傅说:你就戴着玩儿吧,不值钱[捂脸]。

    如今,它们也陪在我身边很久了。我就发现这和田的玉真的很“神奇”——

    比如这一只路路通,6年了,除了换绳之外,从来没下过手腕,但它的“气质”变化非常大:

    最初,这块石头的质地是“浑浊”的,虽也光滑润泽,但那个颜色就像蒙了一层浓雾,给人很厚实的感觉。但如今再看,它已经明亮剔透多了,纹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薄”了。

    不知道是不是应了那句“人戴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老话。以前听人说,玉石戴在身上久了,人体和这石头可以形成互相“滋养”的关系,那就养着吧先。

    还有一只镯子,戴到第四年的时候,有一天我正码字,它在我的手腕上“咔嚓”一下就断开了,吓我一跳,毫无预兆。第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赶紧上网查缘由,看到一些网友关于“玉断人全”的说法:玉碎,是因为保护了它的主人免受一场灾厄……哇,顿时觉得这个神奇的物件儿好暖心的说。

    当然,这些坊间传闻是没啥科学依据滴,咱也尽量不从“唯心”的角度去理解它哈。不过回望这些年的旅行路,戴着它们的时候,的确一直平平安安的。

    关于“玉碎”,比较科学的说法:一是你没有好好保养你的石头,二是这石头本身质地就一般般,再或者也有可能是劣质品。人间三六九等,玉质千差万别。越是盛产,越有得反衬。不有这么句话么,美人易得,好玉难求。山上石多白玉少,世间人稠君子稀。再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好好珍惜,也会在天长日久中消磨损耗;每一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咔嚓”,都是从不易察觉的微小裂缝开始的。天地万物,唯时间可验,唯时间可通,玉品亦然;凡事找不到答案就去问问时间,时间会如实回答你的一切问题,人品亦然……扯远了,拉回来:

    事实上,在XJ,凡是有雪山的地方,都会有玉石的存在,并有机会捡到它。

    因为,这些山是“活”的。

    山体只要一运动,泥石流之类的地质灾害就会发生,随即,大小石头滚落。而这些泥沙浆汤往往要经过数十几百公里之后才会以河流的方式进入人居之地。其中,不乏质地精良的玉石藏于河床中。

    所以这一路上,但凡有条河,但凡能捡石头,我们都会停车下去淘个宝——虽然往往也淘不到啥,淘到了也不老认识的。

    XJ的昆仑山脉本身还有一个名字就叫“玉山”,这座山的西头就从帕米尔高原起步——之前的文章中咱们也提到过,我们去KS地区的TSKEGTJK自治县旅行的时候,曾去当地老乡家做客,他们家房后就是一条雪山融水河,所以很多当地人的副业就是以捡石头、卖石头为生——而这一次自驾沙漠公路的旅行,也发现一条同源于玉山的“尼雅河”。

    我们从和田开车至民丰时刚好路过这里,当时河水全部干枯,隔着老远就看到漫滩的石头,各种颜色的都有。惊叫着冲下去,在这里逗留了很久,甚至忘了拍照。以前常听人说,和田遍地是玉石,随随便便都能捡上一堆,原来这是真的……

    这是XJ旅行路上最难忘的经历之一。站在窄条条的泥槽上望,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漂亮的碎矿石,太阳光一照,反着各种颜色的光。估计这地方少有人来,不然早就捡光光了吧[捂脸]。

    我一直认为,玉这东西其实从不讲贫贱,但看缘分,只不过说后世的商人为牟利而赋予了它们明码标价。若瞧上哪一块,就是它和你有缘,不妨收为贴身一物,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它是你的伴。

    好了,我们来聊点儿“正事儿”:

    世界各地出土的文物显示,中国和田的玉石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流通的时间要早于中国的丝绸,久负盛名,甚至学术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在丝绸之路兴起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存在。

    古人有云“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前人将玉视作天地的精华,古代帝王无不以玉为佩、以玉为印,所以,和田之旅对很多旅行者来说也是一场“玉石之旅”。

    和田玉之宝贵,因其来之不易。

    这是一种在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岩石,只不过,XJ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给了这种岩石一个特殊的生长空间、地质作用过程中的特殊压力和温度又给了它一个被岩浆“盘”过的特殊步骤,便有了这几乎不含杂质的玉体。和田玉的形成,就像一场吃得苦中苦的“修炼”。要历经数亿年,“炼”成之后的玉石才会沿着雪山融水之道,一路冲洗至人间。所以说:

    考古学家通过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物研究发现,人类赏玉的历史,要比想象中久远得多。

    中国古代有一个久负盛名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穆天子”,他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就曾有过西行的经历,在关于他的《穆天子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舍于朱泽……朱泽之人乃献白玉石”;

    《史记》中关于于阗(和田)的叙述是这样的:“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多玉石”;

    XJ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书籍《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中有段记录提到:于阗境内有哈喇哈什与乌陇哈什两条河,盛产稀世玉石。

    这里所提到的“朱泽”、“盐泽”、“哈喇哈什”、“乌陇哈什”等词汇所指的,就是和田境内的喀拉KS河与玉龙KS河。古书的记录和学者的研究报告带给我们的是超出常人认知之外的真相:和田的玉石早在近万年前就已被古人视作“稀世珍宝”,且于公元前就传入了中原。

    到了明代的时候,有个叫鄂本笃的欧洲传教士东行路过于阗,之后也写了本书,说和田玉分两种,一种出自山中人工开采,呈片状,未经岁月洗礼与雪水冲刷,其形多为后天加工;另一种质地优良者,则无一例外都产自距离都城不远的于阗(各条)河中……

    人工干预的精物永远都干不过天赐的纯品,这事儿古人门儿清,所以和田人世代执着于“捞珠”。到现在为止,玉龙KS河依然每天都有人可以淘到珍宝。

    我第二次去XJ旅行又路过田时,当时恰逢汛期之后,玉龙KS河已入缓流之季,积水寡淡,清澈见底。看到午后的河道中聚来三三两两的寻宝人,我就在大桥边儿上随手一拍,把他们记录了下来。

    总之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如果路过和田的河,倒也不妨捡上一它波(记得遵守当地规则、注意人身安全,水旺的话就别下去冒险了,命重要),也算是一种旅行体验吧。

    |后记|

    尼雅河是一条历史极其悠久的河,考古学家曾在其两岸、上游和多个支流处采集到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有狩猎用的六面体石球,还有钻木取火的小板板,带着很多洞洞……但秦汉以前的于阗鲜有文字记录,也不知道消失于晋代的精绝国人此前究竟在这沿岸住了多久,汉朝之前,它们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样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