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三晋

    当然,秦王嬴政能够按下兼并天下的加速键,不光得益于李斯的出谋划策,更离不开战将们的刀光剑影。

    公元前240年,蒙骜死后,又有四大主力战将冲上一线,分别是王翦、桓齮、杨端和以及王贲。

    公元前236年,趁着赵国跟燕国在北方互撕,王翦、桓齮、杨端和从南方在赵国的后背捅刀子,一下子占领了赵国的大片土地。偏偏祸不单行,正是危急的时候,赵悼襄王一口气没上来死了,儿子幽缪王赵迁接班。赵迁的母亲是个妓女,最擅长的本领就是征服男人。悼襄王身体被征服后,思想也就不受控制了,一意孤行废掉了长子赵嘉明正言顺的接班权,把位子传给了妓女的儿子赵迁。而这个赵迁,完全继承了母亲妓女的品质,天生就是一副无赖的派头。

    公元前234年,桓齮继续伐赵,斩杀赵军十万,包括赵国的高级将领扈辄。赵王临阵换将,李牧临危受命。关键时刻,姜还是老的辣。双方再次交战,李牧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秦军赶回了老家。赵王很开心,封李牧为武安君。可能历史的巧合之处,在于那是残酷的不断重播。赵王在给李牧这个封号的时候,恐怕已经预示要给他一个白起一样的结局了。

    第二年,桓齮卷土重来,一举攻占了赵国的宜安、平阳、武城。下一年,秦军再次兴师出动,一路攻打鄴城,一路攻打太原,可惜再次遇到了李牧,只好无功而返。

    秦国对赵国的玩命敲打,每一次都是把人家往绝路上逼的节奏,这让站在一旁的另外两个小伙伴不免产生了兔未死狐先悲的心情。公元前233年,韩王先想通了。与其这样提心吊胆当个老大,还不如抱紧秦国的大腿,老老实实做个小弟。于是,就派韩非为代表,到秦国去疏通。

    韩非,和李斯一样,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法律。这个人虽然出身比李斯好,属于韩国的王族,但运气却比李斯差远了,没有遇到个好老板,提的每一条建议都被韩王当笑话般一听而过。憋了一肚子才华却得不到重用,无奈韩非只能借字消愁,著书立说,于是写下了孤愤、五蠹、说难等五十六篇共十余万字的文章,一时在圈内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秦王嬴政听说过韩非的名气,就准备接见他。韩非既然带着任务来到秦国,当然也想能够面见秦王。于是,就给嬴政写了封信:秦国现在疆域千里,雄师百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我冒死求见您,就是想向您提一个可以兼并天下的计策。如果您听从了我的建议,霸王之名不能成的话,我愿意以身徇国。

    这种把马屁拍到心坎上的话,秦王当然乐意听。可是,李斯却不乐意了,你韩非这么搞,不是来抢我的饭碗吗?于是,就“好心”提醒秦王:这个韩非,是韩国的贵族,现在却想帮助您吞并诸侯,从人之常情来讲,最终目的肯定都是为了韩国而并非秦国。将来一旦让他返回韩国,对于秦国来说肯定是多了个祸患,不如趁现在找个借口把他给杀了。

    秦王深以为然,头脑一热就把韩非抓了起来。李斯争分夺秒,迫不及待给韩非送了瓶毒药。要知道,韩非的专业就是法律,最开始还想找秦王当面对质,可惜他碰到的对手也是个学习法律的,所以等秦王冷静下来,准备赦免韩非的时候,韩非已经扛不牢先走一步了。

    韩非疏通不成,反而被秦王处死。韩王没办法,只好割地求和。公元前231年,韩国把整个南阳割让给秦国。可惜秦王并不领情,第二年,派内史胜一把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把韩国的版图纳入秦国,设置颖川郡。

    韩国成为了六国当中第一个被秦国兼并的国家。

    灭了韩国之后,秦国一鼓作气,趁着赵国闹饥荒,由王翦和杨端和两路大军一起向赵国杀去,结果又碰到了死对头李牧。

    对于秦国这样一个不讲江湖规矩的国家来说,明枪干不过就没必要硬干,放放暗箭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那个曾向廉颇放过暗箭的郭开,拿了秦国的钱财后,又把暗箭射向了李牧。理由比“廉颇老矣”还牵强,说正在和秦军死磕的李牧要造反,结果婊子养的赵王还真信了,果断让赵葱去替代李牧。

    这下李牧不干了,赵葱是哪根葱,敢来抢老子的饭碗。结果李牧真的像个造反者一样被捕杀了。

    李牧前脚刚死,王翦后脚就到。大破赵军,杀了赵葱,占了邯郸,虏了赵王。秦王嬴政亲临邯郸,把那些在他当人质期间欺负过他母亲的人家全部处决。

    赵国也成为继韩国之后,第二年被秦国灭了的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赵国虽然灭了,但却并没有亡,因为当年接班不成的赵嘉,带着数百人逃到代地后,自立为代王,继续苟延残喘了五年,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将王贲俘虏。

    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225年,王贲攻打魏国,采用了当年智伯相同的战术,引黄河之水淹魏国都城,大梁城在水里足足泡了三个月,最后连城墙都泡坏了。魏王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投降后被杀。

    魏国成为第三个被秦国灭了的国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