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怀玉藏锋 > 第十七章 精彩的报纸

第十七章 精彩的报纸

    这一百八十锦帆齐刷刷的一拱手,甘宁等人也抱拳回礼,兄弟们再无二话,一队队掉转马头,策马而去,还是当初那些少年,从未有一点改变。

    又一个月后,益州刘氏实业集团,总裁办公室。

    刘璋正在做着总结:“据各地锦帆传回的消息,我们的这批书籍受到了几乎所有世家大族的喜欢,其功劳还在董师这,董师选的书好啊,从《论语》、《孝经》、《春秋》、《左传》再到《道德经》、《韩非子》、《离骚》、《诗经》……共十八本,可谓是包含甚广,全面的满足了士族的需求。加上董武印刷技术高超,书籍精美,现在价格竟然已经被炒的翻了数十倍,但仍是一书难求。我已经下达了明令,不管民间怎么炒,我们益州刘氏出版社官方价格不变,要让百姓都能读的起书,读好书。”

    董扶赞赏的点头。

    刘璋又说:“给董武拨人手,加大印刷量,满足六成以上的市场需求。文化要搞,钱也是要赚的,蔚儿呀。”

    蔚儿赶紧答应:“蔚儿在。”

    “请一批画师,做一批插图版书籍,比方说搞《山海经》之类的书,把根据书籍内容,把画也画上,封面也由厚纸,改为蜀锦,做精装版嘛,可劲往高了定价,不坑穷人,赚有钱人的钱。”

    “是,公子。”蔚儿答应,又提醒道,“有些世家找到锦帆,问能不能订制书籍,咱们也要做吗?”

    “不,暂时先搞限量版,定制版放一放,放一放。”刘璋想的清楚,不能竭泽而渔,这一批的红利才刚刚开始,他的后手还多着呢。如果定制书籍现在就推出,那现有的规划势必就会被打乱,他的报纸计划,也会受到影响。

    “对了,蔚儿。”刘璋又想到了什么,“咱的报纸作为重点项目,也要配图,一定要找出优秀的画师,能够根据事件,快速作画的,这个很重要。”

    “那《长风报》的标题呢?”蔚儿发问。

    刘璋想了想,反问蔚儿:“你觉得呢?”

    蔚儿早就想好了:“应当请董公题写,用董公笔!”

    刘璋满意:“就这么办。”

    董扶也不客气,笑呵呵的答应。

    刘璋快速的敲定了一件件事情,又问道:“各地的锦帆传了多少新闻回来。”

    这时候,甘宁得意极了:“回公子,最多的是司州,足有两百条之多,其次是荆州,一百五十条……交州最少,也有七十条,十三州共有千余条,我已经都交给蔚儿了。”

    好家伙,这帮锦帆还挺能折腾的!

    蔚儿面露不悦:“还说呢,就连谁家母猪一次下了多少崽这样的新闻都有,铺天盖地的,我和刘二甄选新闻,差点没累死,可恶的刘二,竟然还中途跑了!”

    刘二不好意思的解释:“我不是厂里忙吗?唐老三,我记得当时是你找我来着,什么事儿来着?”

    唐老三看着使眼色的刘二,老实巴交的说道:“我没找你啊。”

    刘璋憋着笑,听甘宁的解释:“我问了那兄弟了,是真的,那家母猪确实下的多!”

    刘璋憋不住了,扑哧一声乐了出来,众人也都笑作一团。

    见蔚儿气鼓鼓的,刘璋赶紧打圆场:“好了,我想了,我们先是月刊一次,以后慢慢的改为半月刊,边研究边干。为了对各地公平起见,我们每期的报纸,各州都单独占据一个版面,这样对各地读者公平,也对各地锦帆兄弟也公平。同时也是鞭策,到时候别的州弟兄们采集的新闻是国家大事,你采集的是母猪下崽,丢人的可是自己。”

    众人都赞同。

    刘璋接着说:“还有,除了各州版面,还有时事要闻、名家约稿、专题人物、民生话题、文坛精粹、科技发展、农业财经、轻松一刻等栏目。”

    刘璋说着,蔚儿记着,刘二、董武、甘宁等人也都记着,随着事务越来越多,大家都有了记笔记的习惯,董扶倒是不用记,董武会提醒他。唐老三也在记,因为刘璋告诉他,要学习,要记录,会写多少算多少,唐老三很听话,目前已经记了一大张了,有十一个字是会写的,剩下的都是圈圈,刘璋无意中看见了,只当是没看到,不能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嘛。

    董扶认真的听着,忍不住发言:“季玉啊,这时事要闻、名家约稿什么的,老夫大致都能明白,可是这轻松一刻,是什么呀?”

    刘璋回道:“董师,我以为,治学于天下,需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全民教育,不求全是大贤,至少老百姓也能识文断字,便于生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说跑题了,那个,于文义而言,识字不难,但百姓家的孩子,大多对此没有意识,轻松一刻就是为了引发孩子们读报纸的兴趣所在,他有了兴趣,就能多认识几个字了。”

    “嗯!”董扶很认可。

    “具体我会设置一些,比如:小笑话、绕口令、俏皮话、童谣之类的小而精的东西,也会加入一些字谜、谜语、填字、数独之类的,读者可以将答案在揭晓前,送到当地的锦帆处,谜底会在下期揭晓,届时答对者给予奖励。这样就是间接的鼓励了百姓动脑的好习惯,也会促进我们报纸的销量。”刘璋也说不清自己是为了多卖报纸,还是真的心系百姓,管他呢,这本身是不冲突呢,谁规定好人就不能富贵呢,他做的事情没有伤天害理,反倒对大家好,这就行了。

    “哈哈哈,季玉,大汉百姓有你,实乃幸事!”董扶为有此弟子而骄傲,这种骄傲都成了习惯了。

    刘璋超前的想法,也让所有人为之折服。

    年关将近,公元188年年末,大汉百姓将迎来最后一个安稳年,几十年的动乱即将拉开序幕,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即将开始。

    在各州的重要城市,一个个大城的黄金地段,几乎同时的,都有一座建筑挂上了牌匾:长风报馆。

    荆州,襄阳,繁华的大街上,一群人围在长风报馆门前,听着那个穿着满兜儿大马甲的青年讲着:“我们长风报馆正式开业,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各种点心水果,请大家前来参观。”

    几个读书人议论着。

    “报馆?何为报馆?”

    “我也不知啊,蒯兄,你家学渊源,可有所了解?”

    “依我所见……咱们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几人相请而入,只见里面是酒馆样式,大厅中间是空着的,四周围规律的置着小桌,与酒馆不同的是,这些小桌都被墙隔开,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狭小的单间,很是奇怪。

    几人一进来,便有一锦帆来迎:“几位先生,需要点什么?”

    “你们这有什么?”

    那锦帆介绍:“我们这有茶水,免费提供,开业期间还赠送茶点。”

    “好啊,那你给上一点来。”

    那锦帆又道:“先生先分别择一阅览室而坐,茶水稍后就来。”

    “还得分开坐?”

    锦帆笑了下:“不分开也行,只怕是有点挤。”

    几人自是来探个究竟的,倒也不计较,选了角落处的三间分别坐下。

    那个姓蒯的年轻人,一坐下,就看到了桌上的一份报纸,封面最上面是硬笔字体写着的《长风报》三字。下面极为空荡的排版,只简笔画着一个老者端坐,一幼子作揖,画中二人都笑,旁边还有一个小雪人。

    这幅画只占了角落,大面积空白写着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旁边署着:元日,益州刘璋预祝大汉百姓正旦安康。

    正旦是汉朝对大年初一的叫法,而这首诗是刘璋抄的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蒯家年轻人不禁感叹,这刘璋好文采啊,短短几句,就把正旦的喜气写得明明白白,关键是通俗易懂,说是送给百姓的,就必须让百姓看懂,真不错。

    好奇心驱使着他翻看后面的内容。

    这报纸真的神奇,编撰者的统筹范围竟能涵盖如此多的方面,此人真乃当世之奇才也!假如小蒯同志知道了《长风报》的主编半年前还是个不识字的侍女,不知道他会不会惊掉下巴。

    这时,一个锦帆走来:“先生,您的茶。”

    “嗯,放着就行。”蒯家年轻人头都没抬,专心地翻看报纸。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在荆州发生的事情,他们蒯家都不知道,益州的刘家怎么可能知道的呢?就算刘璋来了益州,他总不可能跑遍了十三州吧,这么一份报纸,得创作多久,可上面分明标注着月刊啊!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

    临走的时候,他走到柜台,特地询问:“这报纸,我能带走吗?”他想带回族中。

    “先生,在这里,可以无限时的免费查看,带走的话,每份30钱。”锦帆说到。

    “30钱?”年轻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益州刘侯纸一张就要12钱,益州刘氏出版社的书更是有价无市,这《长风报》包揽万物咋这么便宜?就因为纸差了一些?好歹印那么多字,光雕版也得不少人工费啊,何况这么远运来又要多少钱?蒯家的人有见识,也正因为他超出常人的认识,懂得太多,知道好多成本的数额,这账他是算不清了。

    “是的,30钱一份。直接订一年的打八折。”

    “你先给我来十份!”当即掏钱。

    买,得让家族看到这报纸,但总不能让族中长辈都上街边免费看报吧,蒯家的颜面何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