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得益于老将廉颇的出马,赵国在弹指之间就逆转了燕国的挑衅。公元前245年,赵国以廉颇为名誉总管,领兵攻打魏国,又在不费吹灰之力间占领了繁阳。

    历史巧合在于,总是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给你来个马失前蹄。就在这一年,廉颇也遭遇吴起、商鞅、张仪等这些同时代大咖几乎同样的遭遇,那就是后台老板换人了。

    赵孝成王一死,儿子悼襄王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的岗位。当然,这也是新老板上台后的常规套路,既可以拿功臣老将开刀来为自己立威,又可以在关键的岗位上用上自己放心的人。

    可是,廉颇虽老,却并不想这么快退休。对于前来接替他的乐乘只说了一个字:滚。然后,还把乐乘当作皮球一样踢了两脚。

    好了,廉颇气是出了。可是,得罪了乐乘,就相当于得罪了老板。赵国是没法待了,于是廉颇就逃到了魏国。

    魏国可是典型的知人不善用啊,自己国家的人才尚且还要到别国谋求高就,就更别说廉颇这种外来的和尚有指望得到重用了。

    再说赵悼襄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一段时间家后,才发现有个秦国这样的流氓邻居,缺少了廉颇这样的老将,日子还真不好过。于是,就动了重新任用廉颇的心思,然后就派了个代表到魏国去做个干部任前考察。

    在魏国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廉颇,也想早日回到祖国继续发挥余热。于是,当着赵国代表的面,干了几大碗饭和十几斤肉,然后披挂上马耍了阵长枪大刀。

    应该说,考察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可惜这个结果并没有全部真实上报给赵悼襄王。因为廉颇的仇敌郭开提前买通了赵王派去的代表,所以最终上报给赵王的考察报告中,“廉颇虽老,能吃能喝”的后面又加了一句,“一会儿就拉了三次稀”。基于这个考察结果,赵王最终没有重新任用廉颇。

    廉颇迟迟没有接到赵国的任命通知,正好这个时候楚国伸来了橄榄枝,于是就投奔了楚国。可惜与四战之国的赵军相比,楚军就好比大姑娘,上战场比上花轿还要害羞,就算有廉颇在身后赶着鸭子也是上不了架。最后,老当益壮的廉颇只能在“还是赵军用着顺手”的感慨中郁郁而终。

    再说廉颇离开赵国后,赵王让庞煖接替了他的位置。没几年,燕王好了伤疤忘了疼,眼见廉颇走了,赵国又经常被秦国捏,也就想伸手过去摸一把。于是就询问剧辛的意见。

    剧辛拍着胸脯说:庞煖不足为惧。

    因为剧辛投靠燕国前,也是在赵国打工,而且和庞煖还是好朋友。所以燕王轻易就信了。

    老友相逢,招待他不是美酒却是长枪,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情面可留了。对砍的结果就是,自不量力的剧辛被砍死了,带去的二万燕军也被庞煖收编了。

    找死的剧辛被砍死了,但是他那句找死的话并非完全在吹牛皮,因为于赵国而言,庞煖可能真的只能排在不足为惧的位置,他虽然顶替了廉颇的位置,却顶替不了廉颇的威名。

    廉颇走后,顶替他威名的是另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这个人就是李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