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unctional analysis

    南宁师大数学楼,201

    站在黑板前的是一个有着典型南方面孔的年轻教授,小个子,白白的,颇有书生气质。

    端着课本的刘教授,面朝讲台下的同学,语速飞快的说道:

    “下面这个问题有点难,我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一时间做不出来也没事,我这个老手也想了几天才想通。“

    略微思考一下,决定让他的课代表先来说说。

    “邵雄,你怎么看?”

    “……”

    不同于其他同学害怕被叫到的紧张,邵雄早就做好了准备,一脸兴奋。

    这题,他熟啊!

    前几天,刚在图书馆被…

    “咳咳,这题嘛,我觉得做一下变换就做出来了。”

    “……”

    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

    把前几天周明奕对他解释的一字不落的说了出来,表面平静,内心忐忑地等待大家的回应。

    说实话,琢磨了两天,他才大致明白这道题是怎么个思考方法,但是还有几个小地方没有搞清楚。

    邵雄只是觉得,能写出这样证明过程的人,应该不会错。

    所以,今天他说了出来。

    但他也不是那种啥都不懂的学渣,相反,他可以搞懂大部分的例题和课后题,属于南宁师大的尖子生了。

    这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来这道数学分析题的难度。

    刘教授站在台上的频频点头,认真地聆听着自己课代表的回答。

    这个答案和教辅资料里的不是一种方法。

    第一反应,邵雄可能是试探性的解答,新创新嘛,这是好事,平时他也很鼓励学生们提出不一样的想法。

    刘教授仔细地分辨着答案,想要从中找到学生的错误。

    可是。

    过了一会。

    刘教授越听越震惊。

    这么巧妙?

    邵雄的想法很简单,通过一个简单的变量代换,把困难重重无从下手的多重积分问题,用极坐标换元,变成容易解决的单重积分问题。

    “嗯,不错。”

    随着讲解的推进,解答的蓝图呼之欲出,问题迎刃而解。

    点头道:“这是谁教你的?你的水平我清楚,还达不到这个高度。”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道他从母校京都大学的数分期末考试中摘取的压轴题,当时这道题得分率特别低。满分十分,平均得分只有2.66

    恰好前几天他得知到这个消息,就拿过来给同学们讲讲,让同学们见见真正的难题,多点上进心。

    可是,

    正当他自信满满的时候,

    平时最窝窝囊囊的邵雄,啪的一巴掌告诉他:我做出来了奥。

    方法和他准备的答案不一样,还他娘的更简单,巧妙,直接。

    教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蹭的一下集中在邵雄身上。

    等待着他的回答。

    “我..”

    邵雄挠着头,通红着脸,腼腆地说道:

    “这事说来话长...”

    ……

    另一边,

    不知自己已经被盯上的周明奕,正在去往图书馆的路上。

    接连五天的枯坐,完成任务的进度大大提高。

    点开系统界面,任务一栏上赫然写着,剩余时间:3小时。

    相比于第一次的生疏,现在周明奕轻车熟路的从柜子上抽出一本蓝皮书,然后开始了今天的计划。

    EliasM.Stein&RamiShakarchi《FunctionalAnalysis》

    这是一本泛函分析领域的入门书,是分析学大师stein和他的研究生一齐编纂而成,被用作普林斯顿大学第二学年的教材。

    不同于国内大部分的数学本科生执着中文书,周明奕更青睐于选择英文教材。

    原因说来话长,这里随便举几点。

    一者,编纂水平高下立见。

    比如Stein芝加哥大学毕业,24岁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等校和研究机构。

    单举泛函分析这门课,即使是国内最好的本科教材,其覆盖的内容也仅是这本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百页,其后面的内容,我们很多研究生也未必学到,但那些知识,在以后做数学研究时却往往用到。

    二来,

    国内的教材,往往只教授知识其本身,对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后续应用上,均有很大欠缺。

    为什么要学这么抽象的东西呢,从书本上是不太能看到的。

    但比如这本英文书Stein,却以傅里叶分析切入,在后续课程中螺旋式上升,将其贯穿下去。

    这样,学生先学这门课,对数学就能有鲜活的了解,既知道它的用处,又能够“连续“地欣赏到数学中的各种大思想,大美妙。

    周明奕满怀期待的翻开书扉,一边阅读,一边在自认为美妙的地方圈圈点点。

    “Theorm1.2(Minkowski)If1≤p<∞andf,g∈L^p,thenf+g∈L^pand||f+g||L^P≤||f||L^p+||g||L^p“

    一边微笑,一边把这个定理圈了出来。

    前世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定理,他曾被证明惊讶过。

    数形结合,类似三角形公式的几何直观竟然可以延拓到范数里。

    这是一个很美妙的体验,像是大脑被打开了一样。

    面前冷冰冰的僵硬的复杂公式,突然自己动了起来...

    当然对于现在周明奕这样的老司机来说,信手拈来,早就成为了身体的惯性。

    如今再看去,竟然有一种老父亲的感觉...

    手指触碰泛黄的纸张,蓝皮小书被翻得哗啦啦作响。

    早就学过一遍,所以大部分的定理,周明奕一眼望去就知道怎么证明,有什么作用。

    眼熟的,有用的,喜欢的,画个圈就往下翻。

    尽管如此,周明奕还是从中学到了想要找到的答案。

    “原来是这样啊,对指标的凸性可以和嵌入关系结合吗?“

    “卧槽,怎么调和分析中的Hilbert变换,算子插值理论也讲了,我真的看的是泛函分析的书嘛...“

    周明奕很快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腿不抖了,身子仿佛被固定在椅子上,手里的笔不知何时停下了转动...

    不知过了多久。

    周明奕合上书,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脑袋里是整个宇宙,探索世界的尽头,人类和群星,轮回与生死,真理和谬论..

    双臂大开,整个人瘫在椅子上。

    良久后,他弱弱的憋出一句。

    “卧槽,牛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