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怀玉藏锋 > 第十三章 刘璋的礼物

第十三章 刘璋的礼物

    “董师!”刘璋加快了脚步,打了声招呼。

    老人正是董扶,缓缓转过身,还没看清来人,脸上已带着笑,所剩不多的胡须抖了抖:“季玉,快来!”

    董扶起身拉着刘璋,欣喜的介绍着:“再有几日,字模就算是大功告成了。你看,董武已经帮忙完成了一批木制的字模,我在亲自用玉石篆刻,玉石材质光滑坚固,印刷出的效果会好很多。说起来老夫有个想法,那就是可不可以用黄铜铸成字模,保存起来,就更为持久了,就是怕工艺不精湛,黄铜铸件凹凸不平,影响了印刷效果……”

    刘璋听说董扶已经几日没有参加朝会了,一直称病在家,几次要向刘焉告老,特来看看,原来董扶是在专心搞印刷的事情。

    “董师,先停下,先停下,我找父亲打听了,今日是您的生辰。”刘璋笑着说道。

    “生辰,哈哈哈,亏你有这心思,老夫已经三十余年没有庆贺过生辰了。”董扶嘴上这般说着,心里还是开心的很,人老了,被自己在意的孩子关心,是最大的的幸福。

    刘璋心里清楚,老小孩老小孩,哄老人,就要像哄小孩:“董武,打开食盒!”

    董武着急忙慌的打开食盒,里面是一个白色的平台形状的物体,不禁疑惑:“这是何物?”

    刘璋在食盒底层摸出两根蜡烛:“一会儿再解释,先跟我的流程走。”说着把蜡烛插在上面,董扶看起来像六十多岁的人,实则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蛋糕上实在插不下81根蜡烛,刘璋就把蜡烛融成蜡油,再铸成竹片的形状,分别刻上了“捌”、“壹”二字,刘璋当时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推行阿拉伯数字,要不然可真费劲。

    看着刘璋点燃蜡烛,董扶虽不解,也不多问,就笑呵呵的看着他的一番操作。

    “董师。”

    “啊?”

    “闭眼。”

    “闭眼?”

    “快,闭上眼睛。”

    “好,闭上闭上。”董扶虽疑惑但还是配合。

    “双手抱拳。”

    “哈哈哈,好。”董扶觉得很奇怪。

    刘璋看着他:“我给您唱首歌,您在心里许个愿望,我唱完,你才能睁开眼睛,然后把蜡烛吹灭。”

    还未等董扶答应,刘璋就赶紧开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董扶听着刘璋歌声停下,缓缓睁开眼睛,呼的一下把蜡烛吹灭,这一下逗得他自己最是开心,哈哈大笑起来。

    刘璋笑着问:“许愿了吧!”

    “老夫的愿望嘛,那便是……”董扶高兴的就要回答。

    刘璋赶紧制止:“董师!别,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

    董扶也配合到底:“好,那便不说。季玉,告诉你,老夫这愿望跟你有关,一定会灵验。”

    刘璋疑惑,也不好多问:“借您吉言。”又摸出一把小刀,将刀把冲前,递给董扶,“切蛋糕吧。”

    三人吃着蛋糕,董武不禁赞叹:“公子这是何物啊?”

    刘璋反问:“好吃吗?”

    “好吃。”董武憨憨的,吃了一嘴白。

    “好吃就对了嘛,”刘璋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满足,“这叫蛋糕,用鸡蛋的清黄分离,分别搅打,直至定型,蒸制而成,上面的叫奶油,是蛋清和牛奶搅打成这样的。做起来不难,就是手打费时费力。”

    “原来这是鸡蛋做的,老夫活了八十年,还是第一次吃到,非常美味。”董扶恍然大悟。

    刘璋道:“董师满意就好,这是徒儿亲手做的,专门孝敬董师寿辰的。”

    “这可要做不少时间吧?”董扶看着手里的蛋糕,问道。

    “毫不夸张地说,我跟刘儿、蔚儿三个人,整整打了一下午。”刘璋说的是实话,没有电的时代工作效率实在太低了,这还是刘璋搞出来打蛋器之后的效率。

    董扶看着手里的蛋糕,很是感动:“季玉,真是有心了。只可惜老夫年事已高,若不然……”董扶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而就调整了情绪,“这是老夫此生收到的最好的贺礼。”

    刘璋看着眼前的董扶,直接表态:“董师,今后我每年都来给你过生日。”

    董扶却一笑,洒脱的说道:“过不了了,老了。”

    “董师说笑了,我看董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刘璋说了个吉利话。

    董扶哈哈大笑:“说得好啊,寿比南山不老松,真好!谢季玉美意,这世上怎有不死的人呢?老夫看得开。”

    刘璋听得此话,突然有点伤感,他低头想了一会儿,这才抬头:“董师。”

    “嗯?”董扶看向他。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刘璋看着院边的翠竹,缓缓说道。

    董扶先是一叹,叹世人都有这一天,又是一赞,赞季玉的才华又有所增进。

    真好,一代更比一代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璋看向董扶。

    董扶就像一匹老马,仍然志向不改,刘家父子幸得董扶。

    刘璋站起身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原来,这孩子的重点在这一句,反倒是自己着相了,寿数虽自有天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也是可以延长寿命的,董扶还有另一层理解,再多做些事情,精神可以万古不朽。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刘璋坚定的看着董扶。

    这是曹操晚年所做的《龟虽寿》,和《短歌行》一样,又被刘璋截胡抢走,此时送给董扶,也是无比的应景。

    董扶几乎流下泪来,深沉的说:“看来这才是我最好的贺礼。”

    “不,董师且看。”刘璋掏出一个精致的木匣,递给董扶。

    董扶轻轻的打开,里面是一支精致的竹笔。在刘璋的指导下,唐老三已经做的接近完备。

    唐老三确实是个有天赋的良匠,他主动提出可以用芦苇絮伴随精品棉花绞入墨囊,又引棉线为骨,从笔尖倒着拉到墨囊中。再用竹子和松胶制作、装配了刘璋所提出的活塞装置,这竹笔就真正具备了便携、实用、美观的价值,实在精巧。

    除了暂时还无法加装钢制笔尖部分,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钢笔的条件,这支笔领先了西方一千六百余年。

    董扶小心的摩挲着这支笔,天然的竹管精美无比,他爱不释手,刘璋示意他转过来,看看背面,这一下,董扶的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流下。

    只见后面刻着三个小字——董公笔。

    在手心里空写了几个字之后,董扶完全可以想的到,以此笔之妙,未来一定被广泛接受,到那时,各地的孩子们启蒙习字,怕是都要问先生:董公是谁?

    良久,董扶还是郑重的看着刘璋:“季玉,此笔甚妙,莫以老夫命名。”

    刘璋解释道:“昔日先生教我,纸本无价所载无价的道理,方唤起我为世人传文法之心,以纸载文,须得有笔,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董师送给天下人的礼物,故以董师命名。”

    董扶还要推让:“季玉啊……”

    刘璋起身就走:“呀呀呀,坏了坏了,我还有事呢,那什么,董师你吃着,我先回去了,改天再来看您哈……”

    看着刘璋直接遁走,董扶也是长了见识,笑着摇了摇头:“有徒如此,夫复何求!”

    刘璋往回走的时候已经夜半时分了,走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饭没吃几口,有点饿。

    汉朝有宵禁制度,这是重罪,当然刘璋可没人敢管,益州土皇帝刘焉的儿子,谁敢管?漫步走在街上,四下无人,月朗风清,刘璋裹了裹外衣,山里的秋天,到了晚上还是有几分凉意的。

    还是得搞点吃的,刘璋知道一处地界,是当地默许的夜宵馆子,夜间也营业,但是不许食客乱走,随时有饭吃,但是如果是到了宵禁时间,就只能留在店里,此日清早解了宵禁再走。

    刘璋往那边走着,忽的听到,远处的一声喧哗划破了宁静的夜幕:“打人了!打死人了!”

    要搁以往,刘璋其实是会掉头就走的,他不是个想惹是非的人。

    最近不知怎的,总是正义感爆棚,刘璋思索着,自己的现在身份是益州公子啊,他怕什么?这些人都是自家治下百姓,既然遇到了,就该他管,脑中还在思考,脚步却已经走了过去。

    因为是在宵禁时分,整条街都是暗着的,唯有这一家饭馆半上门板,挂着一盏小灯,碟子碗稀里哗啦碎了一地,直接溅出了门外,掌柜的在门口大呼小叫,三五个伙计围着一个人,严阵以待。

    那人背对着众人,还在自顾自的饮酒。

    刘璋上前问话:“掌柜的,发生何事了?”

    掌柜打眼一看,刘璋穿着并非富贵,甚至还不如闹事的酒鬼看着有钱,头发上还带着一些木屑,心里认定刘璋是那种游手好闲的人,只道他是好事分子,没有理会。

    刘璋见掌柜的没回答,有点疑惑,又看了看还在喝酒的壮汉,径直走到了那醉汉对面,看此人生的剑眉星目,带着几分凌厉的气质,便出言问道:“你是何人啊?为何在此生事?”

    这汉子头都不抬,继续喝了口酒,吵吵嚷嚷:“说了几遍了,老子叫甘宁,你们这借宵禁讹钱的黑店,不是去叫人了吗,就来了你一个?不够看。”

    刘璋顿时一愣,甘宁,大名鼎鼎的甘宁?那个未来在孙权帐下百骑劫曹营的甘宁,号称东吴战神的甘宁。

    刘璋不由得正色了几分:“你便是锦帆侠甘宁甘兴霸?”

    甘宁倒酒的手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刘璋。

    锦帆侠?这个称呼除了自己当年会说,也就是巴结自己的官员当面才会叫,他心里清楚,背地里人们都叫他锦帆贼。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也进入了官场,锦帆侠的称号,已经多久没被人提起了。看着少年不像作假,眼神炙热,像是真的欣赏自己。

    粉丝吗?

    甘宁坐直了几分:“正是在下,不知尊驾……”

    突然外面一通吵吵嚷嚷的声音,一群人赶到。

    刘璋看向门外,试图观察情况,甘宁却只是随意哼了一声,活动了一下关节,准备打架。

    “老二,你可来了。”掌柜的也知道自己这混社会的兄弟不是什么遵守宵禁规矩的人。

    为首的那人大喊:“大哥,闹事的贼子在哪呢?”

    那掌柜的好似长高了几分,撑着肩抬着头:“就在里面!”转而冲着里面刘璋甘宁二人大喊,“小子,你俩今天谁都走不了。”

    州牧府,刘管家正敲着刘焉的门。

    刘焉很不悦,看了眼面前一个三四十岁左右的少妇,嘟囔了一句:“这个时候烦我,最好有要紧事。”

    管家也知道自己是撞破了老爷的好事,急忙汇报:“老爷,有火政官来报,西城有人犯夜,聚众闹事……”

    刘焉大胡子一颤:“此等小贼,抓了便是,还要报告给我吗?”

    “老爷啊,”管家急忙插入正题,“四公子也在场!”

    “来呀,点五百人马。”刘焉行事从不带一点迟疑。

    这时,那女人走来:“老爷,你可要快去快回啊。”

    “放心,小小毛贼,不在话下。”刘焉一笑,“安心等我回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